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早点吃什么
2021-05-07方景融
方景融
设计意图
数据分析作为幼儿园数学核心经验之一,旨在培养二十年后的数据创造者和使用者。我们围绕“早点吃什么”这个接地气的生活问题,引发幼儿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兴趣。大班幼儿以所在的班级群体作为调查对象,从排队投票产生实物统计表,到个性化符号记录完成数据统计表。幼儿与同伴们一起亲历用数据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全过程,理解收集数据的目的,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理解实物统计表的含义并用个性化方式记录其中的数学信息。
2.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兴趣,初步尝试思考数据表征的实用价值。
3.乐意参与调查统计活动,体验自主表达、问题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拍设备(可即时连接屏幕);三种早点饮料图片和六种早点主食图片(尺寸较大,可立起);幼儿人手一套小白板和记录笔,六种早点主食磁性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话题导入,引发统计问题
1.教师提问,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早晨到幼儿园吃早点了吗?今天吃的是什么?你喜欢今天的早点饮料吗?(出示三种早点饮料图片)
师:小朋友们究竟爱吃什么早点呢?厨师叔叔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他委托我和大班的小朋友一起调查,我先来问问,你们爱喝什么早点饮料?牛奶、豆浆还是果汁?
(评析:数据分析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发现信息间的关联性。“一个真实存在且答案不明显的问题”是数据分析的前提。活动中,教师首先抛出的是“早点喝什么”的问题,仅有的三种饮料降低了选择面和统计难度,为探究下一个“早点吃什么”问题起到经验铺垫作用)
2.师幼互动,讨论统计方法。
师:这三种饮料你们喜欢的不一样,理由也不一样。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很快知道小朋友最爱喝哪一种?(一个一个去问,站起来投票,等等)
(评析: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数量统计经验。他们将“最爱喝什么”视为数量大小比较的问题,知道选择人数最多的就是大家最爱喝的。但对于如何快速获取全面、准确的数量意见不一,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反映出幼儿各不相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
二、初步统计,发现实物统计表的有用有趣
1.师幼讨论,推选并现场体验最有效便捷的调查统计方法。
师:你们说出很多办法,哪一种又快又好呢?
师:有小朋友说投票最快,那投几次?为什么是三次?如果我只问一次,你们三种饮料一起选行不行?(教师将三种饮料的图片摆放在地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投票方法)
2.现场体验,教师协助拍摄幼儿选择并站队的照片。
师:小朋友喜欢哪一种饮料,就站在饮料图片后面的直线上。
3.观察实物统计图(照片),尝试理解其中的数据表征意义。
师:看着这张照片,你看懂了什么?喜欢哪种饮料的小朋友最多?为什么?
(评析:自主选择并站队的投票方式让调查的过程快速完成。拍摄的全景照片则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了数据统计的全貌,是一张有用且有趣的实物统计表,隐藏着众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鼓励幼儿主动表达:“我发现了数字5,猜猜我说的5表示什么?你能不能也像我一样用数字说出你的发现?”启发幼儿多维度思考:“你发现了吗?男孩们更喜欢哪种饮料?”更大胆抛出关于科学精神的发问:“只有他一个人选豆浆,算不算他错?为什么?”)
4.教师小结,引出新的探究问题。
师:这种照片就像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让我们知道了很多秘密,比如大班小朋友喜欢××的最多,有×个人;喜欢××的人最少,只有×个人。男孩子更喜欢喝××,女孩子更喜欢喝××。真的很有趣。
師:早点饮料的问题解决了,小朋友们喜欢吃的早点是什么呢?厨师叔叔让我带来六种早点,请小朋友选出最喜欢的一种。你觉得这个问题和刚才选择饮料的问题比,是复杂了还是简单了?为什么?
三、再次统计,体验和感受数据分析的实用价值
1.出示六种早点图片,幼儿站队投票,教师拍摄照片。
师:仔细考虑下,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早点,站到直线上。
2.教师介绍记录任务,幼儿各自完成。
师:刚才你们已经学会用数字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一回一定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秘密。请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想一想,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明白。
(评析:从实物图表到数字图表,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对大班幼儿而言,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挑战。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统计表格,而是提供了可移动的磁性小图片,让幼儿自行决定六种图片在白板上的排列方式和记录方法。幼儿在更开放的学习空间里,自主地探究,自由地表达)
3.交流分享,观察、理解、欣赏各自的统计记录。
幼儿将记录板放在展示架上,共同观察、交流、讨论。
师:你们的记录自己肯定能看懂,老师想请你们观察别人的记录板,哪一张记录板你一看就懂?是怎么记录的?哪一张记录板上的数字最多,为什么?表示什么?
