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电影学院,更要办好电影教育
2021-05-06刘汉文
刘汉文
中国需要这么多电彩学院吗?一下子成立这么多电彩学院,是不是有点“一窝蜂”的嫌疑?
不久前,建校已100周年的厦门大学宣布成立电影学院,拟探索建立电影教育新模式;湖南工业大学也于近日宣布成立湖南工业大学电影学院。联想到较早前,广东、山西、陕西、海南、河南等地陆续宣布要建设电影学院,甚至一些位于地级市的院校都已经成立电影学院,业内人士不免要问:中国需要这么多电影学院吗?一下子成立这么多电影学院,是不是有点“一窝蜂”的嫌疑?
毫无疑问,北京电影学院是我国电影教育的No.1。其在建校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数万名专业人才,在国内外电影教育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届华表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获奖作品中,该校毕业生占获奖者的比例高达80%以上。
但北影的电影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招生规模比较小。北影每年招收本科生的规模通常保持在四五百人,而该校有20个以上的专业,平均每个专业20人左右,这样的招生规模使得大量优秀学子难以迈入北影大门。二是专业分得过细。北影的专业划分还是参考苏联模式,分编剧、导演、表演、摄影、技术、声音、美术、动画、管理.电影学等专业,而当今国外的主流电影学院只分成编剧、制作、管理和理论四个专业。三是比较偏重艺术电影的教学。有人认为,北影的学生比较偏好“高大上”的艺术电影,毕业后接触到的往往是不那么“高大上”的商业电影,导致心理落差比较大,难以适应行业实际。最近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五部电影,只有《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毕业于北影,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个观点。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近年来,我国电影行业跟以往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2010年的时候,全国只有6000余块银幕,国产单片票房超亿元被称为“奇迹”,新画面总裁张伟平曾预言,三五年以后,国产电影破10亿元,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目前,全国银幕数接近80000块,小成本的《我的姐姐》票房已超7亿元,《你好!李焕英》等国产片票房超50亿元,张伟平的预言成真了。
在目前的形势下,有更多的电影学院成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社会发展的必然、行业发展的必然。但比成立电影学院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把电影教育办好。笔者认为要考虑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求“新”。电影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当前办电影教育,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办电影学院,要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密切关注5G、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走差异化建设发展之路。
二是求“真”。古往今来,经典作品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無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很多观众都反映,以往的不少电影很真实,具有打动人心的永恒魅力。这与当年电影教育注重“观察生活”,文艺创作讲究深入生活有关。因而,当前办电影教育,切忌急功近利,应该创造条件,让电影专业的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察民生疾苦,避免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避免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倾向。
三是求“实”。各地在办电影学院的过程中,不要模仿北京电影学院,毕竟北影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现实条件,需要立足当地实际来办电影教育。比如广东毗邻港、澳,近年来岭南电影的发展比较欠缺,可以考虑从推动岭南电影复兴的角度来设计当地电影教育的特色。
四是求“精”。各地办电影学院,目前大多在起步阶段,存在着缺师资、缺资源、缺经验等各方面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办的电影学院切不可盲目发展,大量招生。比较稳妥的方法是,这些学院先少量招生,通过与已有经验的影视高校密切合作,聘请有经验的师资来实地指导,进而在取得经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电影教育的创新发展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压力,但也面临很多机遇,发展空间很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行业不仅需要更多的电影学院,更需要直面新挑战、抓住新机遇,齐心协力办好电影教育,共同把中国电影教育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