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名城魅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
2021-05-10卓军郎旭峰章珠裕
卓军 郎旭峰 章珠裕
西湖:从“国家公园”到“世界遗产地”
2011年,西湖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坚持“还湖于民,保护第一,从严管理,传承文化,生态优先”,出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成立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但西湖景区仍面临着交通压力日趋繁重、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动态监管不够到位等问题,管理部门应积极创新,努力探索西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新思路。
要从认识上尽快完成从管理“国家公园”到管理“世界公园”和“世界遗产地”的转变,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和标准对西湖进行保护管理。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树立遗产价值保护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预防为先理念和遗产惠及民生理念。价值是遗产的根本,要将保护西湖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和六大要素作为遗产地管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要在西湖遗产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最佳支撑点,力求取得保护和发展双赢。加强遗产地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前发现对世界遗产保护不利的因素,针对性地开展积极主动的预防性保护。世界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好核心遗址、建筑及其周边景观,也要保护好遗产地的民众利益,真正使遗产惠及民生。
应对挑战,抓住重点核心环节。规划先行,杭州应启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下一周期修编工作,指导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工作;生态优先,加强西湖的生态保护,在西湖水质治理、山林植被保护、公园绿化彩化、截污纳管、防灾救灾等方面持之以恒;文化传承,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推出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和影响力大的展览;科技创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智慧西湖”,构建高信息化、高实效性的西湖遗产监测平台,提升遗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大运河杭州段:中国大运河文化核心展示区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杭州市委市政府明确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机构,建立杭州拱墅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出台保护条例和规划,各项保护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大运河涉及沿线7个城区政府和10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存在条块分割明显难形成合力、权责交织沟通协调难度大、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协调平衡不易等问题,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成立市级层面协调机构。市领导亲自挂帅,各相关市直部门和运河沿线区政府领导作为成员单位,建立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开发、利用、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问题。
落实遗产保护要求。《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了总图则、中图则、微观图则三级图则,微观图则中的保护管理措施已经细化到了控规的程度。应当结合杭州市编制国土空间资源规划的契机,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要求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充分体现运河文化遗产空间保护要求。
着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度梳理大运河两岸历史、文化、生态景观资源,编制指导行动规划,并明确未来重点建设项目,有效引导相关部门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力争到2022年基本建成文化、生态、产业、人居、旅游“五位一体”的杭州大运河文化带,树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鲜活范本,使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水平,杭州成为展现大运河千年文化精髓的代表城市。
良渚遗址: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杭州设立高规格保护机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制定《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建成良渚博物院。下一步,要推动良渚遗址保护工作,实现大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共融发展。
理顺体制,健全管委会管理职能。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世界遗产地之后,遗产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将给遗址保护带来较大的建设管控压力。建议专题调研,参照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管理體制,在现有管委会文物管理、规划建设、学术研究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基础上,将良渚街道、瓶窑镇的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纳入良渚遗址管委会职能,加强区域内的统一管理,使《杭州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等规划中的目标任务可以真正落到实处。
考古探研,推动良渚遗址研究走向国际化。申遗成功后,要持续加大良渚遗址的学术研究,讲好良渚故事,发出良渚声音。制定详细的考古工作计划,分年度分步骤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及时对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组织编写考古成果的研究报告,将良渚考古相关的重要资料翻译成外文,扩大国际影响;设立良渚国际考古研究中心,通过多学科和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推动良渚遗址研究工作走向国际化和公众化。
科学监测,实现大遗址可持续发展。借鉴西湖和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和遗产监测的经验,不断完善遗址保护规划和日常管理制度,优化良渚古城遗址监测管理体系,开展日常遗产监测预警和巡查监管工作,加强土遗址病害监测研究和保护,推动保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此外,应当加强良渚遗址区域内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厘清历史文化脉络,形成完整的文物保护体系,从而推动良渚遗址科学保护、整体保护、有效保护。
文旅融合,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原则,构建综合阐释与展示体系,切实增强遗址现场的可看行、可读性、体验性、互动性。让良渚古城遗址融入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价值,将良渚古城遗址打造成为中华文明“朝圣地”和中国文化“展示地”,将其建设成为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
作者单位:杭州市园林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