师:有没有哪张记录板你没看懂,还有问题要问的?
(评析: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本环节的难点不是记录10以内的数量,而是细心观察和记录实物图表中的数据信息,并创造性地将数量与对应的磁性图片有序排列。教师没有采用以往的引导方式,如“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记录”,而是抛出富有挑战的问题“哪一张记录板你看懂了”,鼓励幼儿主动关注同伴的记录,大胆描述获取的数据。幼儿在理解、学习彼此记录方式和结果的过程中感受“头脑风暴”的快乐)
四、引发思考,尝试发现数据表征的实用价值
1.师幼小结探究结果,理解数据分析的实用价值。
师:早点调查统计已经完成了,我们拿着这张记录表可以对厨师叔叔说什么呢?(大家最喜欢××,最不喜欢××,男孩子喜欢××,女孩子喜欢××)
2.发现隐藏信息,展现数据分析的多角度趣味。
师:这六种点心一样吗?有没有找到它们的相同点?烧卖、包子、蒸饺是三种中式点心,面包、蛋糕和曲奇饼干都是从国外传到中国的西式点心。大班的小朋友们更喜欢哪种点心?为什么呢?
(评析: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数据分析中隐藏的信息,帮助幼儿感受到数据分析“由局部预测整体”的更深远的实用价值。进而,鼓励幼儿不偏食、不挑食,建立全面、健康的膳食理念)
3.教师小结,激发幼儿再次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调查“早点吃什么”的问题。其实,大人们也喜欢做调查,医生可能会调查哪一类人更容易感冒,该怎么预防;交警叔叔可能会调查哪个路口汽车最多,要不要让绿灯的时间更长;服装设计师可能会调查哪一种面料环保又舒适,可以用来给小宝宝做衣服。调查、统计、分析,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生活里的有趣秘密,帮助我们知道怎么做更合适、更好。
师:小朋友喜欢这样的调查吗?你觉得我们还可以在幼儿园里做哪些调查?
活动反思
1.以幼儿为中心,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初的设计拟定了两个待选问题:早点吃什么和上学交通方式。两个问题都来自幼儿生活,且都是答案不明显、不直接的问题,具有数据分析的必要性。我在思考、尝试后发现,上学交通方式的数据分析结果更多指向成人,幼儿不具有主动权。早点吃什么,是幼儿自主的、关心的问题。其数据分析的结果能有效回归幼儿生活且发挥积极作用,是幼儿乐意接受和理解的。
2.以核心经验为基点,设计有挑战性和发展性的学习目标。数据分析作为幼儿园数学核心经验之一,围绕其开展的数学活动主要出现在大班年龄段。教师通常将数据收集和记录作为教学重点,关注幼儿会不会记录,记录是否正确。其实,与收集、统计数据相比,引导幼儿尝试分析并理解数据表征意义是這一核心经验更具发展性的价值点。本活动从问题导入,首先聚焦于“记录什么问题”和“如何收集记录”。进而,将“初步尝试思考数据表征的实用价值”作为教学难点,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即数据分析中的关键一步——描述数据。最后,将回归生活的实用问题抛出:“可以对厨师叔叔说什么呢?”让数学学习真正有趣且有用。
3.搭建支架,让幼儿的学习自主、多样、开放。本次活动,教师为幼儿搭建两个维度的学习支架。一是直观、便捷的材料支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现场拍摄全景照片并即时传送到大屏幕。选择内容、人数、类别一览无遗,直观、生动的实物统计表就这样呈现在幼儿面前。其次,没有统一格式的记录表,人手一块记录板,六个可随意移动的磁性图片。记录什么、怎么记录都由幼儿做主,展现出有趣而宝贵的“一百种语言”。二是递进、开放的任务支架。从“早点喝什么”到“早点吃什么”,选择的内容从三种递增到六种,难度递进,经验递进,趣味性也在递进。自主记录后的交流分享则是教师预设的第三层支架。“介绍别人的记录”这一任务有经验迁移,有学习挑战,更有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