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以首都博物馆“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为例

2021-05-10撰文王晓晨首都博物馆助理馆员

艺术品鉴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轴线紫禁城北京

撰文=王晓晨(首都博物馆 助理馆员)

一、“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概述

“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是继一期“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和二期“发现北京四合院之美”之后推出的专门为青少年量身定制、展教一体的大型互动体验式项目。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22 件/套,通过“溯·前世传奇”“探·大国意蕴”“话·今生新姿”三个篇章以及“创·多彩未来”创意中轴作品区,展现了北京中轴线在斗转星移中的生生不息与恒久神韵。

二、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一)轴线意识

左图:长安中轴线

右图:北京主要坛庙格局示意图 图源:网络

偃师商城(约公元前1600 年-公元前1400 年)中已经发现,小城城门和大城城门的位置和宫城城门存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时期中轴线设计的自觉有可能仅体现在建筑群和宫城的设计上,在具体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尚未发展成一种有意识的设计手法。

(二)宫城中轴线的高度发展

到了西汉晚期,汉长安城出现南北向的轴线,虽然位置并不居中。东汉洛阳城的中轴线格局比西汉长安要明显,已经具有明确的南北朝向,但这个时期仍然不能说形成了贯穿都城全城的中轴线,因为这个时期都城内存在多个宫殿,也就存在多个穿越宫殿的轴线,还未形成全城具有唯一性的城市轴线。

北魏洛阳宫城中枢轴线主要建筑遗址

(三)都城中轴线的确立与发展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出现了具有单一宫城、“三城制”格局的都城,才形成所谓“中轴线”的格局。曹魏邺城(220-265 年)开始出现中轴线的雏形,到了北魏洛阳城(368-534 年)基本形成。在唐长安城(618-907 年)的实例中,中轴线格局更加明确,轴线位于大城居中位置,穿越宫城、皇城、大城。

纵观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历程,都城中轴线的格局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初居中道路仅统领宫城格局;此后,多宫城变为单一宫城,城市的南北朝向更加明确;再往后,皇城出现,环套宫城,城市格局逐步形成层层环套的格局。宋代以后,宫城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商业街市出现在中轴线上,穿越宫城的中轴线对全城均起到控制作用。而因《考工记》的影响,城市中轴线逐渐成为城市礼仪的核心,礼仪祭祀建筑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这一特点在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尤其突出,出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

三、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发展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是北京古城的灵魂与脊梁,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

(一)北京中轴线概述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二)北京中轴线的传承与发展

1.北京中轴线的确立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不仅是北京古城的灵魂与脊梁,还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

北京市文物专家王世仁研究认为:北京古都的中轴线是在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 年)开始营建大都城时确定的,至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拓展京师外城后定型,距今已有747 年。

元建大都时,设计者刘秉忠继承了唐宋都城建设的传统,遵循《周礼·考工记》的原则,设计了南北中轴线。表明了城市是政治中心,有明显“前朝后市”的布局。

2.北京中轴线成为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完美布局

上图:北京故宫平面图

下图:明清故宫的平面布局图,中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秩序井然。

故宫养心殿内景

永乐元年,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并立即着手修建宫城,明北京城中轴线沿袭了元大都中轴线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与发展。

一是紫禁城向南拓展二里,嘉靖年间修建外城,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六里至永定门,加强了纵深感。

二是在紫禁城后修建万岁山,使紫禁城形成背山面水(金水河)之势,增加了中轴线的制高点。

三是将原址在皇城东西两侧的太庙、社稷坛调整至承天门(天安门)两侧,同时修建永定门,使天坛、山川坛(仙农坛)分别位于中轴线两侧。

四是确定了钟鼓楼为中轴线的最北端,鼓楼在前,钟楼在后。

清代北京中轴线承袭明代。清初,全面修建了宫殿和城楼,将明末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顺治八年(1651)重修天安门城楼,将原“承天门”改为“天安门”,将“北安门”改为“地安门”,奠定了“内和外安”的文化定位。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永定门,提升了城楼规制,增建了箭楼。顺治十三年(1656),将“万岁山”改称“景山”,乾隆十五年(1750),在景山上设置五座佛亭,将北京中轴线“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格局推向极致。

