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促学——让学生爱上语文
2021-05-07袁曼丽
袁曼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存在比责任心更重要”。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是低年段小学生的显著特点,而语文又是学好各门课的敲门砖,所以让学生爱上语文非常重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就要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的教育正在从“升学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育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语文呢?
一、设立持久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向导。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以学生的思维作为生长点,涵盖一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我认为,除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外,教师还应统筹知识、能力、品德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一个有难度的学期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二年级的课文《神州谣》时,可以设立这样的目标:结合本课内容,了解我们和台湾同胞血脉相连的关系,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使其自主学习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只有设立较高的目标,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背景,才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将他们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优秀的教师总像拥有魔法一般,能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生动。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比如,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运用图片识字法、游戏复习法等。指导写作时,可以根据写作主题,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导入;还可组织各种活动,增加学生的体验。比如,指导写作“找春天”,春天是比较抽象和难以描绘的,那如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花园、公园、郊外,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看看绿树红花,闻闻青草的香气,体会春风拂面的惬意……这样他们就会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能写出佳作。
三、教学环节要妙趣横生
(1)导入环节要生动。导入是吹响课堂教学的冲锋号,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比如在学拼音时,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小精灵,学生很难记住,也不会对这些符号产生好奇心。这时,教师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教师选择图片导入,直观的图片立即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他们打量着图片中的拼音,一个个歪着脑袋好像在说“那是什么神奇的符号”。有趣的导入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2)教学设计要新颖。好的教学设计好似一条贯穿整个课堂的线,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紧密相连。好的教学设计就像一本书的目录,一目了然,能让人清楚教学流程。好的教学设计是需要有创意的,是一个接一个的点子串联起了教学设计,教师凭借自己的智慧将这些设计一环扣一环地衔接在一起,学生的兴趣被完全调动起来,思维也会紧紧跟着教师,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知识便会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学生的大脑。(3)小结要升华、有趣。课堂小结是对整堂课知识的回顾与总结,好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习完《坐井观天》,教师提出了疑问:你觉得课文中的青蛙是怎样的?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说着自己的答案,最后教师总结:“你们真像田野里的小青蛙一样活泼可爱,不像课文中的井底之蛙那样眼界狭窄,没见过世面!”学生听后哄堂大笑。“所以我们可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记得天外有天,外面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听完结语,学生们欣然点头,有的甚至陷入了思考。(4)作业要有趣,形式要多样。有趣的作业是学习的推土机,它可以帮助巩固学生的知识堡垒。给作业增加一点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完课文《小虾》,可布置回家观察小虾的作业。学生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记录小虾,有的给小虾画像,有的用文字细心地描绘出小虾的样子,有的学着作者的样子也给小虾布置了新房。在趣味性作业的帮助下,学生学会了观察事物,培养了耐心和恒心。而且会主动完成作業,从前的半推半就、不情不愿不见了。“教者有心,学者得益”。趣味性作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值得推广。
教师只有打破常规,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使其爱上语文。虽说教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在笔者看来,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打造出有魅力的课堂,从而让学生发自肺腑地爱上语文、爱上学习,自由遨游在语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