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肠腺瘤合并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2021-05-08李江斌罗年安徐岩陈亚峰董瑞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分泌直肠原发性

李江斌 罗年安 徐岩 陈亚峰 董瑞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罕见肿瘤,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肝脏是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不具有特异性。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HNEC)多为无功能性,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均未见典型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异常的症状体征,患者多因肿瘤生长过大引起相应的并发症等原因而就诊,常难与转移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区分。神经内分泌癌称为类癌,在1977年首次被Lack等报道,是一种主要来源于黏膜上皮及黏膜下腺体上皮细胞新的实体肿瘤,可合成和分泌多肽激素,该肿瘤分化程度低,但侵袭转移能力很强。文献报道发生在小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为45%,在直肠中为20%,在阑尾中为17%,在结肠中为11%,在胃中为7%[1]。该病例患者入院初诊为直肠癌伴肝脏多发转移,经肝脏穿刺病理诊断为PHNEC,现将此患者的诊疗经过及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63岁,1月前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无腹胀、发热等症状,于当地医院完善上腹CT提示肝脏多发占位,建议于上级医院就诊,遂来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以“肝占位”收住普通外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最高为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未规律降压治疗,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传染病接触史,无疫区接触史。专科情况: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右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叩击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4次/分。患者入院行腹部增强CT提示肝实质多发低密度影,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直肠壁不均匀性增厚,建议进一步检查,不除外直肠癌伴肝转移。肿瘤标志物:CA724 49.22 U/mL、NSE 275.2 ng/mL、FRT 631.1 ug/L、CA19-9 73.77 U/mL、CA50 49.15 U/mL。肠镜提示直肠息肉。肝炎系列、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明确肝脏病变性质,给予患者B超引导下肝占位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回报肝小叶结构尚可,散在糖原化核,局灶脂肪变性,局部肝窦扩张,未查见明确恶性证据。全身PET/CT检查示直肠后壁结节,肝内多发占位,腹腔增大淋巴结,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为直肠癌伴上述其他部位转移(图1)。我们初期诊断考虑直肠癌伴肝转移,随后,再次行肠镜下直肠息肉活检及肝脏占位穿刺活检,病理回报提示(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肝脏)查见异型细胞巢,免疫组化提示Glypican-3(-)、Hep(-)、P63(-)、AE1/AE3(+)、CD117(YR145)(+)、CD56(+)、CgA(+)、CK20(-)、CK7(-)、CK8/18(+)、EMA(+)、P40(-)、Syn(灶+)、Ki-67局部标记指数约65%,提示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图2)。患者最终诊断为直肠腺瘤合并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随后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但因个人原因放弃后续治疗。

图1 肝脏和直肠PET/CT图像。1A:肝实质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伴放射性摄取增高,1B:直肠后壁见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伴代谢性摄取增高

图2 肝脏病理和免疫组化。2A:异型细胞巢(HE染色,40倍);2B~2D:CD56、CgA、Syn阳性(10倍)

二、讨论

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的转移器官是肝脏,而PHNEC少见,占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的0.3%~4.0%[2],喉、食管、肾脏、乳腺等也有少数转移。学者多认为该病是由肝内胆管上皮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转化而来,可能起源于肝内异位肾上腺、胰腺组织。与一般神经内分泌肿瘤不同,PHNEC发病率无性别差异,发病年龄约40~50岁左右,好发于肝右叶,且因肝脏血供丰富,发生血管侵犯者多见,远处转移者相对少见。PHNEC常见单个病灶,约66%,且肿瘤最大直径>5 cm患者约占70.33%,部分患者可见全肝弥漫性分布。该病患者多无特殊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患者以腹痛、腹部包块或体重减轻等症状就诊,且多无典型神经内分泌症状。约6.8%患者可伴有类癌综合征表现,如皮肤潮红、腹痛、腹泻等。相比其他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C生长缓慢,许多患者病程晚期才因某些临床症状、体征就诊。本例患者入院后追问病史,患者因上腹隐痛发现肝占位而入院进一步检查,且患者肝脏病变多发,呈弥漫性全肝分布。

