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 野蛮生长 真实怒放
2021-05-07麦延
麦延
歌手李宇春有一首歌曲叫《野蛮生长》,里面的歌词是这样的:
全速往上爬,抱歉我没有,收敛它一下。
推倒最高的围墙,坚持野蛮的生长。
他们都歌颂玫瑰香,我偏开出仙人掌。
我投奔放肆,不认识委曲,
有个性,不回避。
最漂亮一击,叫忠于自己。
这歌词说的不就是马林吗?
这次专访里,我们还和马林聊到了她学习中文的事情。她觉得中文实在太难了,比打球难多了!在选择中文名之前,她有想过“马林”、“马琳”甚至“马麟”,最后她还是选择了“马林”这个最简洁的。那么,以后我们就都叫她马林吧!
梦的起点:韦尔瓦
韦尔瓦是西班牙西南部的海港城市,其地理位置其实已经离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非常近了。安达卢西亚大区的人民不仅传承着西班牙千年以来的骑士精神,还带有从非洲传入的奔放气息,其开放精神远超北部的宗教重镇,就像是西班牙斗牛士与非洲猎豹的融合。
这里就是马林的家乡,也是2021年世锦赛的举办地。
1993年6月,馬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和大多数女孩一样,弗朗明戈是姑娘们的必修课,马林3岁就开始练习了,一直到12岁。时至今日,这段舞蹈基础依然被媒体津津乐道,大家都说,舞蹈基础有助于平衡性和柔韧性。
然而,马林在这次专访中诚实地告诉《羽毛球》杂志:“我觉得跳舞和打羽毛球没有相似的地方,如果非要说有一个,那就是可能都需要体能训练吧。虽然现在不练舞蹈了,可它还是在我心里有着很大的分量。从小开始,舞蹈和羽毛球是推动我努力的双重动力。”
马林的父母都不擅长体育,如果说她练舞蹈是整个地区文化氛围的结果,那她与羽毛球的缘分则是起源于同学。8岁这年,马林偶然陪一位好朋友去打羽毛球,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看见羽毛球这种项目的存在。
看见几位孩子都在打球,马林在孩子们的怂恿之下便拿起了球拍尝试,一见钟情。“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看见羽毛球时的感觉,感觉羽毛球拍的形状很奇怪,而球上竟然有真的羽毛,太令我震惊和好奇了!”马林回忆道。
就这样,马林便开始了羽毛球的修行。15岁之前,她都在韦尔瓦念小学和中学,下课时间才到球馆里练球。小时候的马林是一个小学霸,很喜欢学新的知识,尤其对新学科好奇。西班牙语虽然是世界性的“大语言”,但在现代社会的通用度还是不如英语。马林从6岁就开始学英语了,所以等到参加国际比赛时,她早已掌握熟练的英语交流技巧。
决意去闯:我不比别人差
8岁是马林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15岁是第二个。那一年的西班牙全国少年比赛,教练费尔南多相中了马林,有意让她到首都马德里进行专业训练。兴奋之余马林犹豫了,她有点舍不得离开家。马林是家中独女,从小就被家人的温暖围绕,突然离开家到远在600公里外的马德里,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还有点早。
在家人的鼓励和安抚之下,15岁的马林坐上了前往马德里的火车,来到位于马德里市区的国家高级训练中心。直到现在,这里依然是马林的训练基地。从那时起,马林的生活就彻底变样了,节奏变成每天上午和晚上训练,下午学习。
投入到新生活的马林依然想家,但汗水让她减少了可以用来思念的时间,梦想也给了她往前走的勇气。因为自她第一天来到马德里报到时,她就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她对教练费尔南多说:“我想变成世界最强的羽毛球球员。”这是听着多么豪气的一句话!这可能是费尔南多自己也不敢想象的情景,谁都知道“Badminton”这个单词在西班牙这片足球大地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和状况。
面对教练的犹豫,马林回答说:“我觉得我可以,我不觉得我比别的国家的球员差。”
