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封建的穷秀才”到革命家
2021-05-10
新长征 2021年4期
何叔衡幼年时过着边务农边读书的生活,1902年,他26岁,遵父命参加晚清科举考试得中秀才。这年11月,因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饋馈”,他宁愿教书种地也不愿担任县衙委任的管理钱粮的职务,被乡亲们称为“反封建的穷秀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率先剪去辫子,并把家里的裹脚布和尖胶鞋全部搜出砍烂,以示强烈的反封建决心。
在长沙求学期间,何叔衡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志在改造社会的青年知识分子,并逐渐转变成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沙读书和任教期间,他开始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杂志,并经常同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等进步青年研讨社会问题,交流改造中国的看法。1918年4月,何叔衡和毛泽东等人发起成立革命团体——新民学会,42岁的他成为年纪最大的骨干会员。五四运动中,新民学会成为“湖南反帝反封建的领导核心”,并为新文化宣传和建党准备做了大量前期工作。1921年7月,何叔衡作为13名代表中的最年长者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于留着八字胡,会上他被代表们尊称为“何胡子”。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