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班级界限,重建游戏生态空间

2021-05-07朱文蓉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坊空间生态

朱文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在各个幼儿园的实施与推进,游戏活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常州市钟楼区盛菊影幼儿园(以下简称盛幼)为例,探讨城市老小区幼儿园游戏活动环境的改造。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盛幼,空间狭小,幼儿众多,限制了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在无法改变场地面积和建筑形态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直面一个问题:如何立足游戏精神,重建游戏生态,走出一条城市老小区幼儿园的游戏之路?重建游戏生态,需要处理幼儿与教师、环境与空间、游戏与资源等关系。对于盛幼来说,首先要解决环境与空间的关系,这将决定幼儿能否在有限的空间里愉悦、自主地游戏。

一、游戏生态空间的探索

第一阶段:理解生态空间,尝试打破边界

过去,盛幼每个仅40多平方米的教室被划分出五六个区域,孩子们拥挤不堪,也无法投放更多的材料,区域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草草收场。2018年,我们重新审视幼儿园空间,开启了一场连接、发现、包容、造就的改革之旅。

重建游戏生态空间,意味着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生存与发展的智慧——用包容的姿态接受现状,并创生解决方案。生态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是有交互作用与规律的。对此,我们理解为游戏生态空间应能让幼儿实现连接与交互、共享与共建、发现与创造、自主与自由。

怎样才能重建游戏生态空间?虞永平教授指出,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论是材料的提供还是环境空间的创设,均应体现游戏的开放性。我们认为立足游戏精神,打破班级界限,实施彻底“开放”,是应对目前窘迫处境的最好办法。要打破班级界线,把幼儿园变成孩子们的“梦工厂”,首先需要用同理心去感知:儿童的视角和立场在哪里?儿童需要怎样的学习?怎样的环境是遵循儿童的特点?我们选择以幼儿工作坊的形式来体现游戏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工作坊最早源自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杜威从经验连续性原则来论述儿童的游戏与工作时,认为游戏连着工作,工作又渗透着游戏。我们借用幼儿园的吉祥物“小松果”,结合孩子们的想法,酝酿了“小松果”畅游工坊。

第二阶段:策划游戏工坊,征询各方意见

首先,我们立足儿童视角,把游戏工坊定位于“畅游”。畅游工坊是一个个没有班级界线的、欢快的、自主的、流转的游戏工坊,具有情境性、自主性、流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孩子们的游戏场、互动场和体验场。其次,我们确定了畅游工坊的运行方式:一是混龄混班,打破班级边界,室内外联通,设置小规模活动空间;二是项目式的游戏与学习,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工坊可以不断更换或者迭代;三是没有标准化的游戏模式,教师“站在一边”,师生共同寻求理想的游戏状态。与此同时,一场大规模的调查在全体师生和家长中展开,根据调查结果,形成了顺应幼儿兴趣并能适应、突破现状的“小松果”畅游工坊结构模型。

对畅游工坊进行初步架构后,我们要考虑如何提供更多的空间、场地来满足孩子们的游戏需求,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和低结构材料来布置这些工坊,从而让环境既能激发孩子的游戏欲望,又能满足孩子们混龄后的不同游戏需求。

二、游戏生态空间的实践

打破班级界限,让孩子们去各个工坊“畅游”,是这种小空间游戏的理想生态。各个班级、公共场所等空间如何形成空间功能与游戏资源的互动关系?如何让幼儿真实地游戏学习,从而推动游戏生态空间的不断迭代?我们非常认同马拉古奇倡导的瑞吉欧教育环境观:学校要拥有一个自己的“环境”,一种自己的“建筑”,一种自己“对空间、形状、功能的概念和使用”。在反复论证之后,我们对幼儿园游戏生态空间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固定工坊、可变工坊、室内外移动工坊。

