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通针法联合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

2021-05-07扈玫琳王效白张润萍李湘兰

中医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颈项根型麻木

扈玫琳,王效白,张 娜,张润萍,李湘兰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突出、退变或骨质增生等使颈神经根处发生缺血及水肿,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所致,经常表现为一侧、单根发病,临床表现为颈项、肩部、上肢疼痛,手指麻木及上肢运动障碍等[1]。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 人们屈颈和感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其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呈年轻化发展的趋势。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颈椎病的70%[2]。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在保守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为止痛、脱水、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等,但西药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大,长期疗效一般。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推拿、针刺、艾灸和牵引等[3],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有必要研究与推广。针灸治疗该病疗效肯定。笔者一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接触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寻找治疗该病较好的方法,自2018年开始对温通针法联合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临床对照观察,并于2019年获得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科研基金资助。2018年1月—2020年8月,笔者采用该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传统医学科门诊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0~61岁,平均(40.8±8.4)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3.1±1.3)年。对照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2~62岁,平均(41.3±8.6)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2±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4]的有关标准:①早期症状为颈项部疼痛和颈项部发僵,部分患者表现为肩背部或肩胛骨内侧缘的疼痛。②典型症状为上肢放射性疼痛或手指麻木。疼痛和麻木的特点与受累神经根的支配和分布区域有关,部分症状与患者颈部姿势和位置有显著关系。当颈部活动或用力深呼吸时,疼痛、麻木的症状加重,疼痛和麻木的性质可表现为持续性或发作性。③部分患者出现手部肿胀或患肢感觉乏力,握力有所减弱,患病较久者也可出现受累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萎缩。④颈项部肌肉发硬、紧张,颈部转动欠灵活;颈椎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有明显的压痛点,当按压颈椎椎间孔部位时可伴有向上肢放射性的疼痛或手指的麻木,提示此椎间孔部位为病变所在;椎间孔挤压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⑤颈椎X线片检查示:正位片见病变相邻椎体之间变窄,侧位片见颈椎变直、反弓、病变椎体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或上下缘有骨质的增生,斜位片见椎间孔变形或变小。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自愿接受试验者;③意识清晰,可以配合采集临床资料者;④治疗过程中无其他治疗措施者;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合并颈椎骨折、结核、肿瘤者;③有严重的内脏疾病、精神病与糖尿病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⑤过敏体质或颈部皮肤有溃疡者;⑥不配合治疗或接受其他治疗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取穴按照《针灸学》[5]。主穴:风池、大椎、颈百劳。配穴:上肢疼痛伴拇指、示指麻木者,取合谷;上肢疼痛伴中指、环指麻木者,取中渚;上肢疼痛伴小拇指麻木者,取养老。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颈项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直径0.30 mm、长25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将针直刺入穴位,深度10~20 mm,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

治疗组采用温通针法[6-7]联合拔罐治疗。取穴同对照组。主穴采用温通针法,操作方法:选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25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消毒穴位,用左手拇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3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3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守气1 min后留针20 min。余穴操作方法、留针时间同对照组。出针后在大椎处拔罐10 min。

两组均1 d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 3 d,共治疗2个疗程。

5 观测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8]。评分标准:微微的疼痛,记1分;轻度的疼痛,静卧时疼痛可以消失,记2分;中度的疼痛,能够忍受,记3分;较严重的疼痛,需给予镇痛药物可缓解,记4分;难以忍受的剧痛,吗啡类药物才可控制,记5分。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够正常工作生活。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颈部功能活动稍受限制,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两组治疗前后PPI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PPI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的PP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PPI评分对比 分,

9 讨 论

西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是椎体后缘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引起后纵韧带的钙化或硬化,导致局部出现炎症,日久引起周围软组织之间粘连,关节和韧带随之出现变形,加之多种因素侵袭、损伤而继发病理性改变,造成颈部神经根缺血、水肿,使椎间孔变窄,引起颈神经根受压,或慢性刺激之后表现出神经根性疼痛、颈项部压痛或叩击疼痛及上肢麻木、无力等[10-11]。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发于中老年人,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男性患者较多。该病一般起病较慢,但也可突然发病。若未及时、合理地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拖延时间较久后可出现上肢肌肉萎缩、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降低生活质量。该病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前者费用高、风险大、术后易复发[12],因此需要医者去探寻新的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颈肩部、背部的疼痛,上肢及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部分患者在咳嗽、仰头时症状加重。依据此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项痹”“痹证”“痛痹”“行痹”“骨痹”“筋痹”等范畴[13]。虽然中医学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名,但是该病的症状和病因等在古医籍中有所描述,如:《灵枢》载有“肩似拔,臑似折”“手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素问·痹论篇》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神经根型颈椎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①感受风寒湿邪,寒湿凝滞局部经络,经络不通,导致颈项肩背部和手臂的疼痛、麻木;②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经脉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而发生病变;③长期劳损或外伤导致局部气血瘀滞。此3者之间互相影响。笔者依据该病的相关文献、临床症状和病因认为:其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所主的颈部筋骨;病机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或风寒湿邪侵袭,或慢性劳损,使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而致[14]。因此,治疗应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为原则。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位于项后,维系全身诸阳经脉,调节头项部之阴阳,有疏散外风、畅达经脉气血的作用;大椎穴为督脉和手足三阳经脉的交会穴,有“诸阳之会”“骨会”之称,可以调节一身之阳气,有改善颈部强直、功能受限,促进颈项部血液循环之功;百劳穴属于经外奇穴,在膀胱经和督脉之间,能够激发膀胱经和督脉的经气,有调节局部经络之阳气、疏通局部经脉的作用;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中渚穴为手少阳三焦经,养老穴为手太阳小肠经,3者是循经取穴,具有通经活络、镇静止痛的作用。

温通针法是由已故名老中医、有“西北针王”之称的郑魁山教授独创的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在得气的基础上,通过提插、搓捻和左右手巧妙的配合,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拔罐疗法具有散寒、活血、通络之功。两者联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疏通经脉、行气活血,与单纯的针刺疗法比较,能使紊乱的椎间关节功能得以恢复,能更好地缓解颈项部肌肉痉挛,减少软组织之间的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致痛物质的代谢和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消除相应神经节段的水肿,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使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得以减轻,加快治愈进程[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温通针法结合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明显,治疗组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PI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的PP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温通针法联合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起到祛寒除湿、活血通络、舒筋止痛的功效,有效地减轻了疼痛,效果优于单纯的针刺疗法。

猜你喜欢

颈项根型麻木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董宣何以被称为“强项令”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按按脚底护颈椎
浮生一记
麻木先生
无题(2)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