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仿吾:长征路上唯一的大学教授
2021-05-06韩宇
韩宇
成仿吾(1897~1984),湖南新化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曾和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共同创办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成仿吾从鄂豫皖根据地到达中央苏区“红都”瑞金,担任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共中央党校前身)唯一的政治教员。随后,他全过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路上唯一的教授。后来,成仿吾一直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先后担任陕北公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中共中央党校高级顾问等职。
1934年10月,成仿吾担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政治教员,与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等老革命家同行,从江西瑞金出发参加了长征。出发时,他和大家一样带了一床毯子、一袋干粮、一个装着简单衣物的挂包。挂包里除了放些日用品、衣服外,成仿吾还藏放着一些马列经典书籍,其中有一本德文版《共产党宣言》。这本德文版《共产党宣言》是他平生最珍爱的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曾先后3次(1929年、1938年、1974年)将《宣言》翻译成中文,充分体现了他对这本书的深厚感情。
漫漫征程,道路曲折崎岖;日日行军,生活艰难困苦。有一天,成仿吾邂逅老朋友张闻天,张闻天见他背着鼓鼓囊囊的挂包吃力地步行,便热情地问道:“你有牲口吗?”成仿吾气喘吁吁地回答:“我哪来的牲口呀!”作为中央领导人的张闻天有两头牲口,便将其中一匹小马给了他,并给他配了个马夫。
这样,成仿吾骑着马,把挂包等放在马背上,行军感到轻松多了。但在艰苦路程中,书籍边走边丢,最后带到延安的只剩下一本《资本论》。这成为延安最初唯一的一本《资本论》。后来,毛泽东为撰写《矛盾论》《实践论》专门向成仿吾借读了此书。如今,这本历经万里长征、写满毛泽东批注的《资本论》珍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懋功会师后,成仿吾随红军右路军过草地,经历了长征中最艰苦的历程。茫茫草地,水草纵横,风雨无常。饥饿、寒冷、缺氧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肆意地侵袭着红军队伍。草地经常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使人辨不清东南西北。
有天傍晚,部队在草地里宿营,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煮食、烤衣、取暖,许多人说笑话、讲故事、唱歌,一时间白天的疲劳和饥饿消去不少。
待到子夜时分,篝火相续熄灭,人们渐渐入睡,唯有一堆篝火还在燃烧着。毛泽东、彭德怀等都来到这堆篝火旁。他们穿着与士兵一样的军服,将手中提着的包袱往地上一丢,就当作垫子坐下来。成仿吾也拄着一根拐杖靠过来凑热闹。他也与士兵一样的打扮,腰里还系着一根皮带,背上背着干粮袋,他将一块油布铺在地上,在篝火旁落身坐下。
为了驱散大家的倦意,彭德怀拉开大嗓门,提议说:“请毛主席讲个故事。好吗?”大家一听,都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
在闪动的火光中,毛泽东讲了几年来亲历的红军作战历程。当他讲完后,便立刻大声提议说:“我们请成仿吾同志讲讲他留学的故事吧!”大家又热烈地鼓起掌来。这时成仿吾也不推辞,便讲他早年留学日本、大革命失败后留学德国、主编《赤光》杂志的经过;讲他五四运动爆发后与郭沫若等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学习写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的经过;讲他原先是学习机械工程的,以后学无所用,又转学文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忘掉了疲劳和寒冷,度过了这草地寂静的深宵。
成仿吾逝世前数月,有人问他:“你一生中什么时候最困难?那时你是否有信心?”他说:“如果说困难,那就算长征和‘文革吧!但,那时我仍有信心。”在他8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长征和“文革”令他刻骨铭心,《长征回忆录》这部作品,正是他在“文革”期间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曾多次为大学生、军人、机关干部作回忆长征的报告,也写过关于长征的文章。晚年,他决心写一部长篇回忆录,来记述长征的真实故事。
1972年,成仿吾到南昌、瑞金、赣州、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参观访问,为撰写《长征回忆錄》作准备工作。
1973年春夏之交,成仿吾开始动笔撰写,他写一页夫人抄一页。1976年他完成初稿,1977年3月人民出版社印出多本清样,送给参加过长征的聂荣臻、罗瑞卿、张爱萍、何长工、萧华、宋时轮、郭化若和宋任穷等老同志,征求他们的意见。老同志们很认真地看了书稿,并很细致地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之后,成仿吾亲自携带书稿到医院,请正在住院的郭沫若题写了书名。不仅如此,他还请著名的革命美术家古元设计了封面。
1977年10月,成仿吾80岁生日之际,《长征回忆录》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后来又出版了日文、英文版。
《长征回忆录》再现了长征全过程和所有重大事件,文字悲中寓壮,苦中有乐,生动地体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气概,成为党史界研究红军长征史的经典书目。萧华阅读完曾说过,只有读完成仿吾的《长征回忆录》,才能真正体会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所描述的那些崇高壮烈、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和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