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风放牧出长坡 笛声吹老太平歌

2021-05-08刘汉娥

书画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牧人牧童

刘汉娥

1964年,邓拓将个人珍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140余件(套)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其中就有一件落款为“王珪”的《百牛图》。该作除有若干邓拓收藏印,还有清代金石藏家阮元的“随文选楼之印”、清末民初收藏家周湘云的“宝米斋藏书画金石印”和李鸿章庶子李经迈的“小画禅室”等收藏印。

王硅(款)《百牛图》纵30.2厘米,横1320厘米,共分为七段。前六段是画面主体部分,共绘有36人、98头牛,第七段为明代万历年间诗人穆光胤题跋。该作落款为“大德丙午夏五中阳老人王硅作”。从“大德丙午”可推断时间为1306年。“中阳老人”即元代著名养生家、道士王珪(1264—1354?)。王珪是医学史上著名的隐士医家之一,后人尊称其为王隐君或王中阳。史料记载,1286年王珪23岁时,“尝以材异辟同知辰州”,赵孟頫也于此年被推荐为官,王珪因此与赵孟頫相识。《邓志》言王珪:“善鼓琴,工画,赵孟頫器重之。”1301年王珪38岁,弃官归隐,后隐居常熟虞山。该作落款年份1306年正值王硅隐居期间。元初绘画在赵孟頫倡导下推崇古意,但本画中体现的风格、笔法和技巧,如树石、人物的画法和较为粗犷的笔法处理,显示该画为明清之作。因此中国美术馆鉴定该作为明代作品。若明代穆光胤题跋无疑义,此作应为明代后期作品。历史上流传至今的“百牛图”寥若晨星,因此此作依然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此作以适合长卷的构图方式,对自然景物进行剪裁,将树石、水岸简单勾勒,突出水牛和牧人。画面中约百头牛聚散各处,布局疏朗有序。这些水牛情态各异,或在山坡漫步,或奔跑下山丘,或扭身顾盼,或侧身前行,或低头饮水,或躺卧草间,有的仰首咬食树叶,有的则聚在一起似在交谈,还有欢脱小牛正雀跃在老牛旁边,神态生动。牧人则牵牛闲聊、骑牛、浴牛、吹笛、弈棋、捡拾斗笠、上树喂牛,边放牛边玩耍,富有情趣。人牛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最后一段,图中人手持灯笼正与背柴的农人交谈,“灯笼”交代天色渐晚。另—牧人左手扶牛,右手挥鞭,探身回头似在吆喝牛群回家,一群牛便紧随牧人踏上回家之路,由此《百牛图》全卷收尾。该作用线勾勒水牛的体形,用皴擦的墨色来表现肌肉、毛色的质感和体积感,坡岸和石头皴法粗硬、简练,显示出作者的笔墨技法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该作设色淡雅,节奏舒缓,轻笔点染,树、山石、青草、水池、悠闲惬意的牛群和牧人,风和日丽的田园风光,织成了一幅清丽的放牧图景,表现出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

画面独具趣味之处有三:一为第四段中,五人手持长竿进行“捶丸”游戏。比赛正酣,吸引了另一牧人前来观战。捶丸是中国古代的一项球类运动,类似于现代的高尔夫球。捶丸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出版的《丸经》,该书记载“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2002年在泰安泰山岱庙出土了宋代石刻画,其中就有捶丸图,证明了捶丸最晚在宋代就已经存在。明朝宫廷画师商喜所绘《明宣宗行乐图》也描绘了捶丸游戏的场面。捶丸也是明代士大夫阶层的休闲娱乐活动,“好事者多尚捶丸”。此处绘牧人捶丸,将全画的闲适欢愉尽显无遗。

