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血脂与脑缺血区域血流量的影响
2021-05-08史楠
史 楠
(唐山工人医院神经内二科,河北 唐山 063000)
脑梗死是由阻塞脑动脉的各种血液栓塞引起的,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室壁血栓,骨折引起的脂肪栓塞等,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侧支循环无法立即代偿,会导致动脉血供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该区域的神经系统缺陷,容易造成患者偏瘫和死亡[1]。临床上,脑梗死患者应促进继发循环并尽快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对于改善预后尤为重要。目前,抗血小板和改善血液循环等常规临床治疗方法仍未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丁苯酞是一种新型的对抗脑缺血药物,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脑功能[2]。本文旨在探讨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对患者血脂与脑缺血区域血流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唐山工人医院 2018 年1 月至 2019年 2 月收治的 8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组研究,对照组患者44例,年龄47~79岁,平均(63.52±4.32)岁;发病时间2~24 h,平均(13.56±4.12)h;男性23例,女性21例。观察组患者44例,年龄48~80岁,平均(63.58±4.12)岁;发病时间为3~26 h,平均(13.62±3.21)h;男性24例,女性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的相关标准者;经过脑部MRI、CT和实验室检查确诊者;发病时间均为48 h以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NIHSS)[4]评分≥30分。排除标准:具有血小板功能或凝血机制障碍者;合并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者;患有严重意识障碍以及精神疾病者;合并脑梗死和脑出血病史者。患者或家属签署对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且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此项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降低血压、血糖和调节血脂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辽宁鑫善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067,规格:10 mg/片),2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应用丁苯酞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阿托伐他汀的剂量、服药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比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粒),0.2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给药10 d时间。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判定,其中无效:NIHSS分值提升幅度<18%;改善:NIHSS分值降低幅度为18%~45%;显著改善:NIHSS分值降低幅度为46%~90%;基本控制:NIHSS分值降低幅度>90%[3],总有效率=基本控制率+显著改善率+改善率。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检测,抽取患者3 mL的空腹静脉血,离心(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后取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5、10 d脑缺血区域的血流量,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10 d采用头颅MR对梗死中心区的局部脑血流进行检测。④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会发生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其发生例数,并计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计量资料(血脂水平、脑缺血区域血流量)分别以[例(%)]、(±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血脂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相较于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HDL-C组内治疗前后以及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s, mmol/L)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s, mmol/L)
注:相比治疗前,*P<0.05。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组别 例数 TC TG LDL-C HDL-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4 5.72±1.18 3.62±0.52* 2.69±0.72 1.91±0.25* 3.62±0.59 2.27±0.43* 1.13±0.29 1.12±0.24观察组 44 5.75±1.09 3.05±0.51* 2.71±0.68 1.72±0.28* 3.63±0.64 1.91±0.37* 1.17±0.31 1.14±0.22 t值 0.124 5.191 0.134 3.358 0.076 4.210 0.625 0.40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脑缺血区域血流量 治疗后5、10 d两组患者脑缺血区域血流量与治疗前比,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脑缺血区域血流量比较[ ±s, mL/(100 g·min)]
表3 两组患者脑缺血区域血流量比较[ ±s, mL/(100 g·min)]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5 d 治疗后10 d对照组 44 22.59±6.18 25.64±6.77* 31.25±6.89*观察组 44 23.45±6.25 30.56±7.12* 39.87±8.23*t值 0.649 3.322 5.327 P值 >0.05 <0.05 <0.05
2.4 不良反应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当发生脑梗死时,会导致患者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可造成组织不可逆性损伤,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当发生脑梗死时,临床必须迅速恢复患者缺血区域的脑血管流量、并促使侧支循环开放,通过建立侧支循环以恢复一定的血流,进而促进该区域的神经元功能恢复,这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5]。
阿托伐他汀降脂、调脂作用显著,是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常规用药,同时还具有多效性作用,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抗血栓形成、稳定斑块等,在抗脑缺血方面也有突出作用,但治疗周期较长。丁苯酞是具有抗脑缺血作用的合成消旋体,它可以增加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水平,能够将细胞内钙的浓度降低,抑制谷氨酸的释放,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减少局部微血管痉挛,并将缺血区域的微循环与能量代谢进行改善与提升[6]。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等血脂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5、10 d观察组脑缺血区域血流量高于对照组,提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血脂与脑缺血区域的血流量,临床治疗效果突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降低脂质和抗氧化的作用,能够减少机体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此外,阿托伐他汀可以稳定斑块并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增加流向大脑的血液。研究显示,丁苯酞可增加缺血区域血流灌注量,同时具有保护细胞线粒体的功能,能够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减缓神经细胞的凋亡等作用[7-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增加丁苯酞治疗后并未显著增加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提示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安全性好。
综上,在阿托伐他汀的基础上,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丁苯酞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血脂与脑缺血区域的血流量,且未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应用安全性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