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气质的发展在服装中的体现
——以喇叭裤的流行现象为例

2021-05-11孙雨畅卞向阳

艺术品鉴 2021年11期
关键词:喇叭裤男装气质

孙雨畅 卞向阳

一、性别气质的发展概述

(一)性别气质本质论

性别气质本质论主要受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20世纪初开创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男性是话语参照的中心,女性只能处于边缘化的位置。[1]这种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学说引发了后来女性主义者的批评。

性别本质论将性别气质认为是生理决定的、自然不变的,片面地将性别气质范畴化,使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进行绝对的区分,并给予不同的期望和评价,并使两者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也就是说,性别气质本质论强调男性应当功成名就、坚强勇敢、具有主动性,而女性应当以家庭为重、温柔内敛、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不仅造成男性与女性的刻板印象不断加深,也迫使每个个体以理想的形象规范自己,限制了每个人的个性表达与发展。

(二)性别气质社会建构论

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质疑本质主义的传统观念,批判性别气质是一成不变的,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的内在本质转向外部环境。[2]

性别气质构建论的主要内容是:性别气质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受到一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以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所建构的,所以,性别气质具有可塑造性和不稳定性,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预设的社会性别气质规范不同。社会性别(gender)概念的提出也为女性主义的理论发展找的新的突破口,女性主义者开始将性别气质与社会文化相联系,认识到人类不存在本质上的男子气概或者女人味,是社会秩序要求每个人遵守社会规训,而这个规训从人一出生就开始学习,时时刻刻都在缔造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塑造人们的气质,这一点从人们服装、妆发、装饰或仪态的自我展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性别气质多元论

性别气质多元论超越了传统的两分法,它认为,每个个体的性别气质都是独特的,提倡性别气质存在差异性。例如同样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两个“男性”,可能因为他们的胖瘦、年龄、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气质,我们应该关注到他们的不同之处,并尊重他们各自的特殊性。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她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成为酷儿理论的核心。巴特勒否定宏大叙事,并认为性别的主体是被社会塑造的,并且性别气质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都应有更大的选择空间。[3]所以性别气质多元论提出性别气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灵活的,一直处在变化发展中的。

二、性别气质发展对喇叭裤流行变迁的影响

(一)20 世纪60 年代之前

所谓喇叭裤,因裤腿形状似喇叭而得名。其特点是腰部、臀部及大腿部位的松量较小,紧贴身体,膝盖以下的松量逐渐增大,使裤口夸张,形成喇叭的形状。19 世纪初期,美国的水手为了便于挽起裤脚进行赤脚工作,创造了具有实用性的喇叭裤,其作为海军的服装均由男性穿着。20 世纪60 年代以前,西方许多国家不能接受女性穿裤装,男性也只是穿着严肃、保守的服装,所以休闲随性且略带另类的喇叭裤不符合威严的男性气质与端庄的女性气质。由此可见,在20 世纪60 年代之前的日常服饰中还没有普及喇叭裤的款式。

图1 19世纪水手喇叭裤

(二)20 世纪60 年代至20 世纪90 年代

性别气质社会构建论的发展时期也是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性别平等的概念被代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意识到女性的性别气质是由社会环境所构建的,人们从文化、习俗和日常习惯等方面对女性的态度产生了转变,女人开始穿着与男人同样款式的服装,喇叭裤也不例外。

在欧洲和北美的20 世纪60 年代,西方的年轻人藐视传统,违背主流思想,以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反叛,喇叭裤作为超越传统的服装,成为他们表达张扬个性的形式。20 世纪70 年代,喇叭裤成为主流时尚,并出现了懒人裤(Loon pants)和大象喇叭裤(Elephant bells),如图2 所示。懒人裤比起普通喇叭裤腰部更低,臀部至膝盖部位更紧身,裤口更大;大象喇叭裤裤型夸张,从大腿部位向下逐渐扩张,相比其他款式的喇叭裤裤腿更长,裤口更大。

图2 20世纪70年代懒人裤(Loon pants)

时尚具有周期性,服装款式交替流行。20 世纪70 年代末期,欧洲和北美开始流行紧身裤,喇叭裤的热潮才逐渐散去。

(三)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喇叭裤盛极一时又销声匿迹,而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世纪90 年代后期,这时流行的喇叭裤为靴型裤(boot-cut),它的下摆设计比传统喇叭裤窄小,裤长也缩短了一些。21 世纪的裤型越来越多样化,但流行的款式不再单一。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流行风潮结束到21 世纪初期的近30 年里,几乎很少有男性再穿着喇叭裤,这种裤型即使再次流行也只出现在女装中。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喇叭裤被默认为是女性服装,如果有男性日常穿着喇叭裤,很可能会遭到嘲笑和鄙视。直到2015 年,喇叭裤在古驰(Gucci)新一代掌门人米歇尔(Alessandro Michele)的带领下又回归到了男装舞台。

随着性别气质多元化的观念普及,近几年在男装秀场上皆可见到喇叭裤裤型设计。例如在2020 年秋冬时装发布会上,思琳(Celine)、桑德罗(Sandro)、特法尔(Telfar)、古驰(Gucci)均呈现出喇叭裤设计。Celine 的设计师艾迪·斯理曼(Hedi Slimane)的服装以纤细见长,常常运用下坠的线条使模特的身形显得更加瘦长。其秀场上裤口微微向外张开的喇叭裤并既精致利落,又形成了纤长的视觉效果,搭配皮质、牛仔、丝绒面料,在及肩金发、圆形墨镜的装饰下,彰显20 世纪70 年代的摇滚情怀。

三、性别气质多元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性别气质多元化的传播为人们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创造了条件,给予了服装设计和其他艺术设计更广阔、更自由的创作空间,无性别服装品牌也迎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无性别服装品牌旨在设计任何人都能够穿着的服装,不做性别的区分,完全抛开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

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当一个人穿着某种服装,使我们无法将他单纯地归为我们传统认知上的该有的模样,我们将会仔细了解其服装的意义,这种做法是将情境中的变项或各种可能性,以及从社会互动中衍生出来的额外信息列入考虑范畴。[4]设计师引导观众对这种新奇的现象进行思考,就像是与观众建立了一种沟通,期待打破观众传统认知中服装性别化的局限性,以传递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的性别观念。

就中国目前的服装设计现状来看,无论是各类元素的运用还是服装款式的创新,大多体现在女装设计上,男装设计较女装而言相对保守得多。而随着无性别主义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介对荧幕形象的包装,使柔美、可爱、性感等风格的男性形象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喜爱,也使得男装设计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加之千禧一代和Z 世代对于多样文化更加包容开放,大大提升了创新型男装的消费力,为中国男装设计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改变男性气质并不是简单地将蕾丝、荷叶边、泡泡袖等元素在服装上挪用或堆砌,而是要在符合形式美感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设计手法,表达时尚内涵。

四、结语

即使性别研究的学者和设计师们对消除歧视、打破刻板印象的理想付出了很多努力,依然无法轻易地改变历史长河里的文化积淀对人们的影响,也无法在短时间里将理论成果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服饰的看法和着装的自由程度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服装的追求趋于个性化、多元化,服装的性别话题也已经进入到被人们空前关注的时代,在国际时尚舞台上,打破性别束缚的包容性服装越来越成为流行热点,无性别服装品牌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在寻求性别平等的漫长道路上,服装的表达方式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同样,人们对于潮流服装的追求也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进程。

猜你喜欢

喇叭裤男装气质
陈海露服装设计(作品)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淇”怪
我曾经穿着一条喇叭裤去谈恋爱
看看我的喇叭裤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喇叭裤”才是至IN单品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