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载,“物”是“人”非的科技进步
2021-05-08
前不久,英特尔正式发售了代号为Rocket Lake- S的第十一代酷睿处理器,其跨越式的性能提升让很多媒体都大呼“游戏处理器王者回归”。暂且先不说Rocket Lake- S是否担得起“王者回归”这四个字的沉重,我想到更多的,则是—英特尔的CPU居然已经走过50年的发展历史了!
1971年,可以算得上CPU鼻祖的Intel 4004亮相,当时的4004还是4- bit的微处理器,内部总共集成了45条处理指令,每秒执行能力也不到5万条指令,而频率更是只有现在看来简直弱爆了的108KHz,采用的是10μm制程工艺。这样的性能在当时甚至还不如1946年出现的ENIAC,但4004的最重要的意义却在于其在当时看来堪称划时代的高集成度—2300个晶体管被集成在了不到30克重的微小芯片中,这也为后来CPU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严格来讲,如果要从40年前第一台IBM PC的正式亮相才开始计算CPU发展历史的话,8088或许才是成就英特尔在行业内“霸主”地位的最大功臣。而从8088开始,真正挖到了“第一桶金”的英特尔也开始确定了其在CPU行业内“呼风唤雨”的领袖级地位。
当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PC市场争霸战,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上游企业之间围绕着CPU、GPU那是真的“斗”得不亦乐乎。就拿英特尔和老对手AMD来说,从英特尔Pentium、Core、Core 2 Duo到Core i产品系列,AMD也是不甘示弱以K6、K7、K8乃至后来的速龙、羿龙、钻龙(毒龙)以及终极武器锐龙进行反击。这一对“冤家”彼此之间经历了频率战争、核心之争、超频斗争,最终还是回归到了本源的能效之争。这近30年的时间内,英特尔整体来看还是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AMD羿龙面世后到锐龙处理器面世前这一段时间内,英特爾可以说是压得A M D有些“透不过气”来。在绝对领先的形势下,英特尔似乎也有些“飘”了,在产品的研发进度上开始“挤牙膏”,由此也引来了众多玩家的诟病,也为AMD的反击滋生了发育土壤。果然,随着锐龙处理器的面世,AMD再次重返了CPU战场的前线,尤其是随着第四代锐龙处理器的上市,“AMD YES”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英特尔引以为傲的单核心性能上,AMD锐龙已经实现了超越,再加上AMD一直独有的多核心以及性价比优势,这无疑给了英特尔巨大的压力。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挤牙膏”的产品战略已经不可行,必须得有能与竞争对手正面硬刚的拳头产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自身的颓势,而Rocket Lake-S很可能就是在这种竞争的背景下面世的。
这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纵观很多产品的发展都给人以“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觉。同时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剧烈化与白热化,更多、更好的新技术被体现在了新产品上,而厂商之间的直接竞争也彻底打破了“垄断”的市场模式,让更多玩家享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产品,无论是从性能上,还是从价格上,直接竞争形势下最终受益的始终是消费者。所以,当我看到很多媒体对十一代酷睿处理器发出“游戏处理器王者”的呼声时,内心也有点想笑—这是不是应该先谢AMD呢?:)
对了,本期《微型计算机》也为大家奉上了详细、全面的英特尔第十一代酷睿处理器评测,在熬了数个通宵之后,编辑部的首席评测专家“马大帅”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超大的专题,希望你们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