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眩晕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1-05-07彭天忠

光明中医 2021年7期
关键词:西医中医药症状

周 成 彭 慧 庄 静 蔡 华 彭天忠

中医认为眩晕病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为临床常见疾病,病位在脑,因风火痰虚瘀引起,病性以虚者居多,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平衡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类复杂症状,多种疾病均可出现该症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倾斜、恶心、呕吐等特征,可分为假性眩晕、真性眩晕[1],目前主要根据病因对症治疗。而眩晕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如辨证使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耳穴埋豆等[2],临床均认为疗效确切,但缺乏系统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学科、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连续认知过程,因其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动态化诊疗模式,眩晕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较之现代医学显然更为复杂[3]。因此,本研究以眩晕病患者作为对象,旨在探讨眩晕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并拟推广至临床工作中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眩晕病患者,经Meta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教材、临床指南、归纳出常见中医临床证型,最终得出气虚血瘀型为临床常见证型,筛选出120例患者作为临床病历观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对照组(60例)和中医治疗组(60例)。西医对照组患者60例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25~71岁,平均(41.5±3.2)岁。中医治疗组患者60例中,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26~72岁,平均(42.6±4.1)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根据201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更新的《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来诊断[4];②根据中医分型标准《中医内科学》和《神经内科诊疗常规》诊断[5,6]。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病例,且知情同意接受本试验。②常规测血压,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脂、血液流变学、心电图、颈椎片,必要时做电测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震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并明确诊断为高血压、低血压、贫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梅尼尔病、神经衰弱症、脑动脉硬化症、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眩晕者为本研究纳入病例。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标准所规定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伴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包括肝、肾、心血管疾病;③合并精神疾病或严重神经官能症患者;④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一般处理:休息:以患者选择自觉最舒适的体位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头颈部的活动和不必要的医疗干扰。饮食:低盐低脂饮食,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护理:低流量吸氧,加强护理勿让患者独自下床活动,防止跌扑等意外事件发生。进食少、呕吐重者注意防止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高血压者配合降压治疗,脑血管供血不足者配合钙离子拮抗剂。对因治疗:对病因明确者,应尽快采取针对性强的治疗措施,如炎症的抗感染治疗,耳石病的手法或体位疗法,脑血管疾病的常规处理等。西医对照组:改善内耳循环:轻症-中度患者口服敏使朗6~12 mg/次,3次/d(饭后);(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制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30),重症:联用扩张血管药物:盐酸罂粟碱注射液 (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331)。中医治疗组:①定眩宁方加减。方药组成:川芎10 g,黄芪15 g,党参10 g,当归10 g,赤芍10 g,葛根20 g,丹参15 g,石菖蒲10 g。偏于气虚者加白术10 g,升麻10 g,偏于血瘀者加地龙10 g,僵蚕10 g,红花5 g。用法:饮片水煎服,颗粒剂水冲服,日1剂,分2次服用。②针灸(主穴:百会、风池、内关、足三里、太冲,配穴加血海、膈俞等)。③按摩穴位(头部按摩百会、耳部等穴位;手部按摩曲池、足三里、合谷、劳宫等穴位;足部按摩大敦、足窍阴、至阴等穴位)。④其他中医特色治疗,如耳穴压豆、贴敷疗法等。疗程: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

1.5.2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显效表现为无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无旋转、晃动感,患者可以正常生活;有效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有昏沉、晃动感觉,对患者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效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旋转、晃动感日益明显,对患者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②眩晕症状分级评分(DARS):分为6个等级,评分越高表示眩晕程度越严重;眩晕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包括生理、社会、情感、功能、附加关注,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③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速度增高有利于减轻患者眩晕症状。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后,均有临床疗效(P<0.05),但中医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西医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眩晕症状分级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治疗组眩晕症状分级评分低于西医对照组(P<0.05),眩晕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西医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眩晕症状分级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中医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西医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例,

3 讨论

中医治疗眩晕病积累了数千年的临床经验,证候疗效指标的评价是中医药疗效的特色,理应受到重视,但从目前文献报道来看,证候标准及中医药干预效果的评价较为薄弱,使中医药疗效的特色优势大为削弱。中医临床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资料,进行辨证论治,而不是根据西医的实验室指标进行辨证的。中医药疗效的优势是通过整体调节来改善“证”的失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证”是中医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核心所在。撇开“证”的改善,完全用西医的指标体系评价中医的疗效,无异于本末倒置,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而本研究对中医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具有市场前景。

临床疗效本身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课题,而眩晕病的病因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意味着对于眩晕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辨证的眩晕病中医临床评价体系,借鉴眩晕病循证医学对眩晕病中医药疗效的评价,广泛开展眩晕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多服务于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对眩晕病中医文献进行系统分析,为眩晕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坚实的基础[11,12]。

中医治疗眩晕的疗效评价方法,应当由立体化、多维的评价方式构建而成。这一方法的建立,应当能更科学地反映中医治疗本病的效能。研究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方法。这一评价方法的内容,主要为评价中医药疗效,包括对疾病的疗效评价、构成证候的指标变化的评价、合并症发生率及合并用药率的评价,其次还要对中医疗效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做出分析,以便对中医治疗本病的推广价值做出客观评价。这一初步方案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中医证候的相关指标、疾病相关功能性检查指标、疾病相关的理化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指标量化方法进行临床试验,做出患者群体临床评价。采用症状和观察指标计分定量化,标准化方法。

在确认中医治疗本病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基础上,提供较为规范的疗效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和发展中医学术水平、提高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产生基于循证医学方法的高级别证据,使中医治疗眩晕的效果为国际医学界所公认,进而引起对中医更多的重视,都有很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研究以省市两家三甲医院的患者为对象进行临床试验并推广至乡镇卫生院,能为中医治疗眩晕提供新对策,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更好地为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猜你喜欢

西医中医药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