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青少年近视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08苏丹丹黄宝玲
苏丹丹,黄宝玲
(1.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安徽 芜湖 241000;2.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呈逐渐低龄化、高度数改变趋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其未来就业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虽然近视的防控方法较多,但效果仍有限。近视是一个多因素发展的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临床上主要认为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此外,病理性近视可引发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一系列并发症,进而导致青少年的眼睛受到进一步损伤甚至致盲。因此,近视眼的防治工作在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形式研究,探索影响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近视的防控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防控依据,从而延缓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19年4月至6月按照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芜湖市镜湖区某小学3~6年级部分班级(20个班级)共770名学生,年龄9~13岁,平均(11.15±0.91)岁,所有调查学生近视患病率为38.70%,男生、女生近视率分别为52.01%、47.99%,根据是否近视分为两组:Ⅰ组为近视组(298例),Ⅱ组为非近视组(472例)。其中Ⅰ组中男、女学生分别为155例、143例;年龄9~13岁,平均(11.2±0.91)岁;身高130~166 cm,平均(152.00±13.08)cm;体质量 25~72 kg,平均(42.82±8.97)kg。Ⅱ组中男、女学生分别为266例、206例;年龄9~13岁,平均(11.12±0.91)岁;身高132~165 cm,平均(152.00±8.60)cm;体质量29~69kg,平均(44.61±25.92)kg。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此研究,且研究对象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纳入标准:非近视学生符合双眼裸眼视力为5.0者;对单眼或者双眼视力≤4. 9为视力不良,并对其进行散瞳电脑验光,能够矫正到5.0者为近视学生;近视学生参照《近视眼学》[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裸眼视力或戴镜视力<5.0(1.0)且本次验光等效球镜<-0.50 D;既往有近视史且戴镜视力≥5.0(1.0)等。排除标准:其他眼部器质性疾病者;患有影响眼部其他全身系统疾病者;远视、远视散光、单纯散光以及佩戴角膜塑形镜者等。
1.2 方法 现场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对单眼或者双眼视力≤4. 9者进行复方托比咔胺快速散瞳30 min后进行自动电脑验光,对视力能够矫正到5.0的学生记录等效球镜度数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学生发放《青少年视力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表》。
1.3 观察指标 ① 分析不同性别屈光状态构成。②根据《青少年视力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表》对两组研究对象课间休息、父母近视、挑食、看书姿势、日均学习、睡眠时间、每日户外活性、护眼意识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③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芜湖市青少年近视的相关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文中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芜湖市青少年近视的相关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近视状态构成分布 将至少有一眼患近视患者视为近视,其中屈光度分级按照近视度数高的一眼为计;调查问卷中近视登记分4个等级,男生和女生的屈光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屈光状态构成分布
2.2 单因素分析 两组研究对象在课间休息时间、父母是否患有近视,生活中不良行为、日均学习时间、长时间看书学习中间是否休息、集中精力看书时间、集中看电子产品时间、看书习惯、睡眠的时间、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护眼意识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芜湖市青少年近视的单因素分析[例(%)]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有近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为自变量,对单因素进行赋值并纳入Logistic回归的多因素分析模型中,结果显示课间都休息、看书途中经常休息、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是青少年近视形成的保护因素(OR=0.285、0.158、0.985,均P<0.05);父母近视、不做眼保健操、阳光下看书、看书姿势不正确、集中看书时间2 h以上、集中看电子产品时间2 h以上、书与眼的距离<1尺、走路乘车卧床看书、照明不足(光源、强度)是青少年近视形成的危险因素(OR=1.862、2.536、3.263、2.537、1.512、2.260、3.521、2.522、2.259,均P<0.05),见表 3。
表3 影响芜湖市青少年近视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及散光。近视目前是最常见的造成青少年视觉障碍的眼病,约占80%,我国青少年总体患病率约占53.6%,其中小学生约占36%[3]。近视可根据眼部是否发生病理性改变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近视的发病机制与眼部调节紧张存在相关性,可能是导致近视的原因。也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巩膜弹性与成人存在差异或巩膜外基质分解加速、合成减慢导致巩膜缺氧等改变使近视进一步发生发展[4]。
9岁之前为眼球视力发展的关键期,在此之前,对眼球进行一系列的外界因素干预,将有效提高视功能,因此,对于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工作要从小抓起[5]。近视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整体民族素质。目前近视尚无治愈的方法,只有通过有效方法去防治、控制,因此早期对其干预和预防,对近视的发生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次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屈光状态构成分布显示,男生和女生的屈光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性别对于近视眼患病率无明显影响。父母近视、不做眼保健操、阳光下看书、看书姿势不正确、集中看书时间2 h以上、集中看电子产品时间2 h以上、书与眼的距离<1尺、走路乘车卧床看书、照明不足(光源、强度)是青少年近视形成的危险因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视的形成与家族的近视眼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硕等[6]研究表明,父母近视对子女近视的影响主要在于遗传因素,但除此之外,父母与子女的用眼和生活习惯较为相似,也会影响近视的形成。不做眼保健操可加重视觉疲劳;阳光下看书、照明不足(光源、强度)可增加眼睛对光照的刺激;长时间看书或看电子产品会使眼睛负担过重,进而导致光学性离焦,形成近视。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大大缩减了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从而使他们接受自然光的机会减少;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学业负担较重,使得近距离用眼时间延长,睫状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引起视觉疲劳,最终导致近视的发生和近视度数的增长[7]。
课间都休息、看书途中经常休息、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可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生的风险,其原因可能在于眼睛得到充足的休息可缓解睫状肌的紧张状态;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近视的患病率较低,其机制在于户外光线较强,可缩小瞳孔,成像清晰,同时可起到加大景深的作用。研究显示,户外强光可使视网膜释放多巴胺受到刺激,而多巴胺具有抑制眼轴的延长的作用,可预防近视的形成[8]。同时,户外视野较为开阔,多参加户外互动可使眼睛放松,并得到充分的休息。
综上,青少年近视的形成受父母近视、集中看书时间、集中看电子产品时间因素的影响,除本调查因素外,青少年近视的发生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因此,在近视的防控过程中,应重视对青少年良好用眼习惯的培养,避免长时间用眼,并多增加户外活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