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土·新生

2021-05-11李锦华,朱文馨

农民文摘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蜂恩施州蜜蜂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湖北省恩施州位于武陵山区的深度贫困地区,经过不懈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期创富路上栏目聚焦当地三位新农人,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

陈兹方:“无臂斗士”的电商路

如果命运的挑战是失去双臂,人生苦短,将何以为继?

如果难免遇到生活的压力,比如在深山做个农民,将何以为生?

如果前路布满荆棘,每天太阳升起,将何以启程?

当所有的“如果”在同一个人身上应验,就写下了无臂斗士陈兹方的人生序章。这是一个在巴东大地上绽放光芒和力量的——不屈的生命。

1989 年3 月,陈兹方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水布垭镇许家湾村的山间小屋里出生了,他先天没有双臂,4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

生活给之于痛,他却报之以歌。“只要愿意学习,生活当中所有的困难都不叫困难。”陈兹方通过日复一日的辛苦练习,已完全可以生活自理,甚至还可以用脚穿针引线。2014 年,他受邀参加湖北垄上牛人大赛,依靠灵巧的双脚穿针写字,一举成名。

如今,陈兹方已经可以用脚做想做的一切,而他最喜欢的,则是拍摄和剪辑视频。陈兹方在短视频自媒体账号里展示家乡,记录生活,还为老乡们卖土豆、苞谷酒等各种农特产。“2016 年,我在淘宝卖土豆卖到第二名,2017 年,把本地苞谷酒又卖到淘宝第二名。”

创业中,他也曾经历各种难题和挑战,比如包装的设计与制作,比如收货垫资的压力,比如订单寥寥等等。这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甘苦在心,冷暖自知。在哥哥嫂嫂的帮助下,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却从没想过退缩。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老乡对他的信任也与日俱增。陈兹方先后帮助200 多户农户销售土特产,为老百姓创收500 多万元,如今铺子的年销售额达到300 万元。

“妈妈身体不好,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从镇上买点药给她带回去。”陈兹方的事业已经步入正轨,他最牵挂的就是母亲,母亲最放心不下的也是他。“妈妈是我最想感谢的人。”正是家人对他不抛弃、不放弃,才有了如今这个自强不息的巴东青年。

陈兹方总说,希望自己的视频给大家带来的是快乐和阳光,而不是悲惨和眼泪。对于未来,他说,没有手臂的自己,更要依靠脚踏实地,去创造,去攀登。

这就是陈兹方的故事,是巴东人与贫困抗争的特别音符。在他的家乡,层层叠叠的大山横亘了数千年,最终还是无法阻拦巴东县摘掉贫困的帽子,也无法阻拦巴东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如今的巴东,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已然打开,这片深藏的绿库绽放出“避暑胜地”“天然氧吧”的光芒,呈现出勃勃生机。

编辑:高晓川 许 雅 王琦琪

姚俊:返乡创客的“甜蜜”事业

天晴望青山,雨后观云海。这里是恩施州来凤县,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贫穷让很多跳出农门的大学生不愿再回来。姚俊就是其中一个。2008年,他毕业后去浙江温州工作,从业务员一路做到总经理助理,月入过万。

然而,与家里的一次通话,让他改变了想法。“老家土蜂蜜特别好,但是乡亲们却挣不到钱,我想回去帮他们销售蜂蜜。”带领农民走上养蜂致富路,成为姚俊努力的方向。

2010 年,他在黄柏园村建起第一个中蜂繁育基地,从一二十箱蜜蜂起步,边干边摸索,慢慢练就一手蜜蜂养殖、蜂王培育的技能。两年的功夫,他就带领周边蜂农成立了尚风寨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蜂蜜的售价得到较大提升。

随着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姚俊发现当地养蜂产业存在很多问题——养殖规模小、技术薄弱、效益不高、质量参差不齐。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正当姚俊一筹莫展的时候,定点帮扶的春风吹向了来凤县的中蜂产业。

有了农业农村部的支持,来凤县铆足了劲发展中蜂产业。扶贫联络组请来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专家团队,与恩施共同制定《恩施州中蜂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 年)》,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这个群众基础深厚、发展相对初级的产业慢慢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在专家的帮助下,土蜂蜜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姚俊的养蜂事业,一跃而起,并于2018 年成立恩施州尚风寨蜂业有限责任公司。

“专家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既提高了蜜蜂的抗病能力,又提高了蜂蜜产量,收入成倍增长。”姚俊介绍,两年多来,中国农科院蜜蜂所专家团,到来凤开展实地指导和培训10 余次,培训农户500 人左右。在繁育、分箱的关键节点,专家田间指导20 多批次,服务蜂农近1000 人次。公司的技术员作为“二传手”,把专家讲的要领传递给每一位蜂农。在来凤,“专家团+技术员+农户”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成为中蜂产业提质、蜂农脱贫增收的核心马达。

