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农业大学“作物施肥法”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创新

2021-05-10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宇蕴汤利达布希拉图王瑞雪徐智

河北农机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作物课程体系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王宇蕴 汤利 达布希拉图 王瑞雪 徐智

“作物施肥法”是一门面向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谭金芳教授主编的“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1]。该课程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的土壤作物系统,以作物(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理论为指导[1-2],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无污染为目的,掌握不同作物营养需求规律和施肥技术,了解不同土壤作物系统的高产、优质、高效、环境友好的养分管理技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作物施肥法”的学习基于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基础上[3],密切联系云南农业生产的实际,重点讲授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肥料的增产效应与经济合理施肥、主要作物的营养特性与合理施肥技术、作物营养诊断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作物施肥法”的学习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要求掌握肥料效应、经济合理施肥量的确定和作物营养诊断技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经济作物如烤烟、蔬菜、花卉、果树、茶树、中药材等的营养需求特性和合理施肥技术,了解不同土壤-作物体系的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并能根据不同类型区、不同土壤肥力、不同作物和不同气候条件进行推荐施肥决策和应用[4]。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作物施肥法”的学习,学生可以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施肥技术和养分管理技术指导。

该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的是结合最新的科研和理论成果,构建科研成果快速、及时进课堂机制[5],优化课堂教学,并结合生产实际优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而达到学生理论和实践双提高的教学目的。

1 课程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

1.1 课程教学理念

结合现代农业生产实际,在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基础上,讲授作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让学生掌握作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合理施肥量的确定、现代合理施肥技术和作物营养诊断技术;掌握主要作物的营养需求特性和合理施肥技术,了解不同土壤作物体系的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并能根据不同类型区、不同土壤肥力、不同作物和不同气候条件进行推荐施肥决策和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将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在实践中更深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1.2 课程设计思路

结合现代农业生产实际、作物施肥现状和问题,在了解掌握作物营养与施肥基本原理、科学施肥方法和现代施肥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蔬菜、花卉、果树、茶树、中药材等主要作物的营养需求规律和合理施肥技术,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先进技术,讲述不同土壤-作物系统的高产、优质、高效、环境友好的养分管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作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研究的过程及其具体环节,掌握肥料试验方案设计和田间试验布置方法,掌握作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不同作物的营养特性和不同的肥料效应,学会运用作物营养诊断无损伤测试技术进行作物氮素营养诊断,并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不同作物的施肥的产量效应、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评价,并学会试验数据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推荐施肥和养分资源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技能。最终让学生掌握作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与合理施肥技术,并能应用于绿色增产的现代可持续农业生产。

2 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创新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研究重点

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特点,云南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云南省农业的区域特色,“作物施肥法”的教学本着“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开展“作物施肥法”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创新。

2.1 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创新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程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先导,通过建立科研成果快速、及时进课堂机制,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进一步优化和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特点,设计相对完整的或全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建立一定数量的习题库、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等教学改革办法实施“作物施肥法”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效果。

2.2 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重点

结合“作物施肥法”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突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用性,着力“作物施肥法”理论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建立科研成果快速、及时进课堂机制,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进一步优化和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特点,设计相对完整的或全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建立一定数量的习题库、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等教学改革办法实施“作物施肥法”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效果。因此,该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重点包括:①教学条件的建设与科研成果快速、及时进课堂机制的建立。形成科研成果快速、及时进课堂的机制,提升和丰富教学课件,促进课程的理论教学。②课堂理论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同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结合科研成果进课堂的基本做法,采用基础知识、案例分析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③实践教学改革。设计相对完整的或全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④建立习题、试题库和教考分离的考试考核办法。

3 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为着力《作物施肥法》理论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特色和创新之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包括:①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模式指不断用最新科技理论和成果充实、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建设水平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6-7]。及时参考和更新与“作物施肥法”相关的资料、杂志及教师参考用书建设课程教学的教学资料的基本条件,保证课程组获得较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集体讨论,备课及时更新课件,促进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及时进课堂。②进一步组建和优化课程组,将全院与作物施肥法研究相关的老师都纳入课程组中来,结合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开展教研讨论,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促进科研成果进课堂的建设。③在建立科研成果进课堂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利用微信,建立微信答疑群,利用雨课堂教学提高习题和试题库的利用效率等,结合多媒体教学,采用基础知识、案例分析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结合云南农业生产实际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重点讲述云南农业高原特色农业主要作物的营养需求规律和合理施肥技术,提高理论教学效果。④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进一步优化和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特点(如经济特色作物的养分管理体系),设计相对完整的或全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⑤建立一定数量的习题库,建立至少10 套以上“作物施肥法”的试卷套题及其相应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考试前随机抽取试题作为考试试卷,实行教、考分离。在教、考分离的基础上,融入和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机制,进一步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⑥通过定期教研活动、课程组成员相互听课等方式总结教学经验,讨论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图1 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的技术路线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作物施肥法”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建立了科研成果进课堂机制,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科研成果进课堂机制为载体,优化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和设置实践教学基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建立了习题库和试题库,建立教、考分离的考试考核办法,突出实用性,实现“教”与“学”双促进;教学改革成果在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升中广泛应用,显著提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作物施肥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每年超过100 名学生受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作物课程体系
覆盖作物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广州市园科院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农机院科研成果: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专题性作物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地下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