(一)固定工坊的打造

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空间,盛幼减少了三个班的招生,收回了所有的店面房,改造成孩子们喜爱的木工坊和烘焙坊。我们还把小仓库清理出来,简单修整后交给孩子们,工坊内容的确定、环境卫生的打扫、地垫的铺设、桌椅的组装全部由幼儿完成,最后形成了他们喜爱的乐高坊和建构坊。幼儿园教学大楼北侧有一块空地,为了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为课程服务,我们发出征集令,收到210份家长、幼儿和教师的设计稿,从中获取了设计灵感。在建设的三个月时间里,孩子们在工地现场参与设计、规划、建议,共同见证“秘密花园碧趣坊”从无到有、从蓝本到现实的过程。根据孩子们的要求,我们制作了美美的葡萄架和既可以放工具,又可以在劳动之余坐着休息的S型长凳,还有孩子们想要的铁艺桌子和遮阳大伞。碧趣坊的打造为孩子们提供了充满趣味的、多维互动的游戏和劳动探索空間,也成为盛幼的“网红”打卡地。

生态学理论表明,创设幼儿园环境的真正目标是使其更具有生态性,让幼儿欣然接纳幼儿园,消除他们对幼儿园的抵触心理,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能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及自我探索,最终促进自我的学习与发展。盛幼的固定专用室工坊是根据幼儿的特点,顺应幼儿的需求,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师幼讨论,历时大半年时间依次打造的。所有的固定工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以幼儿的需要为中心,教师只扮演观察者、辅助者的角色。这样的设计与建设过程对于师幼来说既是头脑风暴,又是大型DIY创造,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成功后满满的喜悦与享受。

(二)可变工坊的重构

如果说固定的专用室工坊在幼儿园中比较常见,那么可变工坊就是幼儿园改造游戏生态空间中的独特部分,我们把每个教室都变成了游戏工坊。“一班一坊”的内容是周期性的,随着孩子们兴趣的变化而改变或迭代;“一班一坊”是自主的、流转的、灵活的,孩子们轮流参与,自主选择;“一班一坊”的精髓就是打破班级界限、学科领域、活动时段、组织方式的限制,围绕幼儿发展所需的核心经验,各类活动互相渗透、互为助推、互相补充,使得每个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多种发展的可能。“一班一坊”可变工坊的空间生态体现为“可变”:“我的环境我做主”,幼儿通过自行规划布置,可变易组合、多通道进出、立体化呈现、便捷式通透;“我的材料我选择”,设置低结构材料收购站、加工站、流通站和反馈站,自主选择材料,创新玩法;“我的规则我制订”,让幼儿参与设计工坊公约、游戏计划表和整理规则等。

“一班一坊”打破了班级界限的游戏生态空间,让我们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学会了选择、创造与专注,但也碰到了问题:区域和工坊是否要在教室里共存?从开展主题活动的角度来说,似乎应该保留各个区域。但从我园的游戏空间改革来说,狭小的教室里设置了区域,也就意味着无法改为工坊。《纲要》强调,要避免教育资源的隐性浪费。有选择地开始、有原则地坚持、有条件地放弃,不管怎样调整和突破,儿童应该始终站在课程的中心。由此,我们创造了“集中区域分散工坊法”:每个年级有六个班,让其中两个班级保留区域,让孩子们在区域中完成主题活动的个别化学习,其余四个班级继续执行“一班一坊”方案;六个班级可以同时打破班级界限,重组、调整、融合。这样,不同班级的孩子们有了不同的工坊与区域的活动流转,而工坊的流转也可以扩大到混龄混班。这样的调整重构解决了可变工坊的难题,盘活了我园室内的游戏空间,也更利于孩子们独立选择、共享共建、相互协作、自主研讨。

