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航天工匠培育路径探索

2021-05-08杨维罗继军姜鑫张志军李俊涛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1年4期

杨维 罗继军 姜鑫 张志军 李俊涛

[摘  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次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积极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肩负起推动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责任。这就意味着新时代对于航天工匠的培养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探索航天领域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航天工匠培育路径,为建设航天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不仅有很强的研究价值,而且也很有攻关的必要。本文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托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平台,进行新时代航天工匠培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航天精神  航天工匠  培育路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航天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铸就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航天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培养具备航天精神的航天工匠时要以德为先,将培养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等航天品质的人作为发展的基础,把具备一流的心性、具有一流的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探索航天工匠培育有效路径。

航天工匠培育现状及面临困境

1.培育现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次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积极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肩负起推动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责任。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航天科技文化馆等多种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对接岗位需求;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校企一体,共育人才”机制与航天七院组建“校企结合委员会”,成立重庆航天航空职业教育集团,多种途径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王萱进行了将工匠精神融入航天文化教育的价值内化机制探索,他认为:将工匠精神融入航天文化教育中是有价值需要的,可以从教育者要具备在航天文化教育中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被教育者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航天文化认同、在航天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工匠精神、以保障机制促进航天文化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四个机制创新,实现价值内化。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师高凤林对工匠精神和航天精神的有机统一有着独特认识,他认为:航天事业为工匠精神提供了生根的土壤,孕育了与工匠精神异曲同工的伟大的航天精神,将个人的价值融入航天事业,才能造就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

2.面临困境

第一,航天科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行业文化,这些精神内涵并没有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特别是对航天精神的育人体系没有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工匠意识、文化浸润等层面缺乏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在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与航天企业的合作方式、实训基地的共建情况、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等方面难以量化,使得学生无法从现有的实训和实习中熟练掌握航天工匠专业技能。

第二,高职院校与航天企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未能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虽然向航天科技企业提供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数逐年增加,但企业急需的拔尖或工匠人才仍然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第三,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标准与考核体系未见研究,高职院校在拔尖人才和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路径不清晰。

第四,培养航天工匠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较低。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毕业于高校,缺乏航天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而许多能工巧匠又因为学历不高而难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航天企业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做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培养主要是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培训中的技术技能实操内容较少,培训时间也有限,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航天工匠”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断努力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是工匠精神在航天事业中的生动写照与具体体现,是“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不竭动力源泉。航天技能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才是企业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政治任务、实现航天远景规划、确保航天事业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强劲动力。

2017年《航天科工行业分析报告》指出,航天领域急缺生产一线的高级工艺型、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航天科技工业是高科技产业,既需要大批的科技研发人员,也需要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航天科技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前身)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关于发展航天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当时就指出积极发展航天高等职业教育是航天教育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借鉴德国双元制特点,加快航天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航天科技工业向世界一流前进。

党的十九大也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的战略任务。十九大的召开为中国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航天事业发展遇到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同样也面临着新挑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技术技能拔尖人才,直面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强化校企合作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多渠道、多维度地为“航天工匠“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新时代“航天工匠”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年,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通过实施该建设项目,着力打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形成军工特色显著的专业群建设新范式,依托学院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平台,实现了“航天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的初步探索。

1.融汇航天精神,实施“校企七联动、工学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校企七联动、工学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职工培训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和学生管理团队、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共同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以技术创新和航天解密生产项目为纽带,实现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学院评价与社会评价、校园文化与航天文化的“耦合”,融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培养德高业精、能高技强的航天工匠传人。

2.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

引入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关键技术,打造模块化的课程组织架构,校企共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序化知识结构,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面向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对接岗位标准,划分通用核心领域、专业方向领域和迁延发展领域三个学习领域,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与航天科技工业发展的高度契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均设置一个航天模块,以解密的航天装备或产品作为载体开展教学;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航天文化、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热情、劳动技能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航天特色、能力本位、动態调整的专业群课程组织架构。

3.“两线双元、分层施教”,开发航天特色教材,打造职业教育高效课堂

以立德树人和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校企双元共同参与,将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最新发展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融入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建设一批航天特色教材。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持续改进,打造“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的高效课堂。

4.“双驱四引、三方融入”,建设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实现“行企校所”人才互融共通,引领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育人质量和技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1)“双驱四引”、优化结构,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师德师风、考聘激励“双驱动”,引进高层次军工行业领军人才、特殊专业技能人才、外籍教师、航天企业能工巧匠“四引进”,参与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一是航天类企业领军人才建设。设立领军人才培育基金,聘请在航天科技工业发展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大国工匠作为专业领军人才,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带领团队对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依托校所协同创新平台,专项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二是专业带头人建设。实施校企“1+1”双带头人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聘请1名行业专家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1名教学名师作为校内专业带头人。设立教学名师培育基金,制订培育计划,支持开展教学改革、工程开发、专业建设、技术服务等项目研究,支持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研修、交流、访学等,打造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队伍。

