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式风格
2021-05-07张琳
张琳
内容摘要:哥特式小说体裁主要出现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本文主要对小说《弗兰肯斯坦》进行研究,从其哥特式的人物、场景、故事结构以及主题等方面入手,品鉴其中的哥特式风格。本文认为《弗兰肯斯坦》将哥特式小说的风格特征表现到了一个极致,可以说成为了哥特式小说风格的一种典范。
關键词:《弗兰肯斯坦》 哥特式 风格特征
《弗兰肯斯坦》作为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一部名作,在科幻小说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的时代正是哥特式小说极其盛行的时代,可以说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对《弗兰肯斯坦》的创作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1]。本文将对《弗兰肯斯坦》的哥特式小说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哥特式小说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一.哥特式小说的特点
废墟、古堡以及荒野是哥特式小说常用的背景,故事的主题大多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物,这类故事大量衍生的时代是在中世纪。故事的情节大多充满暴力、血腥、乱伦、强奸、复仇等等,甚至于还有鬼怪精灵以及一些只是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超自然现象。哥特式小说有着一个不变的主题,那就是永远会存在一个恶魔般的人物,而这个恶魔般的人物,大多数情况下以反面人物存在于作品当中,或者直接就是故事主人公。有趣的是,恶魔在哥特式小说中居然是同时兼具善恶的综合体,是一个界限模糊的人物。
在情节上,哥特式小说将恐怖和暴力进行极度的渲染,带给人强烈的阴暗气息;在思想上,则是将政治、社会、道德和教会上的邪恶进行披露,将人性的所有阴暗面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再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在道德方面。可以说,哥特式小说是对人性的赤裸裸挖掘[2]。
作为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极度盛行的小说体裁,哥特式小说极力渲染阴森、神秘及恐怖的氛围,这是哥特式小说最为明显的风格特征。第一部哥特式小说是英国瓦尔普创作的《奥特龙多堡》。英国是哥特式小说的盛行之地,之后再慢慢流传到德国、美国等国家,形成一种哥特式小说传统。
二.《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式风格特征
《弗兰肯斯坦》以科幻元素作为素材,情节上跌宕起伏使得读者深陷其中,同时哥特式风格特征也给这部小说增加了大量的魅力。可以说哥特式风格与其在人物的塑造、故事的结构、主题以及场景的设置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1.病态癫狂的哥特式小说人物
在小说《弗兰肯斯坦》当中,其哥特式人物的代表是怪物和弗兰肯斯坦本身。作为动态的人物形象,他们复杂的人性特征是在孤独和折磨当中被揭露出来的。在小说《弗兰肯斯坦》里,作为主人公的弗兰肯斯坦有着很强的反叛精神,对于知识有着极其疯狂的追求欲望。然而母亲的去世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个非常善于研究的人,他极力去进行自然秘密的探索,去研究如何造人。渐渐的他沉迷于自己的研究,变得病态、自私。他将自己关闭在他的实验室,全身心投入到造人的研究当中,他的情绪不再平和、他变得更加疯狂,不曾去思考他的实验是否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一直到他制造出怪物,才终于感到恐惧和绝望,最终被恐怖的梦境困扰。虽然最后怪物犯下了许多的错误,但似乎弗兰肯斯坦也值得被人们所同情[3]。他也想当一个好人,但因其恐怖的外貌令人们害怕跟他接触,这使得他变得孤独,渐渐地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从某种程度说,是人们固有的偏见将他慢慢的推向了深渊。
2.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小说场景
玛丽·雪莱在受到传统哥特式小说影响的同时,又对哥特式小说进行了突破。有区别于传统哥特式小说习惯于将阴暗的城堡作为背景,玛丽·雪莱将科学作为背景,但依旧保留了哥特式小说特有的场景特征。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那些哥特式小说的恐怖氛围,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弗兰肯斯坦的实验室,实验室的顶部是跟其他的公寓隔绝的,那种阴郁的氛围非常强烈。在那里,弗兰肯斯坦将他从屠宰场和解剖室得到的肢体进行拼接、组合。阴森、寒冷的月光之下他在劳作,可以说阴森的月光见证了他恶心的创造,但是他似乎没有害怕和恶心的感觉。当读者读到这样的描写文字时,他们应该是战栗而恐惧的。
另一个哥特式场景是他创造出怪物的那个夜晚。在那个阴森恐怖的雨夜里,怪物渐渐的睁开了双眼。可以说,作者以阴森的夜雨作为背景,这也预示了故事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为怪物最后的不幸命运做了铺垫。尽管这是弗兰肯斯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创造出来的产物,而当怪物第一次睁开双眼时,他自己却恐惧的逃离现场。可见,即使是弗兰肯斯坦这个造物主,他都无法接受这个怪物,更别说其他的人类[4]。
3.抽丝剥茧的哥特式小说故事结构
玛丽·雪莱以框架结构进行故事的叙述,用故事去套着故事进行展开,将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性逐层展示出来。她在各个部分都是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这无疑使得故事的真实性更高,让人们愿意去相信这些离奇的、恐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小说从三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层是罗伯特·沃尔顿给他姐姐写的四封信,讲述了他是如何探险的,以及介绍了他和弗兰克斯坦结识的经历;第二层是主叙述层,作为主题的弗兰克斯坦将自己的童年经历,自己创造怪物以及之后怪物对他的伤害讲述给罗伯特·沃尔顿,这也是故事的主体部分;第三层则是以怪物的自我叙述作为视角,讲述其凄惨的遭遇。最后在弗兰肯斯坦死后,怪物面对着他的尸体,再次回顾了弗兰肯斯坦一生的故事,而怪物与罗伯特·沃尔顿的直接对话,也将弗兰肯斯坦故事的恐怖性、真实性以及悲惨性进行了验证[5]。这样不断的转换讲述视角,抽丝剥茧、逐层展开的故事框架又使得读者同时置身于现实和小说,难以分辨哪个是现实,哪个又是虚构的。
