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不会”说得理直气壮,合适吗?
2021-05-07李思辉
李思辉
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是党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基层一些机关和单位中存在一批“我不会”干部:他们不仅不以避事为耻,反而常将“不会”挂在嘴边,理直气壮推诿卸责。(半月谈网2月1日)
制订方案说不会、解决问题说不会、落实任务说不会,甚至连打印个材料也说“我不会”,真不知道这样的干部到底会干什么。按理说,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自己应该抓紧学习才是。可一些干部偏偏不这样,他们不论遇到大事小事习惯于以一句“我不会”把皮球踢出去。而且,还说得理直气壮,一副“我就是不会看你能把我咋地”的模样。
这种理直气壮在一些机关和单位并不鲜见,在有的地方甚至成了一种风气。可这要是发生在民营企业会怎样呢?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不能创造价值,在一个公司还待得下去吗?不会干事不说,动辄还以此为理由消极怠工,不被要求卷鋪盖走人才怪。
问题就在这里,因为身在党政机关,自认为抱着“铁饭碗”,即便不干事也不会影响收入;即便把“我不会”说得理直气壮,领导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该发的钱一分不会少;有时闹一闹,上级领导还得来哄。这种“恃宠而骄”的病态,折射的正是一些地方在干部考评奖惩上的不科学、不严肃。
干部积极投身干事创业既要靠自身觉悟,更要靠铁的制度。试想,如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还有多少人愿意遇事往上冲呢?如果不干事不犯错、多干事多挨处分,还有多少人会在急难险重关头大喊“我会”呢?如果一旦进入机关就端稳“铁饭碗”,即便啥事都不干也不会有被淘汰出局之忧,还有多少人能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竭力、对老百姓的冷暖用心用情呢?“我不会”干部的危害正在于此——放纵一些人以“我不会”为借口少干事、不干事、得便宜,不免形成“逆淘汰”,导致基层干部作风涣散。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从“激励干事创业、惩治为官不为”正反两个方面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总体上看,眼下撸起袖子干事创业的氛围是主流。但得过且过、为官不为的心态也一定程度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在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进一步完善、落实干部考核评价办法,让有为者有位、让无为者无路,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以此倒逼一些干部从“我不会”到“我会”,从“选择性会”到“我必须会”。
“为官避事平生耻”。不论是得过且过的“不想会”,是偷奸耍滑的“装不会”,还是怕担责任的“不愿会”,说到底都是尸位素餐,都是令人不齿的行为。随着考评制度的更趋完善、评价指挥棒的更趋灵敏,“我不会”干部终将混不下去。
还有一些干部是跟不上形势变化的“真不会”。这样的干部更不可有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心态。相反,以学习提能消除“本领恐慌”,变“我不会”为“我能行”,才能为民干实事,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