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内卷”了吗
2021-05-07
热点新闻
“内卷”又称“内卷化”,本是社会学术语,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2020年下半年,“内卷”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如:老师要求论文写五千字,不少同学为评优写了一万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任务,但获优的比例并未改变。现在,“内卷”从大学生群体中“出圈”,各行各业都将内部的非理性竞争称为“内卷”,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卷”的时代。专业人士指出,发展中出现停滞阶段很正常,关键是要有效地进行理性競争,呼吁相关行业正视非理性的“内卷”现象,积极探索“去内卷化”的改革之路。
多维解读
1.做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我们可以用“内卷化”来调侃他人或自己的处境,可以用“佛系”“社畜”“打工人”这类词来自嘲,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丧文化”,还是“内卷化”,都只是我们表达幽默、释放压力的手段,而不能让这类观念消解我们的努力,否定竞争的意义。我们不能因为嘴里喊着“打工人”“我很佛系”,就忘却了“付出才有回报”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面对“内卷化”,我们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面对,不惧挑战,果断向前,做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2.用创新和创造解决“内卷化”困境
与其抱怨“内卷化”,不如思考如何突围,终止这样的恶性循环。外部扩张受限,我们可以尝试打开更大的市场;当内部的精细化不足以支撑更大的发展时,我们也应该尝试靠着技术去解放生产。只有不断创新和创造,不断思考哪些新的行业或领域更值得我们去努力,才能不让“内卷化”困扰我们。
3.学会与自己和解
在同质化严重的社会里,人们在一条赛道上竞争,缺乏退出机制。大多数人会努力地去证明自己很适应这个社会,一旦失业或者考学失败,就会陷入极大的痛苦中。其实,你本不必活成别人的期许,快乐地做自己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北大毕业的李雪琴,也曾因为没有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抑郁过,甚至崩溃过。但她及时调整了思路,与自己达成和解,最终在脱口秀领域绽放出光彩。
时评优选
如何看待“内卷”不该是一道人生难题
堂吉伟德
大学生对“内卷”的不适应,既正常又不正常。说正常是因为,在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中,这种烦恼和焦虑是他们迈向成熟的必经阶段。说不正常是因为,以往不少高校的学业环境相对宽松,对大学生的成绩要求较低,大学生“划水”也能毕业,稍一努力还有较大突破,这让成功变得极为容易。可以说,以往大学生“内卷”的环境尚未形成,竞争的压力也未能有效传导,现在则大不一样了。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如果大学生在校园中不能感觉到“内卷”带来的压力,不能真正找到自身坐标和努力方向,那么进入社会后,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大学虚度的时光、浪费的机会需要靠更多努力来弥补。到那个时候,相信不少人会更加焦虑和恐惧,也会为之前的所作所为而后悔。因此,大学生应该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式,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走差异化、个性化的路子,弄明白“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不一样的我”。
大道至简,举重若轻,正确看待和应对“内卷”,就不会使其成为一道复杂沉重的人生难题。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思维链接
年轻人为何会有“内卷”情绪
余盛峰
年轻人“内卷”情绪的滋长,部分是源于他们对奋斗的方向和自身未来感到迷茫。随着竞争门槛日渐抬高,人们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多,却未必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当工作难以与更高远的人生价值发生关联时,劳动也就陷入了自我空转的状态。
这种迷茫感,既可以表现为吐槽和抱怨,也呈现为郁闷与不满;既可以伪装成“码农”“社畜”和“打工人”的自嘲,也现形为“做一天耍三天”的“三和大神”。随着“内卷”越来越强,“鸡娃”(即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拼搏)、岗位要求水涨船高等现象愈演愈烈,年轻人的消费观、婚恋观和就业观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健康向上的工作伦理的形成,个体的劳作奋斗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安顿。日益增长的工作量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或许让人感到压力倍增,但人们的精神和心态却不应就此“内卷”。唯有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更加重视人们对于意义感和公正感的追求,才能让他们避免受到“内卷”的困扰,从而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状态面向未来。(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言为心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新周刊》选出了2020年的年度汉字———封。可以说,随时随地的“封”无疑成了2020年的生活底调,但这其实是一段“封而不闭”的日子。几乎每个人都被迫直面自我,思考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系。社交隔离带来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受困,人们不得不思考很多此前“不屑于”“没时间”“懒得想”的事情。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拟标题,自定立意,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