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适应对智能手机成瘾影响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2021-05-08钟建军白南定齐永富曼德尔娃
李 宽 钟建军 曲 静 白南定 王 寅 齐永富 曼德尔娃
【提 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悯和自我控制是否在人际适应与手机成瘾间存在中介效应。方法 使用人际适应量表、自悯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5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人际适应、自悯、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四个因素之间两两相关;人际适应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显著。自悯和自我控制均在人际适应和手机成瘾之间有中介效应。大学生人际适应可通过自悯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预测其手机成瘾。结论 人际适应一方面直接影响手机成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悯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影响手机成瘾。
手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影响,个体使用智能手机更易成瘾[1]。手机成瘾是指个体由于不当使用手机而导致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症状[2]。以往研究发现,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神经症、孤独感、羞怯、不良学业成绩、睡眠和健康问题等存在正相关[3-4],而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5]。手机成瘾还可能导致过度吸烟、酗酒、不运动、交通事故、家庭贫困和不良人际关系[6]。多种因素影响手机成瘾,而人际适应可能是影响手机成瘾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7-8]。个体行为不仅受环境影响,还受自我因素如自悯和自我控制的调控。自悯比自尊在预测心理功能方面效果更好[9],自悯能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10]。自悯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关心和关切,接纳自己并不评判自己的不足和失败[11]。自我控制是指个体通过抑制或克制欲望、需求而改变固有的或习惯的思维行为方式的过程[12]。学校适应和自我控制能够预测青少年的手机成瘾[13]。自我控制不仅负性预测手机成瘾,而且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在自尊与手机成瘾间产生中介效应[14]。然而,以往研究并未探讨自悯、自我控制和人际适应与手机成瘾的多重关系,也并未探讨人际适应通过自悯和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机制。根据社会构建理论,人际适应性可能通过作用于自悯和自我控制从而对手机成瘾产生影响。本研究拟探讨人际适应影响手机成瘾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明确人际适应、自悯、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对预防和干预手机成瘾,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于2019年6月-10月,方便抽取内蒙古自治区某高校大学生共585人。问卷调查在获得被试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517份。男生196名(37.9%),女生321名(62.1%);大一177名(34.2%),大二114名(22.1%),大三172名(33.3%),大四54名(10.4%);汉族357人(69.1%),蒙古族160人(30.9%);城镇217人(42%),农村300人(58%)。
2.方法
(1)人际适应量表(college student adaptability inventory-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CSAI-IA)
问卷由卢谢峰编制。共有11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由1(非常不符)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人际适应越好[8]。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0。
(2)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SCS)
该量表中文版由谭树华等修订。量表共包含19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分别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量表包括5个维度[12]。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855。
(3)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
量表由熊婕、周宗奎等人编制,共16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从“非常不符”到“非常符合”。包括4个维度[2]。考虑到智能手机的特点,将量表中短信改为微信。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5。
(4)自悯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SCS)
量表中文版由陈建等人改编。该量表共26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分别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量表包括三个成分共6个维度[15]。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1。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和AMO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
结 果
1.共同方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16],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31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最大因子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8.99%,低于40%的临界值。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手机成瘾与人际适应、自悯和自我控制的相关
手机成瘾与人际适应、自悯和自我控制间都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人际适应、自悯和自我控制三个变量两两间存在正相关,而与智能手机成瘾存在负相关。见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系数矩阵(n=517)
3.自悯与自我控制在人际适应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研究将人际适应作为自变量,自悯和自我控制作为中介变量,智能手机成瘾作为因变量。利用AMOS 2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终结构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4.167,GFI=0.911,CFI=0.912,NFI=0.889,IFI=0.912,RMSEA=0.078。该模型拟合良好,模型在可接受范围内。
使用Hayes开发的“PROCESS procedure”(Model 6)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采用Bootstrap法对自悯和自我控制在人际适应与手机成瘾的中介效应显著性进行分析,样本量选择5000,采用95%的置信区间。
如表2和图1显示,总间接效应由三条间接路径构成:分别为人际适应→自悯→手机成瘾;人际适应→自我控制→手机成瘾;人际适应→自悯→自我控制→手机成瘾。三条路径都不包括0,表明各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都显著[17]。结果表明,人际适应可直接预测手机成瘾,直接效应值为0.15,三条路径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123、0.072和0.083,中介效应总值为0.278。从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总效应为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之和,即0.43。
表2 中介路径分析结果
图1 自悯与自我控制的双重链式中介效应模型
讨 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适应与自悯和自我控制两两间存在正相关,三者与手机成瘾均存在负相关。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适应与自悯和自我控制关系密切,且三者对手机成瘾产生作用。自悯与人际适应和自我控制呈正相关而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可能是由于自悯是个体对自我积极的认知和态度,高自悯个体有积极的自我态度并且较少体验到消极情绪,其具有积极的自我成长动机。自悯不仅能保护个体免受负性事件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增强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18]。自我控制属于自我调控中的积极成分,因此其与自悯存在正相关,而手机成瘾是一种负性事件,因此其与自悯存在负相关。高自我控制个体更能够理性控制和调整自身的需要,使自己使用手机更加符合社会期望和规范,而不过度沉溺其中。
本研究发现,人际适应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显著,可能是由于人际适应不良的大学生会产生孤独感,而孤独感是大学生出现手机成瘾行为的重要因素[19]。有研究表明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个体更容易通过使用手机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20]。手机功能多样化也是大学生通过手机逃避人际适应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已不仅将手机作为通讯沟通获得人际交往的工具,而是手机娱乐与手机上网结合的新媒体。
自悯和自我控制不仅分别单独在人际适应和手机成瘾间起中介效应,而且二者的链式中介效应也存在。人际适应对手机成瘾的负向预测不仅通过自身,也可通过自悯和自我控制实现,即由人际适应产生的自悯和自我控制问题也是导致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由于自悯和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个体,能够正确地区分现实和虚拟世界,不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通过更好的控制自我,从而减少手机成瘾行为的出现。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在面对新的人际交往时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际适应性会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可能会造成个体自我接纳程度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价值感低等情况。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满足个体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人际交往的需要,可提升个体的价值感,从而导致手机成瘾行为的出现。自悯和自我控制是自我认知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可通过提升人际适应性中的自悯和自我控制来降低手机成瘾倾向。
然而,受样本收集和横向研究的局限,人际适应是否会通过其他潜在变量影响手机成瘾,还需进一步探讨。今后还需通过不同样本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该结论。在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提升他们的人际适应能力,也应树立正确的自我观,提升自悯和自我控制能力,避免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状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