(三)室内外移动工坊的联通

“一班一坊”推进了游戏生态空间的重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幼儿园户外空间应该是室内活动空间的延续,是不可割裂的。于是,我们邀请大班的孩子和老师们一起来研讨如何推进“室内外移动工坊”,引导大家站在总设计师的角度发挥创意并画出设计思维导图,重点放在两个操场和三个小平台上。很快师幼选出了最佳方案:一是划分地块,作为部分室内工坊的延伸;二是购买一些材料柜放置在户外屋檐下,便于孩子们随时摆摊游戏;三是把旧玩具柜替换下来,全部装上轮子、穿上雨衣,放置在走廊外,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来回推动,自由取放所需材料;四是利用家长资源,为小平台搭建玻璃阳光顶,孩子们在雨天也可以自主游戏;五是添置一些移动落地大伞,为孩子们遮阳挡雨。师生们不断尝试、不断突破自我,幼儿园行政也给予积极的支持,“室内外移动工坊”终于落地了。

布罗非·古德和内德勒在1975年提出了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11个目标,指出环境要能满足幼儿的健康安全,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将对幼儿的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以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我们认为,通过以上三種模式的工坊与游戏生态空间的改造,我们基本达成了这些目标,且引发了师生游戏方式的改变,为儿童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也完成了探索城市老小区幼儿园游戏方式改革的物理支撑。

三、游戏生态空间的拓展

(一)工坊成果的展示空间

开放式工坊作为可以实践、创造并记录相关过程的空间,其中的成果展示是对幼儿学习成果的整理和学习过程的回忆,它是对话交流式的、鉴定性的。为了让所有幼儿都能展示自己、学习他人,我们在幼儿园门厅及两个小平台不定期展示,让工坊活动记录及作品可视化。孩子们既是作品的创造者、设计者,又是评价者、学习者,还能让家长们也了解到孩子们的活动动态。

(二)五公里资源空间的利用

打破班级界限是“小松果”畅游工坊项目的精髓,无边界的本质不仅可以突破教室边界,也可以突破校园的围墙,超越单一、封闭的学习环境。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五公里之内的资源空间,顺应幼儿成长的规律,让他们与天地万物相约,到公园、博物馆、军营、超市、农场等地,通过可触、可感、可观、可视听、可参与、可体验的方式学习,通过活动让孩子们“识一物、知万物”。利用家长资源,探索学校边界之外的职业空间,共同组成了“无边界学习游戏中心”,家长志愿者的强势助力,带来了多元化的教育与游戏资源,孩子们也乐在其中。

四、游戏生态空间的赋能

游戏生态空间的重构,让孩子们的游戏从定点班级开始向立体混合空间转换,让我们意识到幼儿园的布局、活动室的设计、环境的营造等,都将为适应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理念和学习方式而构造。如何在狭小的城市老小区幼儿园实现立体混合空间与游戏课程的有效对接?如何在混合空间的设计中坚持以幼儿为中心?我们的理解是,不管是固定游戏工坊、可变游戏工坊还是室内外移动工坊,在混合立体空间中,这种开放式、分布式与协作共享的特点,构成了一种新颖的游戏学习环境,这不仅是空间的魔力,更是空间的赋能,让空间与游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再以孩子们最爱的碧趣坊为例,小小的碧趣坊发挥了极大的教育功能:孩子们除了在这里种植蔬菜、果树之外,小动物研究项目、新年民俗项目、节气课程、毕业交接项目等课程也在这里生发。在设计碧趣坊大门时,孩子们学习研究了中国传统建筑,认识了瓦当、围合式院落、镂空花窗等,最后确定借鉴中国园林中的月亮门元素,并见证了建筑工人制作月亮门的整个过程。这种一坊多功能的立体混合空间样态,赋予了孩子们巨大的能量,让孩子们发现自己与环境、空间的紧密关系,种下了热爱自然、探索创造的种子,也帮助他们获得健全的人格、有趣的灵魂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所城市老小区幼儿园,我们在困难中突破,在困扰中改革。游戏生态空间的重构实现了幼儿学习方式和游戏方式的重构,实现了教师理念的重要转变和以幼儿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更实现了自主创造、协作分享、平等参与的教育生态场,真正让幼儿园的每一个工坊、每一寸空间发挥了应有的教育价值。

本文系2018年江苏省前瞻性项目“探索城市老小区幼儿园游戏之路——‘小松果畅游工坊”(项目编号:S2018610)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工坊空间生态
拖把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蚂蚁工坊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