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一个“光秃秃”的岛屿潜水

2021-05-08Luna

看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植物学氮气海龙

Luna

悉尼全年适合潜水,岸潜是这里既经济又流行的潜水方式

说到澳洲潜水,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大堡礁。实际上澳洲四面环海,可以潜水的地方很多,悉尼也是其中之一。悉尼全年适合潜水,能见度一般在6~12米,偶尔超过15米,夏季水温约为22度,冬天约为16度,岸潜是这里既经济又流行的潜水方式。

最值得期待的海底生物是叶海龙和草海龙。这两种海龙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两者都善于伪装,混迹于海藻丛中很难被发现。草海龙的分布比叶海龙广泛,相对多见;从外形上看两者很容易区分,叶海龙是金色的,草海龙是彩色的。

而我这次的下潜地点,是在悉尼的秃岛。

秃岛与植物学湾

秃岛也被译作“裸岛”,首位登陆悉尼东海岸的欧洲人詹姆斯·库克船长发现了这一区域,并在航海日志中将此处记录为“一个小的光秃秃的岛”。

秃岛与拉佩鲁兹半岛,位于植物学湾的北岬,两者通过一条木桥相连。这木桥于1887年修建,在此之前出入秃岛的交通方式只有高空滑索或者驳船。

1770年4月29日,詹姆斯·库克船长的“奋进”号登陆的克内尔,位于植物学湾的南岬。他们到达的时候遇到了两个悉尼原住民,原住民向他们抛出长矛,试图让他们离开,库克向他们开枪把他们赶走了。

登陆的第二天,库克在此埋葬了“奋进”号的船员福比·萨瑟兰,后者在航行中死于肺结核。萨瑟兰是第一个被埋葬在澳洲的欧洲人,库克将克内尔东部末端的岬角命名为“萨瑟兰角”,以纪念这位海员。澳大利亚皇家历史学会于1931年,在“奋进”号登陆地附近,给他立了一块纪念碑。

植物学湾算得上是现代澳大利亚诞生的起点。

“奋进”号在植物学湾待了8天,由于在浅水区见到了很多黄貂鱼,库克一开始将此地命名为“黄貂渔港”。随船博物学家丹尼尔·索兰德和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在此搜集了大量植物标本,为了表彰他们的发现,库克随后将此地改名为“植物学家湾”,并最终改为“植物学湾”。

库克的登陆,标志着英国对这块南部大陆产生了兴趣(并最终殖民于此)。

秃岛与拉佩鲁兹半岛,位于植物学湾的北岬,两者通过一条木桥相连

叶海龙

提琴鳐

1788年1月18日,总督亚瑟·菲利普率领的第一舰队登陆了植物学湾,准备将此地作为囚犯流放地。由于植物学湾缺少淡水不适合居住,他们随后驶向了杰克逊湾,也就是现在悉尼港的所在地。他们登陆的1月26日就成了澳洲的国庆日(也是很多原住民口中的“哀悼日”),菲利普后来成为了新南威尔士的首任州长。

同年1月24日,受命于法国路易十六的让·弗朗索瓦·加拉普·拉佩鲁兹爵士和他的探险队也来到了植物学湾。他们在萨摩亚与当地原住民发生了冲突,多人牺牲。

法国人在这里待了6个星期,与菲利普的第一舰队交换了一些补给,并在这一带建立了栅栏和菜园。他们于1788年3月启航离开植物学湾,后来就失踪了。几十年后,有人在瓦努阿图南部的圣克鲁兹群岛找到了他们的船只残骸。

后来为了纪念他,这一区域就被命名为“拉佩鲁兹半岛”。

植物学湾算得上是现代澳大利亚诞生的起点,不过相比追溯历史的热情,我对它的潜水环境更加好奇:这里会不会还是跟两百多年前一样,有那么多黄貂鱼?

秃岛下的海底世界

出于安全考慮,每次潜水都要遵循“潜伴制度”—两个或以上的人为一组,在下水前互相帮忙穿戴衣服、检查装备。

入水后给浮力控制背心充气,让自己完全浮在水上,准备就绪后,大家向周围的伙伴比出“OK”手势开始下潜。我按下了浮力控制背心的放气按钮,一边下沉一边做耳压平衡。

水底覆盖着茂密的黄绿色海藻,第一次来到温带的海底世界,我感到兴奋又充满期待。

随着深度的增加,我慢慢看到一些鱼类和软体动物。游了一会儿后,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潜水向导指着一丛海藻向我们比划。我踢动脚蹼慢慢靠近他所指的目标,发现海藻丛中藏着一只提琴鳐。

它似乎觉察了我们的到来,并对我们也产生了兴趣。它缓缓地往外挪了挪,整个脑袋探出海藻。我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吐气,让自己下降到可以跟它对视的高度。它淡黄色身体上的褶皱清晰可见,而且就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我们就这样对视了几秒,我很想再跟它多一点互动,但是它似乎对我失去了好奇,又调头潜入海藻丛中躲起来了。

潜水过程中,身体在水压的作用下会吸收比在空气中更多的氮气。

我后来才知道,提琴鳐是一种比较温顺的海洋动物,也叫“班卓鱼”。因为它的外形跟班卓琴有点像。澳洲有好几种提琴鳐,较为常见的是东部提琴鳐和南部提琴鳐,区分两者的关键是眼睛后的花纹。东部提琴鳐的花纹是一个三角形,而南部提琴鳐是三条竖着的平行线,根据这一判断标准可知,我们刚刚见到的是东部提琴鳐。

第一潜之后,我们原路返回桥那头的拉佩鲁兹半岛。在20度的海水里潜了几十分钟还挺冷的,我穿的3毫米的潜水湿衣在保暖方面实属勉强,同行的其他人,穿的都是5毫米或6毫米的潜水湿衣。

大伙儿围在一起晒太阳,也是为了让身体有更多时间排出潜水时吸收的氮气。在潜水过程中,身体在水压的作用下会吸收比在空气中更多的氮气。由于氮气不会被人体吸纳,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氮气排出,它们就会在体内形成气泡,给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在多次潜水之间要预留足够的水面休息时间,将体内过多的氮气排出体外。

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开始了第二潜,可惜这次也没有寻到任何海龙的踪影。但并不是一无所获,我们见到了一条红色印度鱼。当时它一动不动,如果没有潜水向导提醒,我可能就以为它是一片红色的叶子而错过了。我们后来还看到马赛克海星,它的身上有两种互相拼接的颜色,外表看上去毛茸茸的,像穿了一件连体毛衣。

结束了这次潜水之旅,我意犹未尽。海底世界那无穷无尽的神秘与瑰丽,让我想要一再探寻。

猜你喜欢

植物学氮气海龙
四川发现兰科植物新种
奇妙的“中华海龙”
海龙与海马
关于“植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
DANFLO氮气式水击泄压阀规范操作
食品里加氮气很安全
模块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海龙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