调脂柔脉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5-11杨志宏朱晓娜任鑫睿
刘 莎,杨志宏,朱晓娜,任鑫睿,王 昕
脑动脉粥样硬化症是指含类脂肪、胆固醇等物质沉积于脑部、大动脉,导致血管变硬、变脆、弹性程度变差,最终导致管腔变窄或小血管闭塞,是动脉硬化中一种常见的局限于脑部的疾病。由于动脉硬化,血流速度较正常减慢,导致脑组织供血变差,易出现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痴呆、视物不清等,严重时脑血流变慢,血液聚集,引发脑梗死、帕金森综合征等严重疾病,是造成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居我国人口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前3位,死亡率为35%~65%,其中脑血管疾病发生速度每年增长8.7%[1],而动脉硬化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常使用的他汀类药物疗效明显,使用较广,同时中药辅助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自拟调脂柔脉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9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四科就诊的脑动脉硬化症病人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57.47±12.77)岁;治疗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61.33±9.21)岁。两组年龄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符合脑动脉硬化症分级分层量化标准中1级、2级;存在两项或两项以上致病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有斑块形成(斑块性质稳定为1级,不稳定为2级),或颈动脉超声显示血管轻度狭窄;生化检查血脂增高。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采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中痰瘀互结标准,以头痛、眩晕,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痰多,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常见症。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病人自愿参与本研究;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标准,由其他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除外;心、肝、肾等全身重要脏器疾病;对治疗药物过敏。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每片100 mg)每次1片,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每片20 mg)每次1片,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调脂柔脉颗粒(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规格:每袋10 g)治疗,组方:黄芪、制首乌、黄精、泽泻、决明子、山楂、大黄、苍术、山楂、丹参、天花粉、粉葛,制剂固定不加减;每次10 g冲服,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 ①血清指标: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②动脉硬化斑块内层中膜厚度:使用日本日立公司研发的6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以7.5 MHz线形探头为中介,测量颈总动脉分叉部位近心端1 cm处,以最大内膜中层厚度作为研究指标。③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评定,痊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显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明显减轻;有效:症状缓解稍有改善,实验室检查仍有异常;无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好转或病情加重。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3%与76.9%,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单位:mmol/L
2.3 两组动脉硬化斑块内层中膜厚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内层中膜厚度均减小,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动脉硬化斑块内层中膜厚度比较(±s) 单位:cm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纳差、恶心、鼻腔出血及腹痛,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4%与26.9%,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脑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由年龄、体重、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及不良生活习惯中吸烟、嗜酒等多种原因引起血管增厚、狭窄,从而发生血管硬化,出现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一系列病理性症状。有研究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形成以血管脂肪浸润、损伤修复及与血液有关的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为主[2]。顾燕妮等[3]提出的多种miRNA可调节转录基因并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调节动脉硬化发展。目前动脉硬化的治疗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扩张血管、改善血流循环等为主,常用的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等,其中阿司匹林可抗血小板聚集,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保护血管壁。阿托伐他汀钙片可对辅酶A还原酶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影响肝脏中与之结合的胆固醇数量减少,导致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原料不足,从而发挥降脂抑斑作用。西医治疗脑动脉硬化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伴随症状未完全得到缓解,且用药周期较长,药物长期服用对胃肠等产生明显不良反应,导致病人长期服用依从性较差。
中医学关于脑动脉硬化症无明确记载,古代记载“眩晕”“头痛”“痴呆”“中风”等与脑动脉硬化症有较大的相似之处。隋欣昕等[4]提出“脾不升清、脉道不利”的理论,认为动脉硬化与线粒体之间有密切关系,而线粒体是主要产生ATP的器官,作用相当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脾,故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脾胃有关。刘言薇等[5]认为浊邪具有黏腻、重浊的特点,沉积于血管之中化为瘀、痰等病理产物,导致管壁负担加重,管腔变窄,影响血液流动,形成动脉硬化。周扬海[6]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病位在肝、脾、肾,与痰、湿、瘀、热、气虚、阴虚相关,其中痰是引发疾病的基本病机,瘀、热为疾病中的重要演化过程。
相关研究认为,痰湿体质、血瘀体质及病理产物痰瘀易引起动脉硬化发生[7-8]。调脂柔脉颗粒以“痰浊交结,瘀血阻滞”为病机,降低血脂水平、保护血管内皮、预防斑块形成为机制,发挥降脂抑斑、抗血管硬化的作用。方中黄芪、制首乌、黄精气血阴俱补,以滋脾肾,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决明子、山楂、大黄润肠通便,泄利全身浊气,苍术、泽泻、山楂健脾燥湿,以健生痰之源,山楂、丹参、大黄活血化瘀,天花粉、粉葛均可生津补益津液,全方配伍,发挥健脾益肾,燥湿化痰,活血化瘀,降脂化浊的作用[9-11]。有研究表明,组方中黄芪的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可影响巨噬细胞膜上的Toll样受体4及抑制轻度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和蛋白磷酸化水平,导致泡沫细胞的形成基础不足,发挥降脂抑斑的作用[12];大黄中的没食子类成分抑制合成胆固醇中的主要酶成分——大鼠鲨烯环氧酶[13],丹参酮ⅡA抑制炎症反应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4];制首乌、黄精、决明子、泽泻中的蒽醌类、黄酮类、多糖类等及粉葛中的黄酮类和葛根类化合物分别发挥降糖、降脂作用,减少此病发生[15-19]。
本研究共纳入脑动脉硬化病人52例,年龄较大,除基本西药治疗外,治疗组辅以兼有补益与清泄作用的调脂柔脉颗粒结合治疗,调脂柔脉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总有效率(92.3%)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76.9%)。熊美珍[20]采用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同时结果发现常用的中药种类为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平肝熄风、补气血类等,与调脂柔脉颗粒组方一致。血脂是预防和发生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TG、TC、LDL-C升高在诊断亚临床动脉硬化中是重要的危险信号,提前控制血脂水平可能有效减缓动脉硬化进展,而降低血脂是治疗动脉硬化的主要方法[21]。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可有效降低TG、TC、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调脂柔脉颗粒对TG、TC、LDL-C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HDL-C影响较小。治疗组颈动脉内层中膜厚度缩小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动脉硬化症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消化系统,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4%)低于对照组(26.9%),可能与西药寒凉易伤胃,中医学治疗发挥多方面、多靶点、整体调治有关。在实施常规基础护理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嘱病人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脑动脉硬化症复发及并发症[22-23]。
综上所述,调脂柔脉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不仅可排除痰瘀等病理产物,同时调节病人体质;血脂水平下降,动脉硬化发生危险系数降低;斑块面积缩小,斑块不稳定脱落导致的严重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降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