二为第五段中间有一牧童,双手执牛角,左脚踩牛头,表现了人与牛之间的对抗。实际上,这一图式原版来自李唐《牧牛图》(绢本册页,纵61厘米,横63厘米),该图中也有一牧童试图扳动牛角。相较而言,李唐《牧牛图》中的人物和牛的比例更为真实,刻画细致,艺术水平更高。“牧牛图”题材的作品自宋代以来画家已有许多创造。从此处看,该《百牛图》中的几处图式,如浴牛、牵牛、饮牛等,也有可能存在借鉴之处。牧童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水牛如此“对抗”,不知是正在“降服”此牛,还是在与牛玩耍。但该图式在本卷中的应用,使得本作更具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三为第一段中间有一牧人正躺在草垫上休息,好似已进入悠悠梦境。先秦诗《无羊》中,言“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旗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旗矣,室家溱溱”。意思是牧人做梦,后请来太卜占梦: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庆丰收;龟蛇变鹰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人物富庶,俱于梦中得之。”与该诗一样,画面中牧人躺卧休憩的场景设置,使得该作意境由实变虚、由近而远,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在该《百牛图》的第七段,明代诗人穆光胤写有《百牛颂并偈》。该文结合了普明禅师和廓庵禅师的《牧牛图颂》和《十牛图颂》,将修行者观心修炼与体悟的十步骤,改为寻牛、见牛、得牛、调牛、受制、驯伏(服)、无疑、相忘、独照、双泯十步骤,并配有诗偈,用牧人驯牛的经过,来表现学佛人调伏自心的禅修之路,由修行到开悟,再到人牛两忘、法法圆融的兢涅槃境界,象征修行者驯服心牛重现本来面目。《宣和画谱》记五代丘文晓画牧牛,“盖释氏以观性”,即是释教之画。牛与农耕社会的每个人关系密切,用牛来阐释佛教教义可达到最大限度的普及和理解。除牛之外,佛教故事中还有许多动物釋教内容,如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并在宗教壁画中描绘,如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大佛湾现存石刻版《牧牛图》。这些释教故事和图像,在宣传佛教思想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百牛图》除此跋文外,再无其他文字,因此该跋文与画作是伺关系呢?是否可以认为该作是一幅释道之画?禅宗以牛来比喻众生之心,以“露地白牛”喻示证悟究竟、体达清净自在的悟境。画面中有三头白牛分布各处,这白牛是否是禅宗用语中的“露地白牛”?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可从画面的更多细节进行追问和解答。《百牛图》重在表现百牛情态和牧人休闲娱乐生活,而《十牛图颂》中的牛虽有十头,但实际指一头牛的十个阶段,从画面看由黑牛逐渐转为白牛。因此该《百牛图》画面与其后的题跋无直接对应关系。那此幅《百牛图》表达的是什么呢?除了向《百牛图》画面追问,本文还尝试向历史上存在过的“百牛图”追问。

明代丘睿曾作诗《书百牛图》:“我本农家子,儿时曾作牧。倒骑牛背上,蓑笠吹横竹。老大客京国,久不见此畜。忽然睹斯图,心若有所触。泛观天下物,无物似牛犊。既以拽犁耙,又用转车毂。为我运百货,为我生百谷。论功亦莫比,论苦亦良酷。云胡世上人,甘心肆口腹?既然食其力,何忍食其肉。水陆珍百品,物物可充欲。孟子有遗言,不忍其觳觫。”这首诗生动地传达出农耕社会牛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牛是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劳动力,因此律法曾禁杀耕牛。它位列六畜之首,在祭祀活动中有牛才可称之“太牢”,也就是说最高规格的祭祀才可使用牛。牛因其温驯、敦厚、任劳任怨的个性被讴歌和赞颂,如李纲作《病牛》:“耕犁干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某种意义上,牛代表着农业文明,成群的牛对农民而言意味着丰收和温饱。

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从原始洞窟壁画、青铜器、玉器,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我们都能看到牛的形象。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画牛作品出于晋代。《历代名画记》中就收录了史道硕《牛图》、戴逵《三牛图》、谢稚《三牛图》等作品。及至隋唐,画牛者众,出现了专事画牛的画家。李日华评韩混《五牛图》:“虽着色取向,而骨骼转折筋肉缠裹处,皆以粗笔辣手取之,如吴道子佛像衣纹,无一弱笔求工之意,然久对之,神气溢出如生,所以为干古绝迹也。”韩混任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五牛图》可能合有鼓励农耕的意义。到了宋代,《宣和画谱》将所绘之牛与八卦中坤象对应,画牛这一题材提升到高于虎、豹、鹿等动物的地位,与马象征天相对应,牛象征大地。

事实上,作为农耕文化符号,表现水牛和牧童的作品,如牧牛图或相关画牛作品传世者较多,但“百牛图”传世者较少。目前可考名为“百牛图”的存世作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百牛图》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百牛图》。前者被认为是明清时期仿李唐画作;后者曾被认为作者是南宋画家江参,后鉴定为南宋末期或元初作品。两幅作品均绘制了漫步河边的水牛和牧童,取景较为开阔,近处河泽坡石,远处绵绵青山,牧童和水牛各自玩耍其间。除这两幅《百牛图》和中国美术馆藏《百牛图》外,要想找到更多有关“百牛图”的信息,可从历史上与“百牛图”相关的诗歌跋文中找寻踪迹。

