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的双螺旋诊断机制在专业课教学中发挥诊断作用之研究
2021-05-07黄媛媛
黄媛媛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天津 300180)
近几年来,国家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乘势发展壮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如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职业学校的发展也遇到瓶颈。如何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如何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让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将会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提出了在职业学校建立提升办学质量的机制,即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实施使职业学校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充满动能,实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
为了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制度体系建设,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教职成司2015年2号文件和教职成司2016年37号文件,推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在职业院校落地开花,促使职业学校构建诊断机制,深挖自身不足,加强提升办学质量,督促职业教育深入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校积极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从上层设计到全员参与,从积极探索到部署实施,走在了职业学校教学诊改工作的前列。我们教研组积极响应教学改革之要求,主动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教学诊改工作为契机,确定以专业课程《自动控制技术》为案例,进行课程诊改示范研究,通过以点带面,达到带动专业课程诊改之目的,从而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加强学校办学实力。
图1 双螺旋诊断流程图
一、 树立诊改思想,确立基于平台的双螺旋诊改机制
在中职学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创新之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如何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怎样才能让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真正发挥其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然“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我校领导积极推进诊改工作的实施,成立了质量诊断办公室,制定了“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双螺旋”诊断机制(又称“8字螺旋”诊断工作流程)。五横是指“学校、教师、学生、专业、课程”五个层面上开展诊断工作;五纵是指构建“政策、资源、质量、服务、监督”五个系统;一平台是指构建校本数据平台,获取相关数据,指导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推进,确保质量体系不断完善。
所谓“双螺旋” 诊断机制,是指由两个循环构成,两个循环都促使质量动态提升,因此称为“双螺旋”,又因为两个循环交叠形同“8字”,故又称为“8字双螺旋”的循环系统。双螺旋诊断流程如图1所示。将“双螺旋” 诊断机制应用于诊断教学过程,其流程为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实施,在一个教学循环结束后,利用信息技术(例如数据平台等)进行教学工作诊断,找到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进行学习创新,改进相关环节,建立更高一层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另一个循环也在发挥着作用,即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随时进行动态监测(例如数据平台等),获取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发布预警,督促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两个循环,一个周期长,一个周期短,互相补充,构建完善的质量体系。两个循环都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采集,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基于平台的双螺旋诊断机制,用数据指导工作,让教学诊断工作可信可行。
树立诊改思想,确立基于平台的双螺旋诊改机制,打响了我校教学诊改工作的第一枪。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紧跟教学改革之趋势,勇于自我革命,将诊改工作作为突破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深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 基于平台授课,获取诊断数据,及时诊改
基于平台的双螺旋诊改机制,需要老师利用教学平台授课,这个教学平台可以是学校自己建设的平台,也可以选择一些软件公司提供的免费教学平台进行授课,如学习通平台、蓝墨云般课平台、雨课堂平台,得实教学平台等等,本人选择的是学习通平台。下面将以《自动控制技术》课程为例,分享利用学习通平台授课,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全过程。
1.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岗位,制定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工作的实施
《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是我校一门专业课课程,其课程标准的制定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自行制定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原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于教学,为了反馈教学效果,对课程进行诊断,教研组的老师们制定了调查问卷,对已上过该门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反馈。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有在校生,也有已就业实习或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专生。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是否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教师的教授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收获,教学内容是否结合实际,学习内容是否与今后的就业和升学相联系等。调查问卷的结论有以下几点:①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③教学手段希望多样化,特别是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不足④理论联系实践或是工作岗位还有不足,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结合调查问卷,组织老师讨论,组建了课标制定小组,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项目任务内容,并针对项目任务分解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将职业素养贯穿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根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标如图2所示。
图2 课标
2.以课标为引领,进行教学实施,借助平台授课,获取平台数据,以诊断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诊改了课标之后,我们开始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实施环节,为了实现对教学情况的检测,利用数据进行科学的诊断,我们采用了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授课,该平台具有数据整合以及数据分析能力,成为了我们进行教学诊断与改工作的有力抓手① 平台提供教学空间,可进行课程建设和班级教学管理。我们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创建《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建设了教学班级。师生可通过下载超星学习通APP,利用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以及电脑等在线浏览课程资源,展开课堂互动及成绩统计等,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目录及课程内容及发布的课程资源