四、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一)中正和谐

古都北京承载着中华民族致中和的理想追求。这一理想追求集中体现在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中。

紫禁城是宫城,在中轴线上处于核心地位,其中前三殿和后三宫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处理政事、举行盛典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前朝与后廷,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故宫三大殿全景

前三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及其相关区域的总称。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和”字命名,清晰不过地反映了对和的追求。“太和”为天地阴阳之大和;大通“太”,“大和”即“太和”,指如果天地万物都保持其自然规律和谐地运行就能有利于天下,使天道正常地发展。“中和”为致中和;《礼记·中庸》明确提出中和概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保和”为圆满之谐。《易经·乾卦》篆词中提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而三大殿的匾额分别为“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彰显了对“中”的期许。“建极”“皇建有极”出自《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唐孔颖达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允执厥中”语出《尚书·大禹谟》,强调君主要“执中”,即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这一思想继承者是雍正皇帝,他在养心殿中置放“中正仁和”匾。“中正仁和”是雍正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后所题写,从题匾内容来看是他对自己行为准则的要求,是座右铭,体现的是中华儒家的治国思想即“中庸、仁爱”之道。将三大殿的殿名与匾额联系起来看,可以说,它们所表达的就是“中和”。此外,还有太和门、协和门和熙和门,也以“和”字命名。

左上:太和殿匾額“建极绥猷”

左下:中和殿“允执厥中”匾

右图:保和殿“皇建有极”匾

乾清宫是皇帝的正寝宫殿,代表乾元之气,代表天,位于南边;坤宁宫是皇后的正寝宫殿,代表坤元之气,代表地,位于北边;交泰殿代表天地二气相交而“万物通”。如此,后三宫所传达的正是中和理想境界的具体表现,即“天地位,万物育”。此外,乾清宫院落东门称为日精,西门称为月华,日东月西的安排,也是天地位的表现。可以说,前三殿与后三宫,用中华民族特有的方式和特殊的语言承载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后世不断得以传承强调的中和思想。

(二)天人合一

北京中轴线深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整个城市格局也就由此展开。古人认为,天界是一个以北极“帝星”为中心,以“四象、五宫、二十八宿”为主干,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社会。在这一体系中,“帝星”所居的紫微垣是最庄严、最神圣的府第,因其位居“五宫”中央,因此又称“中宫”。满天的星斗都环绕着帝星,犹如臣下奉君,形成拱卫之势。

《中庸》载:“天道恒象,人事或遵。北极足以比圣,众星足以喻臣。紫裒(即紫微宫)岂惟大邦是控,临朝御众而已。”

左图:元大都宫殿复原模形

右图:故宫屋檐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历代帝王都自诩为天帝的“元子”,其所做的一切都是“奉天承运”,而中国的政体又是以北天区为原型的文化物——中央集权于皇帝一身,郡县形成拱极之势。“象天设都,法天而治”,即要求“象征物”(建筑物,乃至建筑群)与存在物(想象中德天体世界)的物物相对。明清紫禁城,同样象天而设,皇帝所居的宫城要效法于天帝,居于天中的紫微宫,即中宫。在“地中”修筑紫禁城。

明清紫禁城也采用建筑命名或对联的用语来体现象天设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如宫城又称紫禁城,太和殿楹联云:“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谐颂平章。”中天、凤城、北斗等都鲜明地反映了与天象的关联。象征着国都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也包含着对德治天下的期待。诚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天坛以象征手法完美地表达了中国哲学宇宙观,即“天人合一”的太和境界。作为皇家祭祀场所,天坛每一处建筑的设计都与“天”息息相关。

