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电中梯在吉林省永吉县六家子金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2021-05-08王相泰杜慧文刘向前
王相泰,杜慧文,马 征,刘向前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七队,吉林 吉林市 132105
0 引言
近年来通过激电中梯测量选定找矿靶区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在此次预查项目中,为实现找矿目标,对勘查区内确定的有进一步工作意义的化探异常,开展了1∶10 000大功率激电中梯(短导线)剖面测量工作,其目的是与地质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具电性特征的隐伏含矿地质体,通过寻找隐伏矿产和确定矿化中心,进一步缩小异常范围,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1 勘查区地质和岩(矿)石电参数概况
1.1 勘查区地质概况
永吉县六家子金多金属矿大地构造位置为天山—兴蒙造山带、吉中—延边晚古生代陆缘构造带、吉中二叠纪—早三叠世陆缘构造带,同时叠加滨太平洋构造带。所处成矿区带:一级成矿域为Ⅰ-1古亚洲成矿域与Ⅰ-4滨太平洋成矿域叠加;二级成矿省为Ⅱ-13吉黑成矿省;三级成矿带为Ⅲ-55吉中—延边(活动陆缘)Mo-Au-As-Cu-Zn-Fe-Ni成矿带、Ⅲ-55-①吉中Mo- Ag- As- Au-Fe-Ni-Cu-Zn-W成矿亚带[3],矿区地质特征见图1。
图1 永吉县六家子金多金属矿地质简图Fig.1 Geological diagram of Liujiazi gold-polymetallic deposit in Yongji County1. 第四系;2. 侏罗系南楼山组;3. 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4.勘查区范围;5.1∶10 000激电中梯测量范围;6.矿体
1.1.1 地层
侏罗系南楼山组在勘查区大面积分布,出露面积约25~30 km2,多位于测区的东部,北东部,为一套中—中酸性火山岩系。主要岩性安山岩、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英安质角砾凝灰熔岩、凝灰质角砾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凝灰岩夹英安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
1.1.2 构造
勘查区构造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区内主要构造为北东向的口前—徐家岗断裂在勘查区北东侧通过,断裂为平推正断层,上盘向南西,下盘向北东,倾角70°~80°,断裂中见有断层角砾岩及断层泥。牵引构造及破碎裂隙,岩石次生变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强烈。
1.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中生代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分布在测区的西部,出露面积为26~30 km2,零星见有细粒花岗岩,细晶岩等。
二长花岗岩: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矿物粒度在1~3 mm,块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斜长石半自形板状,体积分数30%~35%,钾长石肉红色,宽板状,体积分数35%,石英他形粒状,体积分数25%,暗色矿物为片状黑云母,体积分数5%。
1.1.4 蚀变矿化特征
勘查区主要蚀变硅化、绢云母化、钾化比较常见,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化在各类岩石中均有出现。
受多期构造影响,在中—酸性岩中可见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较普遍,其次为硅化、钾化等,见矿钻孔中见青盘岩化。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磁黄铁矿化和方铅化等。
1.2 勘查区岩(矿)石电参数特征
从标本测量统计结果(表1)可以看出,勘查区内蚀变安山岩极化率相对较高平均值为3.20%,安山岩极化率中等,花岗岩极化率低。勘查区内安山岩电阻率相对较高,蚀变安山岩电阻率中等,花岗岩电阻率相对较低。推测外接触带蚀变安山岩蚀变带为找矿的有利部位。
表1 勘查区电参数测定结果统计表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measurement results of electrical parameters in the exploration area
2 工作方法技术参数选择
勘查区激电中梯工作按照DZ∕T0070—93技术规定施工。使用加拿大生产的仪器为GDD(Tx II)型多功能直流发射仪,供电电源为本田10 kw发电机,供电电压600 V,供电方式:采用双向短脉冲连续供电,占空比1∶1。
