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视域下的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1-05-10张莉王海军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31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培养现状发展路径

张莉 王海军

摘要: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基于“体医融合”视角,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职业分析等方法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筹建基础等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陈旧和实践教学比例低等阻碍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壮大师资力量,提升职业能力;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体医融合” 运动康复人才 培养现状 发展路径

Study on Training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and Medical Integration"

ZHANG Li1  WHANG Haijun2

(1.Tianjin Colleg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Tianjin, 301830 China; 2.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066004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and medic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path and foundation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talent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occupation analysi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raining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is hindered by un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outdated curriculum content and low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t is proposed to accurately posi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trength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facult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djust course structure, optimize course content and so on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Physical and medical integration"; Sports rehabilit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status; Development path

“体医融合”理念在发达国家发展较早,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历经了“体医独立”“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等几个过程[1]。2019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健康服务模式[2]。体育与医学融合能够更好地为健康促进提供助力,运动康复专业是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疾病谱发生变化、亚健康人群数量增多和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专业,是体育与医学融合的典型代表。国内学者对培养运动康复人才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人才培養现状、职业能力改革和方法体系等[3]。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核心要素,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体医融合”视角,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职业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运动康复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体医融合”的历程

体育与医学融合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4],是“体育”与“医疗”行业或系统之间的深度交融,是调整体育和医疗资源供需平衡的创新举措。体育运动的价值是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体育防患未然,治未病);医学价值在于治疗疾病去除顽疾,促进健康(治已病),二者的有效融合能够更好地为健康促进提供助力[3]。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模式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融合”的发展理念。该理念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经历了“体医独立”“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等几个不同阶段[5]。当前“体医融合”的模式主要有“基层社区模式”“健身机构模式”“医疗机构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和“多主体共建模式”等5种典型模式[4],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将会继续探索新的融合模式,将会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2.“体医融合”视域下的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现状

2.1 人才培养路径现状

运动康复专业是近年来亚健康人群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专业,按照培养院校类型来划分,其人才培养路径主要为体育院校类、医学院校类、师范院校类、综合院校类和独立院校等五大类[6]。自2012年开始,招收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院校出现了大幅度增加趋势。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79所院校在不同基础上开办此专业,不同类型院校授予学位不同,其中授予教育学学位的院校有17所,占比21.52%;授予理学学位的院校有62所,战比78.48%。

2.2 专业筹建情况

不同类型院校因师资、办学特色等差异,因此筹建基础不同。医学类院校筹建基础是康复治疗学专业,这部分院校培养的学生在医学知识、评定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等方面基础扎实,但课程体系中涉及体育学知识,因此运动技能较为薄弱;体育和师范院校筹建基础是体育教育专业或保健专业,这部分院校培养的学生体育功底扎实,但医学知识的掌握相对欠缺[6]。由于筹建基础不同,将导致课程设置和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存在很大的偏差。

2.3 专业招生现状

通过查询及电话回访,发现运康复专业招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进一步将招生人数和专业的分布点按区域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该专业招生的人数相对较多,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招生人数和分布点均较少。可能是由于各院校对专业性质的理解存在差异及招收的生源不同所致,如医学综合院校多数招收普通考生,体育、师范和独立院校多数招收体育考生。

2.4 专业就业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并结合就业蓝皮书中提供的《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发现,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71.35%的毕业生选择去医院康复科或康养机构等专业对口工作单位就业,但实际上能够对口就业的仅占28.65%,其他毕业生的选择是继续深造、创业或暂不就业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毕业生不太了解各工作岗位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而培养院校又不能根据培养的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

2.5课程设置现状

通过专家访谈并对照国家标准发现[7],由于各高校是在不同的专业基础上进行筹建的,因此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差异。如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开设的体育基础理论和运动技能课程较多,独立院校开设的竞赛组织和运动技能课程较多,医学类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较多。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部分院校課程设置存在内容陈旧、因人设课、师资力量薄弱和实践教学比例较低等问题。

3. “体医融合”视域下的运动康复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随着“体医融合”的提出与不断深入,我国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的人才无论从数量上或是培养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8]。通过对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专家进行访谈,对照国家级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标准,探究运动康复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师资配备不足,缺乏专业教师。当前该专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师资配备、教学环境、实习基地和专业的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运动康复人才的培养。第二,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陈旧。研究发现,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就业领域的达成度低,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同时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第三,培养目标不明确,未实施分类培养。运动康复专业近年来在国内各高校开设较多,由于各高校办学性质和综合实力等不同,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培养目标趋同等现象,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错位发展理念,进行分类培养。第四,实践教学比例低,对口就业不乐观。运动康复专业的职业特征是实践型和应用型,但调研发现部分院校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实践教学内容少。在就业方面,能够对口就业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限制了专业的长远发展。

4.“体医融合”视域下的运动康复人才培养路径

4.1 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利用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够在社会找到被认同且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并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培养目标决定着专业发展走向,只有找准培养目标,才能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建立联动机制,进行分类培养,避免重复培养、自相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发生。培养目标确立后,应不断深入,充分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明确毕业后的去向和就业前景。一方面,可以设置运动康复专业创新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讲授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或企业代表举办讲座,分享求职经验,不断提升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未来的岗位需求为主线,贯彻“体医融合”理念,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根据职业分析法确定的职业能力来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实践教学是运动康复专业理论课程的延伸与拓展。运动康复专业的职业教育特征是应用型、技能型和实践型,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比例,增加实验学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与用人单位开展对口交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4.3壮大师资力量,提升职业能力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运动康复专业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应做到“医学向体育渗透”“体育向医学延伸”,他们不仅要掌握运动科学知识,还要熟悉康复治疗技术,而目前这样的人才较少[9]。一方面,很多院校在培养体育教育、竞赛组织与管理、康复治疗学等方面很有经验,并有良好的培养环境,而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体医融合”的师资力量。因此应争取学校给予大力支持,批准专项资金,助力运动康复专业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鼓励教师外出学习与进修,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讲学,不断提升师生的运动康复技能。

4.4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是课程设置的骨架,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成果的核心要素。运动康复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确立应按照“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标准,同时要结合运动康复专业“体医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断优化与完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的具体内容[4]。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要体现体育学和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核心课程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同时要结合各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注重学生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专业选修课要根据培养方向设置相关课程。

5.结语

运动康复专业作为新兴领域,其建设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成绩,但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国民健康,并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是难逢的机遇。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职业能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体育学知识。只有真正实现了二者的有效融合,才能达到毕业生胜任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军,陈庆合.基于“体医融合”的一流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4):250-252.

[2]杨京钟,于洪军,仇军.体医融合发展:财税激励模式与中国现实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10):13-19.

[4]王海军,陈庆合,赵华恩.“体医融合”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7):225-226.

[3]刘颖,王月华.基于SFIC模型的我国体医融合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4):1-7,41.

[5]王国祥,邱服冰,杨剑.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10):1133-1141.

[6]王海军,陈庆合,李曙刚等.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能力框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17(2):107-112.

[7]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8]仇军.体医融合研究的问题导向与现实关切[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5):534-540.

[9]王海军.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8,16(31):158,160.

作者简介:张莉(1985—),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王海军(1983—),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康复。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培养现状发展路径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独立学院学生会干部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法庭速录技能的培养现状及前景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