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步语文课堂 根植生命体验

2021-05-10王倩韵

关键词:新策略初中语文教学

王倩韵

摘要:在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和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从融入学生生命体验理解文本出发,对《散步》一文的教学产生了三点新思考。导入部分由孝字的演变触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章主旨的解读通过朗读的方式回归作者的写作本意;对文章的哲理性挖掘从生命、责任延伸至孝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命体验;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107

《散步》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文章选取了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的生活小场景,语言平实质朴、词约意丰,将美景、浓情、哲理融汇在短短六百多字中。它被选入语文课本已有些年头,这篇老课文如何上出新意,如何更好地融入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意,是需要新思考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之一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强调人文性又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此版教材内的课文不再是孤立成篇,而是注重单元整合,目前在教授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单元整体意识。《散步》一文所在单元的导语,明确指出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同时也强调了朗读训练,该文预习部分的导语点明要感受“温情”。这些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应有落实。

一、由字及意,用文字感受传统文化

现象描述:以《散步》一文为例,常见导入方式采用的是情境导入,如播放《我爱我家》《常回家看看》……一系列与家庭、亲情有关的歌曲,但这些歌曲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都显得陈旧且陌生,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问题诊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足见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存在着令学生无感的导入,因而在设计导入时不必刻意追求煽情。

教学对策:以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预习课文后,能够顺利读出“尊老爱幼”的文章内核。依据这样的学情,导入的内容上不妨开门见山、直入中心,形式上則可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游戏形式进行导入。例如用“猜字谜”方式导入。课件依次出示“孝”字的演变过程,面对“孝”字的甲骨文时,学生有些迷茫,但根据文字象形的基本特点,能猜出“养、老”等与之相关的字,继而出示“孝”字的金文,并提示学生拆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来看并结合文章内容,学生会猜“背”之类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字,此时出示年轻人背着老人的图片启发学生,提示谜底是一个会意字,由两个独体字组成,通过引导一部分学生能够顺利猜出答案。进而追问学生对孝顺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说是听父母长辈的话,此时引出《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善事父母者”,由此引入课文,和能够侍奉好母亲的作者,一起漫步。

一个简单的汉字背后凝聚了爱的代际传递,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由字及意,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通过文字的演变触及文化的丰富内涵远比一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得有意义。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带有故事和温度,这样的语文学习也许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与此同时,导入中“孝”的概念也成为学生的“期待视野”,带着这样的眼光去看课文,也能够帮助学生发掘到更丰富的层次。

二、触景生情,用朗读融入生命体验

现象描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讲解和理解,轻朗读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散步》一文的授课中常侧重在尊老爱幼、孝顺等主旨解读,缺少了朗读训练。

问题诊断:有的语文课堂看似多次朗读,但是大都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流于表面的一种形式,而失去了朗读的意义。

教学对策:文章的作者莫怀戚在谈到自己的写作契机时说是在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我们在解读时的切入角度不妨还原作者的本意“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写作意图,文章有限的篇幅中毫不吝惜笔墨对初春的田野进行了描写:“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环境描写在授课过程中也常常被用来作为景物写作指导的范本,从各种描写角度进行分析,但忽略了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本意是从眼前的日渐蓬勃的生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不易。景物描写的分析不必一定要归结于写作技巧的学习,不妨回归文字本身,文字中蕴含的生机和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感在教学时通过朗读训练来体会。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来更好地触及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逐步融入文学作品中的情景,灵犀神游相交,体验作品中的美好情感,唤醒自身类似的经验,会让他们心灵深处的某些朦胧感悟逐渐清晰起来。对于这段景物描写,可以先采用全班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抓住其中展现春意的重要词汇如“新绿、嫩芽、冬水”等,这些词语里饱含了作者惊喜轻松的情绪,所以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轻快和轻重音的区别。分析后再请个别同学进行示范。继而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一切会使作者想到生命而不是生机?最后一句的情感是否还有其他内涵?并提醒学生注意结合上文内容。这时学生会发现原文中的一句话“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写尽了作者母亲在身体状况不佳、失去亲人的境遇中的艰难,注意到这一点后,就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散步时看到的景与作者的情其实还有一种生命的厚重感,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怜惜和深情,这也更助于学生理解后文作者选择走大路还是小路时,决定委屈儿子。带着这样一种看到美景的喜悦和珍视生命的庄重,再读这一段,就会读出这些看似寻常的景物里,皆是作者的情语。这样触景生情,以朗读的形式融入学生的想象思考和自我体验,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体悟方法。

三、见微知理,析矛盾感悟文本哲理

现象描述:《散步》文章最后用了一句浅显却也颇具哲理的话作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也一直是浅文深教的挖掘点。一般都是通过“慢慢地、稳稳地”这样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家人间浓厚的亲情以及彼此的珍贵,因此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往往也会停留于亲情层面的孝顺、互亲互爱。

问题诊断:尊老爱幼是学生很容易读到的主旨之一,有了对文章的基本感知后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親情,如果对中心的挖掘止步于此,那课堂就没有了深度。

教学对策:我们可采用“矛盾分析法”来进一步挖掘,如引导学生关注上文对轻和重的表述,思考轻的是体重,那么重的是什么?这时学生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新的解读,如生活的重量,生命的重量,肩负责任的重量……“我”和“妻子”都已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整个世界”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对人生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时再去回看开篇第一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就会发现作者的排序里也暗含了这样的责任排序。

“整个世界”意味着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责任的传递。但初中生其实难以理解中年人的责任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代入学生的自我生命体验。跳出文本,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责任。如今在开放“二胎”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学生处于二孩家庭且两个孩子的年龄有一定的差距,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顺应时代可聚焦的新的生长点。有些学生会提及自己作为哥哥姐姐也承担着一种对弟弟妹妹照顾的责任,也有背着弟弟妹妹的经历,处在“二孩”家庭的独特生命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责任和担当。由孝及悌,这便是时代背景下新的内涵。“孝”是生命从初始到延续再到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依存呵护的传承演变的缩影。“悌”是长幼有序,手足相亲的血缘联系。如果说,善事父母是人生义务,那么相亲相爱,相互扶持更应是孝悌的本源。从文本出发深挖中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散步》是一篇具有诗意的散文,我们常说这类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它的“神”即是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才是正确的解读方法,这份情中蕴含了孝顺、生命、责任等一系列的哲理性思考。这样的挖掘要求学生融入自我的生命体验,享受在语文课堂漫步,融入生活,浸润生命。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王慧静.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9).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215200)

猜你喜欢

新策略初中语文教学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科学家提出早期骨关节炎治疗新策略
导数中证明不等式题型的新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浅谈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