祈年殿不仅以顶蓝象征天,它内部的设计建造几乎都是古代天文思想的综合体现。殿内共有二十八根高大的楠木柱,中间四根“通天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间十二根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共二十四根,象征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加上中间四根通天柱,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的二十八宿;再加柱顶的八根铜柱,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殿顶下面的雷公柱,象征帝王的“一统天下”。总体来说,祈年殿的设计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绝佳体现。

(三)尊卑有序

礼制是一套体系,包含尊卑仪式、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庭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在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与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礼有以大为贵者……礼有以高为贵者。”说明早在周代,就已将建筑数量上的多少、体量上的大小纳入了礼制的范围,“量”成为建筑等级符号之一。“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哲理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把阳数之极——“九”视为最尊贵的数字。与皇帝有关的数字,大量运用“九”或“九”的倍数。九开间大殿为单体建筑的最高形制,九进院落为群体建筑的最大进深。然后根据“自上而下,降杀以两,礼也”的原则,七、五、三、一,有序递减,形成中国传统建筑数量等级系列。

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一直强调等级秩序、人伦规范,这种思想贯穿始终。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屋顶样式

第一等级:重檐庑殿。庑殿是一种屋顶的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的建筑。庑殿在宫殿庙宇中级别最高,若加重檐则最为尊贵,用于皇宫、宙宇的主殿,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官等。

第二等级:重檐歇山。歇山是庑殿和悬山相交而成的屋顶结构,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又名九脊殿。歇山若加上重檐,级别也十分高。(如天安门)

第三等级:单檐庑殿顶。(如故宫弘义阁、华英殿)

第四等级:单檐歇山顶。(如故宫东西六宫)

第五等级:悬山顶。它有两面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悬出山墙外。(如故宫保和殿两庑)

第六等级:硬山顶。屋顶两面坡,但不悬出山墙外。(如故宫保和殿两庑)

第七等级:四角攒尖顶。屋顶陡,无正脊,几条垂脊交于顶,其上为宝顶,如故宫中和殿。

第八等级:孟顶。平顶四周加一圈外沿。

第九等级:卷棚顶。两面坡相交处成弧形曲面,无明显正脊,庙宇祠堂享殿前多为卷棚式建筑。

2.开间数

多以单数命名,其尺寸多以明间为最大。从等级制看,开间愈多,等级愈高,而九、五仅是帝王专用,即皇宫大殿九开间,五进深(即所谓九五之尊)。现存北京故宫太和殿,在清时由九开间改为十一间,这更显示了“皇威”。清朝规定,公候府第大门三间,有金漆兽面锡环,前厅、中堂、后堂各七间。一二品官厅堂也是七间,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门为黑色,有铁环。百姓的建筑正房则不得超过三间。

3.古建筑外部装饰的等级

“五脊六兽”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如宫殿、衙署、庙宇等大型屋宇的外部装饰件的总称。所谓“五脊”,是指屋宇的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六兽”是装饰在正脊、垂脊末端的兽头形饰物。“五脊六兽”泛指屋脊上的一切装饰件。

在脊角屋檐处,安放着仙人和走兽,它们列队整齐,昂首蹲在屋宇的最险处,威武中透出几分亲昵。仙人排在首位,仙人之后的走兽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工匠在安装走兽饰件时有句口诀云:“一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七鱼,八獬九吼十猴。”所用小兽多寡与建筑体量有关,有1、3、5、7皆为单数,按减后不减前的原则,自下而上按照顺序使用。而故宫太和殿级别最高,达到10 个,更显尊贵,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4.彩画的等级

礼制是一套体系,包含尊卑仪式、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庭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在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与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

上图:旋子彩画

中图:颐和园长廊苏式彩画

下图: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等级最高,如故宫的三大殿,乾清官、交泰殿等皆用之。其特点是用两个形如书名号的线条括起,其间用龙和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并大面积的沥粉贴金,较少用晕,又以蓝绿色相间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显得金碧辉煌。

旋子彩画:这种彩画应用范围较广,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都用。其特点是主要画面用书名号的图形括起。括线内图案视建筑物的等级高低而定,高级的描龙画凤、贴金,低等级的只能画一道墨线,称“一统天下”。