4.道德拷问式的哥特式小说主题
可以说,弗兰肯斯坦最后悲惨的遭遇,一方面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类使用科学技术的一种思考。作为人,弗兰肯斯坦渴求知识,但在探索自然的过程当中,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反而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他自己的研究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幸福,而是使得自己的家人、朋友,甚至于自己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可以说,人应当是要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的,盲目的想去征服大自然这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哥特式小说的主题,始终将善与恶放在作品中突出的位置,在追求恐怖、刺激的同时,还对社会道德进行深入挖掘及探索。毫不夸张的说,哥特式小说是将人性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让读者对其进行评价,警醒人类。《弗兰肯斯坦》将伦理道德和科学之间的矛盾进行披露,弗兰肯斯坦最终的悲剧结局也警示着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和伦理道德的科学研究,终归是害人害己的。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人们欢呼于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然而玛丽·雪莱的这部小说却给人们当头棒喝,它警示着人类,科学的发展应当要遵循自然以及伦理道德,这样才不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发展[6]。
三.《弗兰肯斯坦》对哥特式小说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进行人物刻画时,作者基于哥特式小说的传统手法,对人物外貌和性格特点的直接描写相对比较简单,而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将人物的命运和心理特征进行挂钩。在人物形象设计上,一方面写弗兰肯斯坦为了创造怪物渐渐的失去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又写当他发现怪物造成巨大的危害后又义无反顾的去杀死怪物。将弗兰肯斯坦矛盾、煎熬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样怪物的心理刻画也不是平铺直叙,是在受到人类的排挤下,逐渐变得阴暗。哥特式小说将外部恐怖的氛围和人们内心特有的恐惧结合起来,给人一种由外及内的恐怖感。整个小说的哥特式人物非常灵动,有血有肉,内心丰富[7]。
可以说,玛丽·雪莱将传统哥特式小说的那种恐怖,惊悚以及令人绝望的特点很好的继承下来了。成功地将许多传统哥特式小说元素应用于《弗兰肯克坦》中。从弗兰肯斯坦和怪物所代表的哥特式人物,到可怕的、令人恐惧的场景设置;从人物恐惧和痛苦的心理,到小说的结构安排,都继承了传统哥特式特征。
而在主题上,作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特征,他在前期就对科学的发展做了一个铺垫,将科技发展和伦理道德进行对接,借助弗兰肯斯坦的悲惨遭遇,进一步思考和批判自然科学和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突破了哥特式小说旧有的框架,给哥特式小说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引发哥特式小说新的发展。这个主题也是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一种思考,是极具现代意义的。
四.结论
总而言之,由于受到传统哥特式小说的影响,玛丽·雪莱的小说有着非常明显的哥特式小说特征,这在《弗兰肯斯坦》中有着较为具体的体现。小说中那可怕的人物塑造、令人恐惧的氛围设计、人物矛盾、痛苦的心理以及整个小说的结构安排,都将哥特式小说的风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弗兰肯斯坦》有别于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是,她将科学幻想和作品进行结合,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对哥特式小说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姜伟杰.玛丽·雪莱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中的自我迷失与浪漫科幻主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8):62-65.
[2]贺雯.《弗兰肯斯坦》的酷儿性表征[J].青年文学家,2020(20):116-117.
[3]赵琳.现代启示录:科学技术与自然伦理间的悖论——《弗兰肯斯坦》的现实意义[J].戏剧之家,2020(19):8-9+12.
[4]平青立.普羅米修斯神话的浪漫书写:比较珀西·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D].吉林大学,2020.
[5]黎新华.“吉尔伽美什肩上的弗兰肯斯坦”——西方现代科幻小说中的科技伦理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3):94-101.
[6]伍嘉玲.《弗兰肯斯坦》中的后人类伦理探析[J].青年文学家,2020(05):134.
[7]安秋蕙.《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今古文创,2020(06):17-18.
[8]刘泽宇.《弗兰肯斯坦》作为奇幻文学的研究[J].现代交际,2020(02):98+97.
[9]杨蓓.《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生活和思想的折射[J].校园英语,2019(50):254.
[10]姚含钰.造物奇迹背后的危机——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J].北方文学,2019(20):82-84.
[11]朱立明.论《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式风格元素[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28(06):79-82.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