PHNEC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但在临床上诊断率却较低。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超声、CT级MRI等检查无明显特异性,目前文献报道的患者影像学特征均为散发或少量病例统计。PHNEC超声通常显示低回声,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病变,周围有环,由于病变内有血液回声信号,超声检查可能易误诊为血管瘤。Wang等[3]认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G1级肿瘤多单发,动脉期迅速强化;G2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伴坏死,环形强化;G3级肿瘤多发,内部坏死、出血。Yang等[4]回顾性分析了11名PHNE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8例患者腹部CT示多个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动脉期弥漫性非均匀性增强,增强程度略高于门脉期周围正常肝实质,且小病灶边缘模糊。在MRI中观察到特征性的小叶状或多节状肿块,DSA示动脉期多个富血管性癌灶,边缘清晰。此外,PET/CT检查在PHNEC分级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PHNEC常表现为高18F-氟-脱氧葡萄糖摄取[5],本例患者PET/CT可见肝脏多发葡萄糖代谢增高表现,这与文献报道相符。最后,奥曲肽闪烁扫描法对肿瘤定位较其他检查更灵敏,有文献报道其灵敏度约85%~90%[6]。除了对肿瘤定位的优势外,奥曲肽闪烁扫描法还能预测患者对奥曲肽类似物治疗的反应[7]。确诊PHNEC依赖于活检和免疫组化,同时须经过全面检查排除肝外原发病灶,并术后随访确定肿瘤原发部位[8]。该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全肝分布,且直肠壁不均匀增厚,影像学已提示不排除直肠癌伴肝转移,极易引起临床医生误诊为肝内转移性病变。免疫组化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确诊及分级的重要方法,其中,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A,CgA)、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和Ki-67是常规检测项目。Syn可用于标记神经性和上皮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征性标志之一。CgA是一组可溶性酸性蛋白,主要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Syn、CgA代表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特征,Ki-67是一种增殖相关的核抗原,对该肿瘤分级有重要意义,Ki-67指数越高,代表患者生存率越低,预后越差。CD56是一种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在神经内分泌组织、肿瘤和少数淋巴瘤中可呈强阳性表达。Qiu等[9]对34例胃肠道胰腺神经内分泌癌伴肝转移患者与14例PHNEC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在PHNEC中,病灶组织Syn,CgA,CD56,PCK,CK19和EM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2/12),75%(9/12),90%(9/10),87.5>50%(7/8),66.67%(6/9)和80%(4/5)。在转移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中前述指标分别为91.18%(31/34),69.70% (23/33), 76.47% (26/34), 100% (20/20),68.18%(15/22),78.26%(18/23)和78.57%(11/14),同时发现血清AFP、CEA、CA19-9和其他肿瘤标志物在两组中均无特异性诊断价值。本例患者行直肠可疑病灶和肝脏穿刺活检后,病理回报提示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肝脏查见异型细胞巢,且免疫组化提示Syn、CgA、CD56、Ki-67、EMA均呈阳性,这与既往文献报道均相符。Pastrián等[10]报道了两例巨大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直径分别为18 cm和24 cm,基因检测发现两例患者均显示TP53突变,其中一例还合并PI3KCA突变。TP53在大约80%的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中发生了改变[11],而PIK3CA是PIK3-AKT-mTOR通路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治疗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靶标[12],这个报道加深了我们对TP53、PIK3CA突变在临床诊断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意义的认识。此外,Chen等[2]通过对28例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肿瘤G3分级、Ki-67高表达、肝功能差、贫血、CA125异常、缺乏根治性手术与较短的生存时间和较差的预后相关。

目前手术切除是PHNEC唯一可能治愈的首选方法,无法手术切除的PHNEC可选择综合治疗,如介入治疗、生长激素类似物的生物治疗、mTOR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靶向治疗[13]、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14]及化疗。微波也可用于直径小于5 cm的不可切除或复发性肝脏病灶[13]。Okumura等[15]报道了一例PHNEC合并肝细胞癌患者,先后经历手术切除病灶、TACE、经皮肝门静脉栓塞、索拉菲尼化疗及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患者仍在初次手术后3个月死亡。可见,当PHNEC患者肝脏合并其他类型肿瘤时,因尚未明确的病理机制导致治疗更加复杂及棘手,需进一步探讨此类患者的发病机制,积累诊疗经验。Zhao等[16]报道了2例低分化PHNEC,具有高Ki-67指数,分别给予TACE和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在首次入院后分别仅存活61天和109天,可见对于低分化PHNEC,TACE和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的作用有限。Faggiano等[17]指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所有非手术治疗耐受性都良好,但建议因化疗累积毒性会增加患者副反应的发生率,故应最后考虑该方法。Elizabeth等[18]报道了一例患PHNEC的狗,给予大剂量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发现狗对这种组合耐受性非常好,胃肠道的副作用极小,并且没有骨髓抑制现象的发生。因狗主人经济原因,该只狗在诊断后10个月停止治疗,并继续存活5.5个月后给予安乐死。这是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治疗PHNEC的首次报道,对进一步研究该组合对人类PHNEC患者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分析该病例,我们得出以下经验总结:对于疑似PHNEC患者,临床上通过胃镜、结肠镜检查和PET/CT等详细而全面地检查排除肿瘤的非肝来源后,当患者未诊断肝炎或肝硬化,AFP值不高,影像学表现提示有实性占位性病变、液化、肝肿瘤边界清晰时,需警惕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可能。PHNEC患者发病无特殊临床表现,影像学可提供初步的诊断依据,确诊主要依靠病灶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治疗原则与大多数肿瘤基本相似,首选手术治疗,无外科手术指征者可选择综合治疗。本例患者入院初CT扫描提示直肠和肝脏可疑病灶,医生根据既往经验,并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引起误诊,病灶活检后明确PHNEC诊断。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先入为主和经验主义,尤其对于少见病,需结合病史、影像及病理资料综合判断。

猜你喜欢

内分泌直肠原发性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偶发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灶诊断中的价值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稳住内分泌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