自宋代开始,即有“百牛图”相关题跋诗歌留世。如宋代赵文有《百牛图》行世:“浮沉隐见各从容,不借山童尺棰功。一犁春雨吾事济,伺用啧啧多牛翁。”杨万里《题刘景明百牛图扇面》:“吉语闻田父,新年胜故年。借依百觳觫,雨里破荒田。”这些诗作和题跋意味着“百牛图”最晚于宋代面世。元代舒崸在《百牛图歌》㈤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细雨中的百牛图景:牧童骑牛过前村,绿树春草茵茵,云收雾敛,远处高山,近处平湖波光粼粼,牛犢睡在草间,牛群或在饮水或沐浴,物我相忘,自得其乐。百头牛姿态各异,在阡陌上玩耍。有牧童倒骑牛背,细雨斜阳横短笛。好一派自足、欢愉的田园风光!然而,“呜呼!比年兵革弥天下,干畦万陇生荆棘。只今农父把锄犁,处处开耕皆尔力。斗米三钱户不扃,四海苍生无菜色。”即便《百牛图》中的田园再悠闲、宁静、散漫,也不敌百姓温饱不着的现实,战争不断导致的荒芜土地需要牛来开耕。

南宋画家江参所作《百牛图》有三首跋文诗作流传,三首皆来自元代,一为邓文原的《江参百牛图》:“湿湿群行四百蹄,耕犁初罢乐相随。春风绿遍川原草,回首牧人知是谁。”第二首为白埏的《题江贯道百牛图》:“几年散放桃林后,余四百蹄犹可骑。揽镜挂书多自在,能骑惟有一凝之。”第三首为汤炳龙的《题江贯道百牛图》:“我本山阳田舍叟,家有淮南数干亩。江南倦客老不归。此田多为势家有,犹记少年学牧时,去时日出归日西。我生衣食仰此辈,爱之过于百里奚。祗今辛苦耕砚席,无处卖文长绝食。卷中邂逅黑牡丹,相逢喜是曾相识。负郭无须二顷田,一双粟角能几钱。数口之家便可饱,要如此图知伺年。平生富贵非所愿,城府近来尤可厌。何时倒乘牛背眠,胜如仰看宣明面。”在以上三首诗中,除描述画面外,诗人表达的是对画中牧人的羡慕,对自己辛苦耕砚、无处卖文的无奈。白埏诗中“能骑惟有一凝之”说的应是隐士刘凝之,认为只有刘凝之才是画中那个自在的牧人。画中牛和牧人的意象就是一种田园想象,诗人们以此来寄托情思,表达理想。“刘凝之”也曾出现在另外一幅有关朱仲华的《百牛图》诗作中。元代诗人方回曾作《题朱仲华百牛图》:“以栋梁成厦屋,万牛不足;以耒耜命巾车,一牛有余。画师幻此沮洳泽,若牯(牛+孛)犊辈且百。太平村落丰年秋,只欠耳边闻晚笛。老身元是牧牛儿,凭谁写作刘凝之。”该文认为这百牛图景,是在太平村落丰收年里才会有的。到了明代,有林环《题黄启晦百牛图》、徐溥《百牛图》、陈枨《题百牛图》等诗作跋文存世。历史记载,明代画家车明舆擅山水、人物,尤喜画牛,作《百牛图》,世传为宝。

从以上跋文我们可以看到都有“依依芳树阴,萋萋烟草青”“丰草翳长林”“大地郊原衍,方春水草宜”等关于田园风景的描绘,而“牧童”“短笛”和“水牛”“蓑衣”“斗笠”等意象群的参与,组成和加强了文人构筑的田园梦境,充分表达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宋代诗人田锡《牧牛图》言:“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意思是中州大地无处不被战争侵扰,运送军粮的牛车好似流水一般。秋天的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什么时候才能像画里这般天下太平?图中表现的太平景象让诗人艳羡不已。宋代周敦颐曾作《牧童》:“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诗中牧童的悠闲源自太平盛世,耕牛和牧童表现的闲适和充满乐趣的农村生活,是农耕社会的一幅理想图卷。

因此,中国美术馆藏《百牛图》画面中真正表现的,正是文人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对牧人悠闲生活的想象,简单、自足、欢愉,关键词是“太平”“丰收”和“闲适”。《百牛图》中牛群繁盛、闲适平安的牧人生活,正是“丰年人乐业”的太平景象。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猜你喜欢

牧人牧童
风吹过草原
牧人毁铜钵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鹰、穴鸟和牧人
15、《聪明的牧童》第二课时
一抹绿
捡到金子之后
地摊一角
牧童与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