苏式彩画:多用于住宅园林。其布局灵活,绘画题材广泛,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虫鱼等。

5.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最高等级是黄色,其次是红色,再次是绿色,再次是蓝色。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不仅是建筑,在服装和其他方面也都是。

屋顶上用黄色琉璃瓦是皇家建筑才能用的,北京所有宫廷建筑的基本色彩就是红墙黄瓦。在都城以外的其他地方,只有皇家的陵墓、皇家寺庙(皇帝期建的)、各地的孔庙或文庙可以用黄色琉璃瓦。

因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被推为国家正统思想,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礼制规定祭祀孔子的孔庙、文庙享受皇家建筑的等级,所以全国各地的孔庙、文庙都可以用红墙黄瓦。

(四)阴阳五行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这一思想已经渗入儒家的礼制和建筑艺术之中,宫廷建筑就成为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而北京中轴线是其中最标准的教科书。

紫禁城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组成,这是由五大元素即五行所代表的方位、神兽、色彩等来表现的。五行分属不同的方位,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相对应的色彩为青、黄、赤、白、黑。

从方位的角度来看,紫禁城的东、南、西、北、中五方位,由建筑的名称、色彩及河水来暗示。紫禁城的北方有一座建筑,名玄武门,清代康熙时为避讳改名为神武门,但二者的意思完全相同,代表北方神兽玄武即神龟。

紫禁城的南方有建筑名午门,“午”代表南方(子午线,午为南方),午门也叫凤门,是神鸟朱雀所在之地,由于南方在五行之中属火,火的颜色为红色,故午门以红色为主。

紫禁城的西方有金水河,由于西方在五行中属金,金能生水,故紫禁城的西方以金水河为代表。

紫禁城的东方为太子宫所在地,即明时的文华殿。由于东方在五行中属木,是太子宫的理想方位。木的颜色为绿色,故明太子宫文华殿和清太子居住的南三所的屋顶均用绿瓦,象征太子年轻气盛,如春之木,生气勃勃,景象无限。

社稷坛体现五行中的五色最为明显。社稷是土地之神,社者,五土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西方白土,南方红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紫禁城的中央有两大建筑群体即前朝和后廷,前朝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廷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这两大建筑群体建在象征“土”的“土字形玉石台基”上以表示其中央的地位。中央在五行中属土,土的颜色为黄色,黄色是五色中最尊贵的颜色。故这两大建筑群体的屋顶均用黄瓦,以表示前朝和后廷是天下的中心,至尊至大。

左图:太庙

右图:天坛

左图:北京故宫太和殿

右图:北京故宫午门全景

从数目的阴阳来说,奇数为阳。因此,外朝三大殿无论从纵向或横向均用奇数三,纵向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俗称三大殿,横向为武英、奉天、文华三殿。三大殿的台基位于三种须弥座之上,称为三台。奇数五也是外朝喜用的数字。太和殿前为五道门阙。内廷位于紫禁城的后部,是为阴,因而布局多用偶数。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是乾清、坤宁两宫,后来由于在乾、坤两宫之间增加了交泰殿,改称为后三宫。

上图:北京故宫太和殿内景

下图:北京故宫中和殿内景

在建筑上,外朝之殿均用“九开间、五进深”的布局,根据《易·乾》“九五,飞龙在天”之意所得。“九”是奇数即阳数中最大者,称为“老阳之数”,五为奇数中的中央数字。以这两个数组合的大殿,在古建筑中为数不多。外朝的踏跺级数、台基、槛墙的砖皮层也用奇数。重檐歇山顶,九条脊。檐角小兽亦为“九”,包括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甲鱼、獬豸、斗牛。门扇采用的是九的四倍数,为三十六扇;门钉是“九九”,为八十一颗。

北京中轴线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更深刻的层次还在于它所体现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北京中轴线既是放大了的单体建筑,又是由许多单体建筑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思想内涵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

猜你喜欢

中轴线紫禁城北京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紫禁城之旅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紫禁城365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紫禁城600年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