其实,马林当初到马德里训练只是一种尝试。当时,她只是跟着西班牙国家羽毛球队训练,还没有成为其中的一员。跟着国家队训练了不到一年,马林就在全国比赛中斩获女单和女双冠军,这也奠定了她决心向一流球员冲刺的决心。
2009年,16岁的马林正式参加国际羽毛球比赛,第一年就在爱尔兰夺得了国际比赛冠军。两年后,她成为欧洲青年组别的第一女单,18岁就获得了参加世锦赛的机会。2011年伦敦世锦赛,她竟然闯入了16强,这给了她和团队非常大的鼓励。
自信呐喊:尊重你的不喜欢
2012年,马林兴奋地开启了伦敦奥运之旅,却在小组赛第一战中就以13比21、11比21不敌李雪芮。尽管在第二战中她击败了来自秘鲁的对手,但每个小组的出线名额只有一个,马林就此结束了第一届奥运之旅。随着参加比赛的级别更高、次数更多,马林越来越发觉自己只是欧洲这一小鱼缸中的一尾领军鱼,到了亚洲这池子里几乎排不上号。
“要变强,就要改变了!”这是马林和教练当时共同的想法。而改变的第一步,他们决定从“突出特长”做起。欧洲女单一向以力量和身体素质见长,这也是最开始时马林走的老路。但是,在和李雪芮等亚洲球员交手后,马林发现进攻已经不罕见了,她还必须加上自己的特点。
于是,她選择了这两样来发展:速度和气势。
和马林交过手的球员都有这种感觉:她太快了。的确,马林的进攻型暴力打法是完全建立在她的速度上,不管是移动还是球速都非常快,常以快速的平高球压后场来获得进攻机会。因此,马林经常被说成拥有“吃西班牙生肉长大的野蛮体魄,不讲道理的下压,横冲直撞的气质”。
快速可能是专业人士或者是交手过的球员才看得懂,但只要看过马林比赛的人都会记住一件事:她那尖锐的嚎叫。在她拿到世锦赛冠军时,很多媒体形容她的叫声为:野兽、疯狂。马林在早期的比赛中发现,对阵亚洲球员时如果自己不提气,对方就会来劲,所以自己必须通过喊叫来震慑对手,让对手看到你的求胜欲。在马林看来,这是表达情绪特别是激情和愤怒的方式,这让她感觉到信心和动力。
面对质疑声,马林很清醒,也很理智,回应很真实:“我知道有些人不喜欢我,可能是因为我的喊叫,也可能是单纯不喜欢我,因为我打赢了他们喜欢的球员。有不少人会因为我的叫声议论我,但我想说,我不是想让对手或观众难受才喊的,我只是在表达真实的我。我理解你不喜欢我,我尊重你的不喜欢,但这不影响我继续为自己加油。”
生于“荒漠”:独自抗衡世界
马林的呐喊不仅是对自己的鼓劲,其实也是一种对世界的“叛逆”。进入21世纪以来,西班牙先后举办过2001年塞维利亚世锦赛、2006年马德里世锦赛、2016年毕尔巴鄂世青赛,但就羽毛球发展而言,这里依然是一片近乎荒漠的土地。
根据西班牙羽毛球协会的最新数据,全西班牙现有268家羽毛球俱乐部,有9345名注册运动员。在人口仅4600万的西班牙,乍看9345这数字还挺多的,但事实上,这不是专业羽毛球运动员的数量,而是参与全国羽毛球比赛的球员数量。
在欧洲,专业和业余的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职业和非职业。只要从事羽毛球运动的人几乎都会注册,然后参加不同级别的联赛。换个直接明了的说法,这9345个运动员可以模糊地理解成西班牙全部会打羽毛球的人。在他们当中,像马林这样的职业球员屈指可数。
笔者曾在马德里留学过一段时间,当时,打羽毛球成为刚需,同时也非常困难,因为全马德里能找到的羽毛球场不超过10个,而且全部都是在综合性体育馆中的共用木地板上。一片木地板上,排球、篮球、室内足球等数项运动的线被画以不同颜色,互相重叠着,打球的边界感全凭感觉。更加困难的是,一起打球的华人苦于没有买球的渠道,还经常托国内的好友在邮寄的包裹中捎上几桶球,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塑料球。
马林就是长在这样的国家中,尽管她所在的国家训练中心有专门的羽毛球场地,器材设备也有保障,但羽毛球的低度发展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普遍水平低,造成对抗质量低,专项训练不先进。现在回忆起刚出去参加国际比赛的经历,马林最记得的是西班牙队永远是人最少的那几支队伍,很多亚洲观众甚至工作人员根本不知道西班牙的羽毛球选手。
马林所面临的外界环境使她不得不长出刚硬的翅膀,与世界抗衡,颇有独自横刀面向千军万马的感觉。她代表了西班牙羽毛球,在鲍恩(拉斯姆森)和申克退役之后更是代表了欧洲女单。每念及此,笔者都不会再对她的呐喊有异见,反而多一分佩服。
