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气象科普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1-05-07谢维斯欧善国胡琳
谢维斯,欧善国,胡琳
(1.广东省气象公共服务中心,广东广州 510080;2.广州市气象局,广东广州 511430;3.广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广东广州 511430)
随着公众对生产、生活质量要求和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1-2],但气象信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特殊的表达性,公众对气象信息的认知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迫切需要气象部门对公众开展广泛的气象科普宣传,让公众理解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基本用途,知晓公共气象服务生产和提供的基本流程[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气象科普在资源产品、宣传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创新,公众学习和接受气象科普知识的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众多学者为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总结[4-6]。目前气象科普研究领域以定性研究为主,而运用基于科学文献数据的科学计量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进行分析还不多,该方法有利于对该领域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直观、快速系统梳理和动态把握。因此,本研究以气象科普领域2010—2020年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23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该领域的作者、研究机构、刊物和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归纳高产作者、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绘制该领域作者合作圈、机构合作、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以期深入了解国内气象科普领域文献发展特征和研究热点演变。
1 数据来源、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的采集上检索方式为检索条件设“篇名=气象科普”;检索时间段设定为“2010—2020”;检索文献类型为期刊;每篇文献的记录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发表年份、发表期刊等。随后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整理,并手动识别、剔除不相关的文献,最终获得230篇相关文献。
1.2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一款用于科学文献分析的可视化工具,可用来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分析学科热点和揭示前沿趋势等,通俗解释就是一款通过将国内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来帮助你了解一门学科前世今生的软件。国内的中国知网(CNK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及国外的 WoS(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均可用CiteSpace分析。
1.3 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和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获取的文献数据进行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实现对气象科普领域研究文献的特征和热点演变可视化的目标。其中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文献时间序列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CiteSpace通过对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时间线视图分析,探究研究热点以及研究演变路径等。相关参数设定:时区分割(Timeslicing):2010—2020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年,主题词来源选择:标题(Title)、摘要(Abstrace)、关键词(Author keywords,keywords Plus),阈值为前50个高频词,词类型(Termtype)选择名词短语(Nounphrases),节点类型(Nodetypes)分别选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s)。运行CiteSpace,得到气象科普相关研究的各项分析图谱。
2 结果与分析
2.1 作者分布
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群体的状况集中是某一学科领域科研活动的缩影之一,通过CiteSpace对发文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得到气象科普作者分布(图略)。图谱中共244个节点,212条连线,密度为0.007 2,各节点的中心性为0,说明作者的影响力有限。图中作者名字的字号越大,作者的发文量越多。从气象科普文献发文量大于3篇名单(表略)可以看出,发文量大于10篇的有3位作者,属于气象科普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其中,刘波做为第一作者发文量最多,共有11篇,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气象科技人才科普积极性的激励、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指标构建、现代化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了探索研究。
从作者合作关系图谱来看,我国气象科普领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作者群体,最大的作者群体是以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刘波学者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其次是李忠明学术团队和姜殿荣学术团队,各群体间合作较为稀疏,不同作者间学术合作较少,总体呈现为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局面。
2.2 机构分布