“龙头带动”为来凤中蜂产业的发展按下“快进键”。“我们通过合作社与813 户蜂农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蜂农不用投资,领了蜂箱和蜜蜂,在技术员帮助下做好管理,就可以按产量的30%获得收益。”姚俊介绍“一十百千万”产业扶贫模式,“1 个良种培育基地,每户蜂农养10 箱蜂蜜,全县100 名致富带头人,链接1000 名贫困农户,实现每户增收1 万元。”

这样的合作模式让蜂农只出力不出钱,吃上了增收“定心丸”。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 年,全县中蜂养殖总规模接近4 万群,农户每年增收3000 元以上,成为湖北省中华蜜蜂重要养殖基地。

“是企业的负责人,也是蜂农的培训员。”姚俊这样定位自己。工作闲暇,他把养蜂的经验做成课件,通过公众号文章、抖音视频等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一个个养蜂趣事和条条技能干货,让他迅速圈粉。姚俊说,他的理想就是做个新农人,带着更多的蜂农不断开拓“甜蜜”事业的新版图。

编辑:张 璟 牛 震 李梦迪

王晓玲:“石头院子”里的田园梦

王晓玲,生活在北京怀揣田园梦的创业人;恩施黄坪村,深山里的土家村寨。相隔数千里,二者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村里来了一个北京人

在黄坪村,有一座“石头院子”,葱茏环抱,幽而不寂。四脚朝天的飞檐、精巧绝伦的木雕,无不展现土家建筑文化的风韵;荷种月下,石倚风前,自成一种遗世而独立的美好。

一名女子从院子里缓缓走来,衣袂飘飘,笑意盈盈,她就是王晓玲——“石头院子”的发起人、建造者。

“这里山好水好人也好,能让人身心放松。”王晓玲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黄坪村时的怦然心动。“在这里开办民宿,是为了让更多人能觅得一份心灵的归处。”

王晓玲找来设计师,沟通自己的想法:保持土家族特色,融入她对生活的理解。原生态是王晓玲觉得土家民宿应有的样子。

闲来时刻,她或是品茗抚琴,或是聊天散步。夏雨伴读,冬雪润墨,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宁静。

精品民宿富了农民口袋

“这是土家族姑娘陆美玲,负责前台收银。”王晓玲介绍。陆美玲停下手中的活,热情地打招呼。“在这儿收银比在外地打工轻松多了。”

“石头院子”还吸纳了当地14名村民就业,每个月除了工资3200 元,还能领取生活补贴1000 元。同时,每年还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约70 万元。

“不离家就能挣到钱,真好!”有了固定收入,农民脸上露出淳朴的笑。

“有了王晓玲和‘石头院子’,我们的日子更红火了。”黄坪村党支部书记姚元祥说。“‘石头院子’建成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村里的民宿提档升级,越开越多。”姚元祥介绍,“2020 年梨花节的篝火晚会,村民推选由王晓玲点燃第一把火。”这是村里每年的重要活动,预示着来年丰收,日子更红火。

村民吃上“生态饭”

秀美风景与经济腾飞在这里交汇。“石头院子”不仅汇聚了人气,还给当地黄金梨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果你们在采摘节来,就能尝到我们这儿的黄金梨了。”每年三月,3000 亩的梨园,灿烂如银,引来无数游客。“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我们都要举办梨花节。”姚元祥说,2019年的游客超过20 万人次。

“以前都是农民挑出去卖,现在都是游客自己来采。”姚元祥介绍,前几年黄金梨一斤不到2 元,现在能卖到3~4 元,好的能卖到10 元。黄金梨产业每年带来的收益超过1000 万元。

黄金梨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果”。

现在,村民不再只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对精神上的充盈也有了更多向往。“平时,村里的广场上时常会有文艺活动,农闲时节也会播放各种培训课程。”姚元祥介绍。节日期间,老乡们穿上土家族服装载歌载舞,向游客展示当地民俗风情,让更多人了解土家文化。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王晓玲遇见黄坪村,找到了内心的向往;而黄坪村遇见王晓玲,则续写了“美丽经济”这篇动人的文章。

黄坪村和王晓玲的故事仍在继续……

编辑:高晓川 沈立宏

猜你喜欢

中蜂恩施州蜜蜂
简易中蜂采水碗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恩施州开展校园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专项治理
蜜蜂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
野生中蜂的诱捕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蜜蜂
蜜蜂
蜜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