为有效完成工作,开工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工作参数。供电电极AB=1 600 m,测量极距MN=40 m,点距20 m,供电时间为8 s,断电延时200 ms。采用一线供电多线测量的方式,接收机为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JS-9短导线激电仪。
3 勘查区激电中梯特征
3.1 勘查区视电阻率特征
勘查区视电阻率(图2)格局是西南部视电阻率较高,视电阻率在2 000~3 600 Ω· m之间;勘查区东侧视电阻率偏低,视电阻率在200~400 Ω· m之间,该低阻异常未封闭,通过地质调查、异常检查,推测该处低阻异常由破碎带引起。其它区域视电阻率在800~1 200 Ω· m之间,等值线形态不明显。
图2 勘查区视电阻率等值线平面图Fig.2 Apparent resistivity contour plan of the exploration area
3.2 勘查区视极化率特征
勘查区视极化率(图3)东南部相对较高,视极化率范围在2.60%~4.00%之间;西部、东部视极化率值相对较低,视极化率范围在1.80%~2.60%之间。
图3 勘查区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Fig.3 Apparent polarizability contour plan of the exploration area
3.3 勘查区视极化率异常特征及推断
勘查区视极化率平均值为2.60%,以3.40 %为异常下限获得高视极化率异常8个,即:ηs1~ηs8。
ηs1号异常:位于勘查区西侧。异常南侧未封闭,呈长条状,南北向展布,异常长约850 m,宽约200 m。视极化率最大值6.30%,视电阻率值在1 200 ~1 600 Ω·m之间。该异常南侧与次生晕Hc-8异常吻合较好,Hc-8为Ag异常。经地质调查,该异常位于花岗岩与安山岩接触带附近,蚀变较强,岩石中见有黄铁矿化,结合异常检查和电参数统计结果,推测该异常由金属硫化物局部富集引起。
ηs2号异常:位于勘查区中部。异常封闭,异常形态近长条状,南北向展布,分布范围不大,异常长约200 m,宽约100 m。视极化率最大值4.05%,视电阻率值在1 200 ~1 600 Ω·m之间。该处异常与次生晕Hc-7异常(为Ag、W、Sn组合异常)吻合较好。经地质调查,该异常位于花岗岩与安山岩接触带附近,岩石蚀变较强,结合异常检查和电参数统计结果,推测该处异常由金属硫化物局部富集引起。
ηs4号异常:位于勘查区东侧。异常未封闭,呈长条状,南北向展布,异常长约1 300 m,宽约320 m,视极化率最大值7.24%,视电阻率值1 200 Ω·m左右。经地质调查,该异常位于外接触带安山岩中,异常区域见有大量蚀变安山岩转石,结合异常检查和电参数统计结果,推测该处异常由蚀变安山岩引起。
ηs5号异常:位于勘查区中部。异常未封闭,呈长条状,近南北向展布,异常长约1 000 m,宽约300 m,视极化率最大值7.36%,视电阻率值在1 200 ~1 600 Ω·m之间。该异常与次生晕Hc-8异常(为Ag异常)部分吻合较好。经地质调查,该异常位于内接触带花岗岩中,异常区域风化较强,见有大量风化花岗岩转石,结合异常检查和电参数统计结果,推测该处异常由破碎蚀变带引起。
ηs6号异常:位于勘查区西南侧。异常封闭,异常形态近似长条状,异常长约420 m,宽约80 m,视极化率最大值4.91%。该处异常与次生晕Hc-10异常(为Ag、Zn、Mo、W、Sn组合异常)吻合较好。经工程验证,地表控制到10-1号银铅锌铜多金属矿体。地表控制长度130 m,两端未封闭,矿体走向310°~320°,倾向NE,倾角55°~65°。矿体加权平均品位银47.40×10-6,铅0.80%,锌0.16%,最高品位银318×10-6,铅4.01%,锌0.29%,见矿平均厚度3.25 m,最大厚度6.00 m。深部单孔见铜银矿体,穿矿厚度4.30 m,平均品位铜0.21%,银8.99×10-6,最高品位铜0.45%,银14.90×10-6。深部单孔(钻孔ZKB0-1)见6条金矿(化)体,其中主矿体穿矿厚度1.80 m,平均品位6.54×10-6,另外几条金矿(化)体穿矿厚度1.00~1.20 m之间,品位(0.54~2.11)×10-6。目前为单孔见矿,前排钻孔见矿化,品位分别为0.54×10-6,0.90×10-6。查证该处异常为矿致异常。
ηs7号异常:位于北侧。异常未封闭,异常形态近长条状,异常长约200 m,宽约80 m。视极化率最大值3.84%,视电阻率较低,小于600 Ω·m。经地质调查,推测该处异常由破碎蚀变带引起。
ηs8号异常:位于勘查区北侧。异常未封闭,异常形态近半圆状,异常半径约70 m。视极化率最大值9.42%,视电阻率较低,小于600 Ω·m。经地质调查,推测该处异常由破碎蚀变带引起。
4 结论
(1)激发极化法是探测矿体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在隐伏金属硫化物矿体的探测中效果明显[4]。随着找矿深度的增大,探测地有效信号减弱,采用大功率激发极化法效果更好。
(2)激电中梯视极化率异常验证情况证明激电中梯方法在勘查区指导找矿工作的可行性,并推测,勘查区激电异常方向近南北向,是含矿构造带的主要方向,也是多金属矿赋存的理想位置,勘查区取得的激电异常是寻找金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