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数学深度学习
2021-05-10谢志英
谢志英
摘 要:打造学习共同体,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将数学学习引向深入。文章对学习共同体进行界定,分析此背景下学生深度学习的特点,重点阐述教师的引导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共同体;深度学习;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9-0138-02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是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学习共同体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入,主要是学生与教师、家长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深度学习,尽快达到最近发展区,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学习共同体的界定
学习共同体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外延,不同学者对其诠释几乎相同:由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一同组成的组织,并通过交流、分享、实践等形式,分享学习资源,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一种互相分享、互相影响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有部分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群具有相同目标与信仰的人在特定场所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行为,强调多种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其运用于教育领域,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并通过创建高效学习环境,使受教育者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与自信心,让课堂中的学习不再是受教育者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学习共同体,为受教育者带来更强的归属感,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二、学习共同体下的数学深度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共同体将问题、合作、自主、交流与操作等要素结合,构建学习网络,实现学生对知识点认知的深化。学习共同体下的学生深度学习特征有以下几点。
1.以问题为本位
随着问题式学习的兴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以同伴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并将此作为实现学习共同体素质提升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式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教师从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转变,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问题探究中,学生借助同伴互助,实现深度学习。
2.以自主学习为主体
自主学习是受教育者在完成学习目标时,对知识点产生的认知过程。基于对自主学习的认知,受教育者要先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小组合作或自主学习的目标,进而开展深度学习,将学习能力低、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不能真正融入到学习活动中的学生利用集体学习的气氛吸引过来。有的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或对数学认知不足,利用学习共同体,能逐渐提升其学习动机,并对其不足进行弥补,提高深度学习效率。
三、通过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1.利用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将情感交流与学生学习品质培养放在首位,在课堂交流中培养学生数学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要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敢做敢说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解方程”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情境,先不着急讲解。电影院原先有32排座椅,每排可坐38人,近期重新装修,增加座椅,增加了8排,扩建后比之前可多坐584人,扩建后每排可以坐多少人?”有的学生将扩建后每排坐的人数设为x,列出方程:32×38=(32+8)×x-584。有的学生另辟蹊径,将电影院扩建后每排增加的人数设为x,列出方程:32×38=(32+8)×(x+38)-584。部分学生对此疑惑不解,求知的火花再次被点燃。为此,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讨论。在思维碰撞后,结合计算,学生发现利用第二种方法进行求解后,要再加38,最终结果是相同的。教师追问:“为什么列式不同呢?”小组再次开展讨论,学生互帮互助,大胆表达,共同分享,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增强,最终得出“x的含义不同,列式就不同”的结论。而后,教师对合作过程进行评价,通过赞赏与鼓励,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利用情感交流的手段,能唤醒共同体合作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实现深度学习。
2.突出课堂互动,为学习共同体深度学习创造机会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互动情境,引导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几分之几”这一知识点时,知识抽象性比较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含义,教师可先从二分之一进行设计,让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进行对折,并在一侧涂色。此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完成,然后加大难度,让学生将一张纸折叠出四分之一,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学生的积极性被点燃,主动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学生说,将这张长方形的纸折叠出四个长方形,有的学生说可以折叠出四个正方形,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可以折叠出四个三角形。通过展示发现,虽然每次折叠的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答案是相同的,并最终在四分之一处涂色。整个交流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获得探究结果,他们积极思考并实践,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完成深度学习。
3.设置困难,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意识
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过程就是深入学习的过程,也是其创新思维进步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是对数学知识本质产生疑问,是对数学思维的提炼。而对问题的解答则是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更加重视创新与实践,能进一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可出示例题:小明购买四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礼盒,其长、宽、高分别为4 cm、3 cm、2 cm,他想将这四个长方体变为一个大的长方体,怎样做才能使其表面积最小?”此问题是对长方体表面积知识点的深化,增加了学习难度,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学生通過多种方法的摆放并计算,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将长方体面积最大的一面进行合并,表面积最小。
4.主动实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以实践为中心,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进一步落实学习共同体理念。而将知识点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不但能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而且能回归数学学科本质。
例如,在教学“利息”之后,教师可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小欢要把1 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款时间为5年,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可突破课堂的局限,到银行调查存款利率、存款方式,同时与工作人员交流,再计算利息,并比较各种存法之间的差距,从中选出最优方案,找到最合算的存款方法。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将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想、经验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有效地促进了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受教育者不但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构建者,利用学习共同体完成数学信息的收集、整合、分类与反馈,并通过实践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重视学习共同体下的学生深度学习,并利用有效的激励,引导学生创新,建立新型数学课堂,促进数学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悦.“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2]牟聪.小学数学“四亲”活动教学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王萍.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改进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杨柳.关注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数学大世界,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