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乃百病之源,并非危言耸听
2021-05-06罗学宏
罗学宏
人生中有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睡觉上,但在睡觉中的“打鼾”往往不被人重视。在传统观念里,还认为打鼾是“吃得饱、睡得香”。殊不知,打鼾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密切相关。
打鼾可能引起死亡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又稱鼾症),顾名思义,就是睡眠的时候呼吸突然暂停了。该病患者常表现为嗜睡,即白天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可抑制地打瞌睡,甚至在开会、看书、听课时也会不由自主进入梦乡。
美国40岁以上男性的患病率为1.24%,欧洲国家1%~2.7%,我国为3%~5%,比例高于世界各国。我国中重度打鼾症患者的比例为15%~30%,并且随着年龄增高而增加,60岁~69岁老人中男性患病率为39%,女性17%。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天有3000人死于本病。
呼吸暂停持续10秒请警惕
“打鼾”的特点是低通气和呼吸暂停。呼吸时气道流量低于20%或者呼吸暂停持续时间超过10秒钟,就属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该病分为中枢型、阻塞型和混合型。中枢型的发生,一般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血管栓塞等有重要的关系。阻塞型最常见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患者,咽喉组织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就会变得肥大,在睡得很熟时会自动放松,就容易阻塞气道,引起呼吸暂停。另外,有些人长期抽烟喝酒,或者经常吃刺激性的食物,也会导致咽喉等部位受到刺激而变得肥大,平时不仅会出现打鼾症状,严重时也会出现睡眠时呼吸暂停。还有一部分患者平时过度劳累,一旦睡着了就会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打鼾的症状也会变得更加严重,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混合型即上述两者并存,以中枢型呼吸暂停开始,继之表现为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
这个病是“沉默的杀手”
众所周知,氧是细胞最赖以为生的重要物质,一旦缺氧3分钟,细胞就会快速凋亡,首当其冲的是大脑与心脏。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引起人体缺氧,严重时会造成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
●高血压病 SAS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为45%,且往往使用多种降压药物疗效不佳。不少顽固性高血压病人经过睡眠监测明确了原因。
●冠心病 由于长期、反复缺氧引起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脂质在血管内膜沉积,以及红细胞增多,血液黏度增加等,导致并加重冠心病。
●心力衰竭 SAS可引起或加重心脏病患者的心力衰竭,主要原因为呼吸暂停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和胸腔内压力改变,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输出量下降而致心力衰竭。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后,心功能恢复可以佐证。
●猝死 SAS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夜间严重心律失常。如果呼吸暂停的时间稍长,就会诱发急性的脑缺血等,从而引起猝死。特别是患有心脏或者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猝死。
●卒中 SAS缺氧造成血管痉挛、血液黏度增加都易引起脑栓塞。夜间缺氧引起的严重高血压易引起脑出血。呼吸暂停发作时血流降低(胸内负压和颅内压增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而促使卒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糖尿病 由于长期、反复缺氧,直接影响了大脑垂体功能和外周分泌器官功能,造成内分泌紊乱,出现糖尿病、多尿症、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报告数据显示,睡眠呼吸障碍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5倍以上,有58%的睡眠呼吸障碍患者患有糖尿病。
●肺心病和呼吸衰竭 反复缺氧是其直接根源,由于缺氧可造成肺动脉高压。
●肾功能损害 由于患者上气道关闭,胸腔负压增高,右心回流增加,导致右心房扩张,刺激心房利钠因子分泌增加,肾近端肾小管对钠的吸收率降低,尿渗透压和肾小管浓缩功能降低。其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和浮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氧过低可刺激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导致血黏度增加,血流缓慢,脑血栓的机会增多。还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性疾病发生增加。
●性功能障碍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大脑功能损伤,中枢兴奋性下降,性活动受抑制,反应能力、注意力、观察力均下降,在性交时难以达到高潮,持续时间短,引起性器官缺氧和雄性激素生成障碍。
●精神异常 如躁狂性精神病或抑郁症。其中以抑郁、焦虑、疑病等症状为主,也有个别病人表现有偏执、躁狂性精神病等。
遏制鼾症要“三早”
早诊断
凡有频繁打鼾者应去医院呼吸科和耳鼻喉科做个睡眠测试,主要参考指征:每晚7小时睡眠中,每次发作呼吸暂停10秒以上,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紊乱指数超过5次以上,呼吸气流下降超过正常气流的50%以上并伴有4%的血氧饱和度下降。根据检测明确诊断后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早预防
预防措施主要有经常锻炼身体。杜绝肥胖。忌食辛热之品,如韭菜、羊肉、鸡肉、八角茴香、丁香、胡椒等,姜、葱、辣椒也应少食。
注意保持侧卧位的睡眠姿势。重视血压的监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及时治疗鼻腔阻塞性疾病。
早治疗
★中枢型 可采用人工机械通气行
间歇或持续正压通气,吸氧,睡前口服
乙酰唑胺125毫克~250毫克,可控制症
状。
★阻塞型
(1)一般处理 吸氧、避免使用催眠药、酒精、雄性激素,并减轻体重。
(2)药物治疗 如黄体酮20毫克~30毫克肌注,每天2次,连用2周~3周。乙酰唑胺250毫克,口服,每天3次。普鲁替林5毫克~30毫克,睡前口服。
(3) 医用装置 如佩戴舌位置保持器、畸牙矫正器,鼻内持续正压通气(CPAP)等可控制症状。
(4)手术治疗 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