教师根据授课计划在课程目录里输入所要教授的项目和任务,并将教学内容提前发布到目录内容里,学生可根据该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经过课堂教学应用,发现这种方法可供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弥补了课堂时间不够用,学生记忆力差,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另外,教师可发布课程资源,包括视频、教案、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课下浏览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平台可监控学生的课下学习的情况,老师可设定成绩,督促学生完成学习内容,这样有效的拓展了教学时空,强化了学生的学习。② 平台提供试题库建设,老师可利用试题库组卷,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也可实时获得监测数据,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可通过创建试卷的方式,建设试题库。可手动创建试题,也可以自动随机组卷,试题种类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多种类型。老师每次手工建卷的试题都会自动存储到试题库中,这样积累了老师的教学素材。试卷库里存有老师每次创建的试卷,对于每次考试的情况都有详情分析,包括考试整体情况的统计,以及每一题的考试情况的统计,老师可获得每一题目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及错误情况,可知道哪些学生答错题,答错的内容是什么,如图4 所示。平台的这种功能可帮助老师及时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③ 平台提供丰富的课堂活动,并对课堂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可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并帮助老师及时分析课堂情况,不断改进教学。
平台可提供签到、选人,抢答,投票,问卷等功能,这些功能丰富了课堂形式,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上课前的签到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出勤率,对于课堂提问可通过选人和抢答的方式进行,增强了提问的趣味性和紧迫感,引起学生的更加关注。老师可通过平台开展讨论活动,学生可把讨论结果发布到平台上,老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给予评分点赞,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点赞。平台提供活动记录功能,老师随时了解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为老师了解课堂,把握课堂,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④ 平台具有成绩统计功能,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成绩统计。老师可根据平台数据及时诊断教学情况,利用平台提供的督导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教师可通过设置权重的方式对学生的总体成绩进行分配,如学生答作业情况,课堂互动情况 ,完成课堂任务情况 ,浏览章节情况,测验考试情况等对学生进行成绩汇总,汇总的成绩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如图5所示。这种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课堂任务获得的成绩,有着较强的说服力和信服力,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另外,对于统计成绩较低的学生,平台提供预警督导功能,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参与成绩。
图4 考试情况的统计
图5 成绩统计及督导功能
三、应用双螺旋诊断机制,诊断教学,完善教学质量,以《自动控制技术》为案例,说明诊断过程
我校积极推进教学诊断工作,下面以《自动控制技术》课程为案例,说明诊断实施过程。
1.利用平台提供的成绩统计功能,及时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称之为小循环诊断。《自动控制技术》课程采用教学平台授课,授课过程中,利用平台提供的成绩统计功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根据学生的测验成绩,老师可总结出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较好,哪部分知识学生还未能掌握,老师分析原因,找出改进教学的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小循环诊断。这个诊断是基于平台数据,是教学工作内向的诊断方法。
2.将教学实施情况对照课程标准进行诊断,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学目标,提出教学改进措施,使新一轮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这种诊断为大循环诊断过程。
经过了一轮的教学实施,我们将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考试成绩分析,统计数据结果,诊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诊断:
诊断点1: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说明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教学定位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自动控制技术工作所必需的plc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诊断实施及诊断结果
①诊断实施过程:通过教学平台设计调查问卷,诊断课程定位情况,诊断数据如下:从统计分析的数据看情况不太乐观。只有17%的同学认为目前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较为实用,与工作联系紧密。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关系不大或无法确定甚至有一少部分学生认为毫无用处。结合数据说明课程定位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并不大。②诊断结果:课程定位较笼统,未能结合专业及岗位进行课程定位。教学中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以及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③改进措施结合专业及岗位进行课程定位。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路搭桥。
诊断点2: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说明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方法进行设计,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完成项目内容的学习。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帮助学生从掌握入门知识到基本指令到定时器、计数器指令和功能指令,力求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能完成简单控制要求的程序设计,掌握PLC基本知识和技能。
(2)诊断实施及诊断结果
①诊断实施过程: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以及学生的课堂检测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诊断。②诊断结果:
经过诊断,发现学生学习死板,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强。通过学生的调查问卷也反映出43.9%学生自己也认为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一般,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2.4%的学生认为自己未能很好的掌握所学课程。
经过分析包含以下原因:首先是安排的教学内容偏多,课程安排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偏少;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也较弱,很难融会贯通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3)改进措施
针对教学设计,从学情出发,减少授课内容,增加练习课时,特别是增加综合练习内容,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诊断点3:教学实施
(1)诊断结果
从日常教学及平台数据统计发现学生分层较严重,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下”,教学未能体现分层教学的设计。
(2)原因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配合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可同时发现有的学生学习出现了障碍,后面的学习有些吃力。可是按照计划要求讲授,老师无法关照到学习差的学生,只能按计划进行教学,由此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产生压力,甚至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此造成学生学习的恶性循环。
(3)改进措施
将教学内容制作微课,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反复学习。在资源平台上发布知识点,建立题库,帮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利用学习小组,由组长督促组员进行课下学习。阶段性搜集平台数据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