走出伤病:没想过无法康复
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的奥运冠军有偶然性,但也不全是偶然,这一定是团队努力的结果。马林身后有着无比信任的团队,除了教练费尔南多和助理教练安德斯,马林还配有物理治疗师、技术研究员、运动心理师、私人心理师、新闻负责人和经纪人等等。正是这强大的团队所做出的针对性专一服务,马林才得以无后顾之忧地全情释放,历史性地夺得三届世锦赛女单冠军和里约奥运会女单金牌,还能在重伤后迅速恢复。
2019年1月29日,正在印尼大师赛奋战的马林在场上倒下了,被诊断为十字韧带撕裂。这个伤与李雪芮、王琳、汪鑫等几位中国女单的伤很相似,然而马林只用了7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手术、康复、恢复、重回赛场的过程。
受伤后第3天,马林就接受了手术;第7天,她开始拄着拐杖学走路;第8天,她开始坐在高脚椅上进行击球训练;第90天,她开始全面恢复训练;第130天,她开始恢复全场跑动的正常训练;第236天,她在复出的第二站比赛——中国公开赛上,击败戴资颖夺得冠军。
这一连串的时间记录,堪称运动康复史上的奇迹。
所谓“奇迹”的背后,是整个团队的配合和马林自己艰苦的努力。在那段日子里,马林每天用12小时进行恢复训练,包括物理疗程、泳池训练、复原、专门的膝盖力量训练等,每天咬牙坚持。场上的马林经常心急,但康复时的马林却很有耐心,因为已经开始的奥运积分赛给了她很大的紧迫感。她坦言,自己没有时间悲伤,也从来没想过无法恢复至受伤前的状态,自己还要去力争卫冕奥运金牌。
类似的伤病会给运动员留下身体和心理创伤,像奥运冠军李雪芮,在伤愈复出后就会下意识地保护伤处,用其他动作去替代。而当时在中国公开赛上的马林像没受过伤一样移动,还抢下了冠军,看见的人无不惊讶。其实,这就是整个团队的努力让她完全康复,并完全克服了对伤病的恐惧。
前进动力:爸爸,我爱你
除了团队,马林最大的动力是父母。15岁时马林离家前往马德里,她的父母很舍不得,甚至在马林去了马德里后经常陷入因太想念而产生的悲伤中。不过,马林的父亲还是坚定地对她说:“想要就去争取。”不谙体育的父亲在起点之处推了马林一把,这个起点也成为马林整个梦想的力量源泉。
马林的社交平台上有很多与父亲的合影,这一路走来,父亲从最初到全国比赛支持她,再到后来陪着她出国比赛。在马林看来,父亲已经和自己的羽毛球生涯捆绑在一起了。去年年中,马林的父亲意外离世,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有一段时间几乎无法训练。
等度过了那段最悲伤的日子,马林决心要用赛场上的冠军来告慰父亲。可能是太想要做到了,马林在去年10月的丹麦公开赛女单决赛上输给了奥原希望,她无奈地笑着,站在了亚军领奖台上。3个月后,她在泰国公开赛女单决赛中击败戴资颖夺冠,她跪在了地上痛哭起来,随后站起来对着镜头动情地说:“爸爸,我爱你。”到那一刻,她持续了大半年的情绪才得到完全释放。
十多年过去了,那个初到马德里的小姑娘长成了奥运冠军。自马林成名后,西班牙人认识到了羽毛球,政府加大了对羽毛球运动的支持,拿到羽毛球牌照的人也增加了。走在街头,马林还偶尔能看见孩子和家长在学校、公园打羽毛球,她也会收到朋友发来的看见路上有人打球的照片。对马林而言,国家由于自己而发生改变,是和拿冠军一样高兴的。
某种程度上说,马林就是西班牙版的林丹。在西班牙,马林就是羽毛球的代名词。尽管羽毛球在西班牙依然不流行,但马林心中的热爱丝毫不减。相反,她认为这是相比于其他国家运动员自己更能获得机会和团队资源的优势。
有时候,你会看不惯马林在场上的“横行霸道”,那是因为她真的强;有时候,你会对她采访时的直来直往和实话实说而错愕,但那是记者更喜欢的直率真实;有时候,你会觉得她孤独,但她总能给你整个世界的霸气震撼。
马林就像是那生长在荒漠中极具生命力的仙人掌,也像那与世界顽强抗争的斗牛士。她一直向着阳光,她造就着野蛮的体魄,她正在真实地盛放。又或者像她说的都不像,她只是真实和肆意的卡羅琳娜·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