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探赜

2021-05-10寇爱清

成才之路 2021年9期
关键词:批判思维教学效率理性

寇爱清

摘 要: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等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知识,而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批判思维;理性;分析;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9-0136-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进行探究。

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批判思维

基础知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需要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为学生讲述历史概念,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以及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概念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学生理解历史概念,能夯实历史知识基础,提升批判性思维。在讲解历史概念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方式,站在学生角度分析历史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在一个主题学习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以“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时,可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入手。在背景知识方面,要明确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封建等级制,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幕府统治面臨国内和民族两大危机。为让学生站在更高层次理解所学内容,并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合理设置问题,培养批判思维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活跃思维和启发智慧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问题设置与学生知识体系有着紧密联系,需要紧贴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认真思考后才能得出答案。与此同时,问题设置还需有一定的趣味性,紧贴学生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提出问题后,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思考。

以“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国家领导人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何谓国家公祭日?学生讨论回答: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日,由国家权力机关确定。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我国为何要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随即引出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南京实施的大屠杀。问题与时事相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在讲述民族抗战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列举日本侵华史实,然后可提出问题:当时,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哪些变化?学生讨论回答: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为了民族大义冰释前嫌,决定从对抗走向合作。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国共两党作出怎样的决定?学生讨论回答: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抗日战场。上述问题层层递进,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三、采取小组合作,培养批判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科学划分小组。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合作学习能拉近师生、生生以及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生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对于合作学习而言,科学划分小组是基础,因此,教师在划分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因素,使各小组学习能力均衡,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实施流动性分组,这便于学生相互了解与交流,能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团结意识。其次,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需要设置针对性与可行性较强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充足的动力探究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在设置合作学习目标时,需明确目标达到的效果,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知识,尝试独立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并形成良好的批判思维。尤其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明确知识形成过程,并非只知道问题答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维特征设置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以及强化学生探究兴趣的学习目标。第三,优化合作方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意学生学习情况,尤其在讲解重难点知识时,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巡视学生讨论情况和讨论过程,对学生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即使学生的发言内容偏离主题,也不要随意打断学生,而要耐心倾听学生讲述,让学生在多种思维碰撞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教师还可以举行辩论比赛,将学生设置为正反方,通过辩论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多面性,在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反思自身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存在的不足,进而形成批判思维。

以“戊戌变法”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教材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组织者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这种微弱的势力难以对抗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教材提出的失败原因是外因,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善于发现教材以外值得探究的知识,并尝试多角度、多视角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真相。

四、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思维

历史人物评价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以往针对历史人物评价往往以“推动”和“阻碍”为标准,其中推动即肯定历史人物作出的贡献,阻碍即否定。历史教学要求学生站在多元角度深层次和全方位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围绕是否推动历史发展这一因素,还要分析历史人物生活方式、为人处世、思想、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多角度评价能让学生客观看待和分析历史人物,养成多角度思考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评价康熙时就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标准,虽然康熙一生政绩丰厚,他自身也十分喜欢西方文化,但他却发自内心不信任西学,尤其在晚年时期思想保守,缺乏创新。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导致清朝后期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有较大距离。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不仅要分析其丰功伟绩,还要看到历史人物的不足之处。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还能引导学生理性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等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知识,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历史事件,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慧慧.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J].北京教育,2020(08).

[2]刘艳伟.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3]杨清存.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4]吴红伟.剖析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9(21).

[5]王娟.中学历史教学中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批判思维教学效率理性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发掘乡土历史资源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