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激发小学作文教学活力
2021-05-07程玉洁
程玉洁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驱动创新、整合资源以及实现跨界融合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互联网+”也与教育进行了深度融合,成了激发教学活力的有效手段。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但学生的作文成绩还是很不理想,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互联网+作文教学”是很好的选择。
一、整合互联网信息,提供写作素材
有关教育专家提出,想让文章有血有肉、言之有物,必须不断积累与反思,从阅读素材中汲取知识精华,并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写作时才能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抓耳挠腮不知从何处下笔,既不知道写作重点,也不知道如何打开写作思路,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思路混乱。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缺少生活阅历,不能从生活中取材;另一方面是不重视阅读,素材积累不足。
针对此问题,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搜集优秀的教学网站和丰富的教学素材,及时推荐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应教给学生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与材料检索技巧,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搜集素材。学生利用互联网不但可以获得素材,了解社会热点,还可以在阅读中积累词汇,学习表达技巧,从网络海量的学习资源中挖掘感兴趣且成体系的阅读素材。可见,以互联网为学习媒介自主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写作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生克服写作困难以及自主思考的重要动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写作方式也比较单调,缺少个性化表达。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
例如,在指导学生以“端午节”为主题作文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尽管学生对端午节并不陌生,但在讨论中可以发现,他们对端午节的文化其实了解甚少,且每个学生对端午节的理解角度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播放端午节的相关视频或者PPT演示稿,來深化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以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目的。如可以通过PPT展示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同学们可以深入了解屈原这位历史人物”;此外,教师也可播放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的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深化其对写作题目的了解。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写作灵感,表达所见所想。
三、师生互动,拓展写作空间
传统课堂上,师生互动只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地与教师“交流”,不能将所见所想及时传达给教师,教师得到的有用反馈也很少,不能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提供线索。如果教师合理利用互联网,便可以打破师生互动的僵局,实现将课内互动拓展到课前、课后的转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课前通过微信、班级论坛将作文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搜集相关素材,并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交流。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讨论热点为讲解做准备,这样在课上与学生互动时会更加轻松。以移动设备为媒介进行互动是有效的,可以将教师的角色从“助教”逐渐转变为“助学”,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此外,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互评互改,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还能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评改,拓宽写作思路
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往往是用红笔将错别字、病句标注出来,并在下方修改或者给出修改意见,然后将作文再发给学生;或者总结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将问题写到黑板上集中讲解。这样的评价方式费时费力,学生也不会重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问题,效率很低。其实,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批改作文,将学生的作品发到学校的论坛上,让全班同学参与评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表达意见打开通道,还可以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
总之,“互联网+”为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整合阅读资源,完善阅读体系,扭转学生言之无物的写作现状;此外,教师还要借助互联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