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不机械 得理不饶人
2021-05-06
任务驱动型论述文少不了辨证这一环节,因为辩证可以让思维更理性,可以推动作者思维的掘进和观点的深入。但现实写作中,我们往往因为错误地理解了辩证,导致了机械主义的倾向,变成了了好坏参半,各打五十大板。这样的机械辩证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取向表现出来,是伪辩证,说穿了就是思维游戏。因此,只有得理不饶人,辩证才不会机械死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不经意间,青少年就开始流行起玩梗了。对此,有的人认为玩玩而已,不必当真。有的人认为,适当玩梗有利于青少年发泄郁闷、愉悦身心,可以提倡。还有的人认为,青少年心智不成熟,过度玩梗会带偏价值观。
你在生活中会玩梗吗?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呢?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妙文品评
玩梗不跟风 时尚不打折
◎缪 威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因为自媒体而衍生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并迅速发展壮大。【从自媒体这个新事物切入,这是大前提。态度中肯,不偏不倚】比如,突然间青少年就流行开了玩“梗”。“梗”脱胎于相声的“哏”,但“梗”的内容却比“哏”宽泛得多灵活得多,在综艺节目中它是一个笑点,而在生活中它又成为了一种受年轻人青睐的新奇的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切入到小前提,从由来写到流变,顺应事理,点明“梗”的现实交际意义。】
年轻人本来就是时尚的生力军,不玩梗的年轻人显得有点落伍。【从情理的角度立论,观点鲜明,而又充满辩证,避免了说理的空洞和说教,造成欲抑先扬的效果】对年轻人来说,谁都不想成为落伍的另类。由于虚拟社交平台的增多,玩梗既可以快速熟络陌生的人,又能够快速找到所谓志同道合的人。但也正是因为梗文化的流行,越来越多莫名其妙火的“梗”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交往中,甚至泛滥成灾。【具体分析年轻人玩梗的合理性,宕开一笔,合乎事理逻辑】而我们年轻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对玩梗要有一个度,过犹不及。至于这个“度”该怎么守好,那就需要多方给力八方支援了。【话锋一转,转向“度”,至此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辩证立论。】
现实中,由于心智不成熟,许多年轻人对“梗”的内容和蕴含没有判别能力。有时只闻其名不知其由,常常跟风玩梗,往往弄巧成拙,令人不快。【对玩梗过度并没有上纲上线,而是站在年轻人身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的角度切入,十分稳妥,有亲和力】比如今年初十分火的“阿巴阿巴”就是如此。“阿巴阿巴”本是聋哑人发出的声音的拟声词,却因为某主播直播时他2岁的女儿在旁发出的如此声音引观众大笑才火起来的。尽管许多人将“阿巴阿巴”这个梗改成对某事物羡慕时流口水的意思,但生活中“阿巴阿巴”从正常人口中说出就是对残疾人谐谑的词汇。这类玩梗自娱却伤人的案例举不胜举。【举例精当,分析辩证,一针见血,引向深层分析】可见,在隔了一层纱的虚拟网络里,许多人开始肆意妄为,滥用梗,这样容易造成误会伤害不说,还会带坏社会风气,散播负能量,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要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做一个不盲目跟风玩梗的文明人。【小结提升部分,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水到渠成,而不显得突兀,没有突然唱高调的感觉。】
只笑梗,不笑人,这应该成为自媒体时代玩梗的共识。【以生活常理切入,避免观点偏颇】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蔡徐坤的那个“梗”,那个“梗”对蔡徐坤本人并不友好,疯狂对蔡徐坤进行铺天盖地的辱骂嘲讽【举例典型,有普遍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梗本身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对与梗相关的人进行戏谑谩骂甚至人身攻击。将心比心,这样做违背了玩梗的初衷,而滑向了三俗的泥淖。【再举事例,进而分析不适度的坏处。】
玩梗要适度更是我们作为网络文明人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正反论证的基础上合拢,强调了契约精神,而不是个人主观情感】正如很多人说过,玩梗不可怕,怕的是那些为了刷梗而刷梗的人。这些人实际上可能连梗的出处和适应场景都不知道。殊不知,一个梗代表了一个圈子,然而有些年轻人将梗扩大,不仅让“原住民”反感,也让那些不知所以的吃瓜群众盲目效仿。会玩梗能巩固圈子的氛围,强刷梗只会破坏圈子的氛围。所以适度的玩梗是必然中的应然,也是净化网络的必由之路。【推出结论,发出号召,有理有力。】
玩梗是一种属于我们年轻人的交流方式,但我们更需要合理适度,让它成为互联网中传播善意和爱的文明之花。【结尾简短而不失辩证,呼应前文,描绘出美好愿景。】
【作者系浙江省义乌市第六中学学生,指导老师:李新地】
学生点评
点评一
文章思维缜密,从不说过头的话,总能以理服人,论述辩证中有不可辩驳的力量美,读来却波澜不惊。
点评二
文章抓住了“梗”这个任务核心,不蔓不枝,不偏不倚。既有思维上的内驱动,又有情感上的外驱动,双向驱动,任务完成得相当到位,读来流畅,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而且看问题透彻全面,思维方式值得效仿。
点评三
这篇文章始终秉持中间立场讲道理作说辩证分析,这一点难能可贵。对普通问题的分析能够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文章达到了分析深刻的层次。
点评四
这篇文章举例论证很有特色,举出了很多典型的案例。分析案例时,理字当头,强化了文章的辩证色彩,又不显诡辩,文笔流畅,很耐读。
教师点评
本文让人眼睛一亮,最大的特征就是冷峻客观、辩证分析,使得观点和建议有理有据,颇有“得理不饶人”的架势。作者能够用事理、情理、公理来佐证自我的观点,显得成熟稳重而不失大气。对于举例论证的处理也显示了作者智慧的一面,所举出的例证分布不同领域,且分析中都兼顾正反辩证,在小结中善于不动声色地把问题推向深入。随着辩证逻辑的深入,思维和情感都能够双向驱动达到从思想和思维上高度吻合。再者,提出的建议中肯实在可操作,发出的呼吁充满正能量。文章的立意和旨归都上升到一定高度,又不显得生硬。
教师提纯
任务驱动型论述文写作做到辩证并不难,但多数人走的是机械辩证的路子,玩的是诡辩的套路,读之千篇一律。想要避免这个怪圈,就得学会得理不饶人。
1.明事理,讲道理。不明事理,我们所讲的道理即使具有新颖性独创性,也难免失之偏颇。此文章的开篇从互联网背景下切入“对自媒体时代新事物”的一般性认知,这就是事理。在明確这个事理的基础上再去讲道理不会给人突兀之感,不会有居高临下的威压感,具有亲和力。
2.说情理,纠偏理。说情理可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形成情感体验上的共鸣,从而避免文章的生硬空洞。本文在分析年轻人玩梗时就先声明“年轻人本来就是时尚的生力军,不玩梗的年轻人显得有点落伍”这个事理,这样后面再进行辩证分析,指出玩梗的不足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抬公理,批歪理。公理是规律性认知,具有权威性,适当时候抬出公理可以正视听明是非,起到高屋建瓴的震慑作用。比如这篇文章抬出“只笑梗,不笑人,这应该成为自媒体时代玩梗的共识”这个共识去批驳玩梗时“笑人”的错误做法和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