三是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师自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工匠精神”的典范。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课程,教师都应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展示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职业理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优秀的工作能力,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的价值与意义。这就需要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

首先,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协同培育教师机制,定期送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使教师明白工作岗位所需实践技术技能与要求,更好地领会“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同时,学院与企业协同构建“工匠精神”培育教学平台,与企业专业技师通过培育教学平台共同探讨实践内容,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学院还健全了定岗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与企业共同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体系,从而确保教师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工作,以学徒制度为入手点,更好地推动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在教师培训方面,对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行较长时间的技术技能强化训练,以期达到高级技师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优化师资结构,引进高水平的生产一线大国工匠,建立大国工匠工作室,让他们与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工匠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给教师提供完整全面的指导,激发老师更好地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最后,构建科学的考核及激励机制,更好地引导教师开展专业发展规划,提高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感悟“工匠精神”。一是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纳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锤炼匠心。二是从生活上、经济上为践行和崇尚工匠精神的教师提供帮助和鼓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三是组织教师跟岗访学,鼓励他们到优秀学校参加教学案例研讨、听课观摩、项目研究等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技巧与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技能比赛,从而提高教师的创造力,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与潜力,在比赛中更好地进步与合作,实现自我成长,对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进行奖励,激发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匠心学习中来。

(2)“三方”融入、重塑形态,培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依托学院产业协作联盟,鼓励教师融入行业,提高决策服务能力;融入航天企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融入科研院所,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加强信息化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重塑教学形态,引领教学模式改革。与航天科技企业建设创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成果转化、产品推广等工作,全面提升教学团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队伍。

5.“大师领衔、五业贯通”,建设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1)大师领衔、传艺育人,建设航天工匠学院

以传承航天精神及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技能为理念,组建航天工匠学院,聘请航天四院大国工匠徐立平为院长,在学院和企业分别建立大国工匠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为航天企业培育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实现人才、技能双向输入与输出,构筑技术技能培养高地。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弘扬航天精神、工匠精神,适应航天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校企共同探索“实验班、工匠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准职业人。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以典型军工产品作为教学载体来开展教学活动,融入精益求精、质量第一、安全保密等意识。依托“产业学院”,由企业技能大师和校内教学名师任导师,培养航天科技工业拔尖人才。

根据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方签订的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备忘录,成立航天技能大师工作站,深化航天产学研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對接产业链、创新链,助力学院“双高”建设。经过四年左右,将航天工匠培养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成为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新时代航天工匠人才培养工程基地。依托工作站,开设航天工匠实验班,实验班邀请航天技能大师、大国工匠担任指导教师,传承航天精神,对标“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制订实施培养计划,按照“做中学、研中学、创中学”理念,培育航天产业未来工匠。

(2)“五业”贯通、融合发展,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依托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及航天六院,探索混合所有制航天工匠学院运行机制,成立理事会,制定章程,管理运营双主体,形成“需求对接、技术共享、信息互通、过程共管、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产业、专业、职业、就业、创业的“五业贯通”模式,打造创新驱动新动能,实现产教融合长效育人。

6.探索航天工匠培养成效评价体系

(1)建立标准与体系,开展系统分析与评价

结合航天科技工业、相关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制定新时代航天工匠标准与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建立由行业领军人才、大国工匠、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和学院教师组成的航天工匠人才培养成效专家库,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评价。

(2)制定考核评价办法,严把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遴选航天工匠学院的学生,按照新时代航天工匠标准,制定更为严格细致的考核与评价办法,实行“阶段性评价考核+年度评价考核+毕业考评”的方式,对表现优秀、技能突出,具有较强工匠意识的学生优先推荐到航天科技企业的高精尖岗位、紧缺技能岗位、技能专门岗位就业,鼓励成为技能领军人才,在长期锻炼时间中逐渐成为“大国工匠”的后备人才。

(3)建立人才跟踪反馈机制,形成航天工匠培养闭环

建立航天工匠档案库,对毕业的学生进行及时调研回访,对其工作后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如行业竞赛能手、西安工匠、三秦工匠、航天工匠等及时记录,绘制人才成长曲线图,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架构,安排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回校作专场报告,提升在校学生的学习信心,营造立志成为新时代航天工匠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萱.将工匠精神融入航天文化教育的价值内化机制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4):510-514.

[2]陈超群.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湖南高职“芙蓉工匠”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9(17):12-16.

[3]程舒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背景、诉求与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7-20.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6(1):4-16.

[5]刘淑云.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5):49-62.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