作者机构统计能够显示某一学科研究哪些机构属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利用CiteSpace机构的统计功能,选择节点为机构(institution),得到气象科普研究机构分布,其中节点代表作者研究机构,节点标签的大小由发文频次高低决定。统计结果有183个机构(节点),82次连接,密度为0.004 9,说明各个机构间合作与学术交流有限,而各节点的中心性为0,可见各研究机构的影响力有限。数据显示发表气象科普相关论文5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只有3个,分别为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29篇)、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6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5篇),说明这些机构是气象科普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
2.3 刊物分布
2010—2020 年刊发气象科普领域文献的刊物共有89个,其中刊发超过4篇的共有15个刊物,如《科技传播》(35篇)、《气象研究与应用》(14篇)、《现代农业科技》(10篇)等;气象类刊物共有13个,共刊发41篇,占230篇的17.8%,其中《气象研究与应用》刊发14篇,成为气象类刊物刊发最多的刊物。
2.4 关键词共现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通过分析统计文献的关键词可以追踪气象科普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利用CiteSpace关键词的统计功能,选择节点为机构(keyword),得到气象科普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图谱。对显现出的关键词经过剔除无意义的词与合并同义词处理后,就生成了关键词聚类图谱(图1)。关键词聚类图谱由266个节点和337条连线组成,密度为0.009 6。蓝字为高频关键词,#红字为聚类名次,红字体大小代表聚类大小,按大小排序的9大聚类分别为创新、科普、对策、科普宣传、启示、防灾减灾、雷电、气象科普宣传、新媒体。关键词聚类图谱对应的时间线视图(图2)主要侧重于展示聚类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个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
图1、图2还反映出创新、科普、对策、启示、新媒体是持续至今研究聚类,可视为气象科普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创新方面,姜殿荣等[7]认为结合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推广的优势,以气象科普主题人物为引导,通过品牌效应开展气象科普创新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刘立成等[8]认为众筹气象科普模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气象科普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和气象部门主导的气象科普模式;刘晓晶等[9]认为人们对科普展品的追求已由功能需求上升到了对体验及精神层面的高度,科普展品设计、研发必须以用户为核心,依托全媒体传播进行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让气象科普更富吸 引力和影响力。
图1 2010—2020年气象科普关键词聚类图
图2 2010—2020年气象科普关键词时间线视图
根据图1、图2中各聚类的关键词出现情况,各聚类近年研究热点归纳为表1。
表1 2010—2020年气象科普文献各聚类研究热点
在对策方面,郭荣芬等[10]认为增强舆论引导的对策为整合宣传资源,加强舆论引导;聚焦融媒体“直播 +”,增强用户黏性;细分用户需求,实现精准推送;加强学习培养,培育专业科普团队。蔡磊等[11]认为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对策为气象科普融入新媒体、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气象科普助力扶贫攻坚、开展互动性应急演练、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宣传。韩琦等[12]认为气象科普队伍必须要专业化,要建设一支由预报预测专家、专业气象服务专家以及具有创作科普作品能力的科普热爱者组成的气象科普传播队伍,系统地从气象科学的专业角度向社会公众传播气象知识。
在启示方面,曹成铭等[13]认为只有充分整合全社会资源,发挥各类科普、教育和科技团体的不同功能和作用,气象科普事业才能稳步前进。建议国家气象部门牵头组建气象科学普及协作机制,将气象单位、科研院所、教育部门等联合起来搭建气象科普研究网络。王新竹等[14]认为国外户外气象科普强有力的传播手段值得借鉴和研究,建议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户外气象科普推广模式、技术手段、运作流程,气象影视机构应尽快着手对新技术的研究,通过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实现气象科普节目的跨越式发展。王海波等[15]认为我国网络气象科普要注重科普的互动性、参与性与体验感,加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广大气象科研工作者“触网”,注重紧密围绕社会热点。
在新媒体方面,车召贵等[16]认为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覆盖面广、传播效率高的优势,建设起左右互联、上下贯通、资源共享的气象新媒体矩阵。郑媛[17]认为在 “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该根据新媒体的时代需求,展现生动、简约、直观的科普作品,推出“图说气象”。朱学娟[18]认为把传统媒体普及性、影响力与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便利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凸显气象科普资源集聚效应,实现传播工作实效的最大化。
3 结论
1)关键词方面,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共建共享、卡通动漫、微信公众号、融媒体、短视频、校园科普等作为科普领域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创新、对策、启示、新媒体等是研究的发展趋势。
2)发文机构方面,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已经成为我国科普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
3)发文作者方面,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专家学者是气象科普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对我国气象科普研究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核心作者群还是核心机构,合作与学术交流有限,影响力亦有限。
4)刊物刊发文献数量方面,《科技传播》是刊发气象科普领域文献的最主要刊物,其次是气象类刊物《气象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