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论世 客观辩证 理解超越

2021-05-06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庄子历史评价

入乎其内

史传文是高中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占有一席之地。史传文以历史为基础,又包含了一定的文学成分,体现了历史与文学的有机融合。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侧重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借助文学艺术手段,通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在史传文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其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呢?

一、知人论世

由于作者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单一性评价人物功过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历史全貌的把握,也影响了作品内容的历史真实性与全面性。由于受时代限制,史传作品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史记》中就存在着一些关于“天命”的论述,作者将大量当时科学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与人事浮动、政权更迭联系起来,归咎于神秘的“天命”。并得出“秦并天下”的原因在于“天”助。这种思维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渊源,是当时社会科学认知水平低下的反映。

鉴赏评价史传作品中的历史人物时,要把握“论从史出”的原则。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要把人物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如对《鸿门宴》中项羽该不该杀刘邦的问题,就可以从历史事实本身来看。一方面,刘邦已经示弱输诚,并表示将让出地盘。虽然项羽兵力强大,但刘邦也有十万之众,相攻必有损失,因此“不必杀”。另一方面,项羽的大军是“联军”,如果杀掉在“道义”上占优势的刘邦,很难预料其他诸侯会有何反应,对项羽的名声也很不利,因此“不能杀”。同时,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还是与历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鉴赏评价历史人物时,还要关注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要做到知人论世,深刻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历程。

二、客观辩证

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还要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不能简单、片面地评价其“是”或“非”。既要分析人物的历史功绩,也要看到人物的历史错误;既要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也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史传文学作品是客观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是作家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的物质载体。史传文学作品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要以文本为依据,用事实说话,把人物放在所处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更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历史,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作品进行鉴赏、阐释和评价,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认识其价值、影响和意义。

三、理解超越

就史传文阅读而言,理解,即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看问题的视角,理解史传作品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以及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固然重要,但对于赏评来说,只有理解还远远不够。理解仅仅是赏评的基础阶段,理解并且超越才是赏评的最高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时,囿于时代的限制,以及自身主观认识水平,对所述所评之事有时难以进行完全的认识和把握。因此,我们在赏评的过程中,应当站在时代的审美高度,用现代的价值观念对作品所记叙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更深刻、更全面的结论。

出乎其外

逍遥游(节选)

◎庄 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赏析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

文章一开始,庄子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并进一步分析,要承载多大的船,就应该有相应的水。作者认为,大者所待亦大,小者所待亦小。但是不能仅从大的角度考虑所有问题,也不能仅按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作者举例说,朝生暮死的菌类,显然不能理解什么叫一个月,春生夏死的寒蝉,当然也不懂什么叫一年,因为以它们全部的生活经验,也无法认识或想象比自己生命历程长得多的时间段。人类同样受到这种局限,以人短暂的生命,无法穷尽世上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所谓“大”,换一个角度来看,未必不是“小”。在用一系列寓言故事作比喻之后,作者终于将话题引入到对人生境界的认识上来了。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有矛盾的,既然无所依恃,那么就不需要“乘天地之正”了。其实庄子这里说的,是一切顺其自然,无论大小,无论高下,无论寒暑,在天地之间自由地翱翔。由于“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内心所苦,这是绝对的自由,这是精神的自由,是理想的、独立的、自由的人格的体现。它不受任何外物的束缚,也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与人和社会的现实性相比,它是超越一切的,无生无死,无始无终,无悲无喜,无哀无乐。它以人自身为本体,追求独立自主,不为自然所役,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完全没有物我之分,这是庄子追求的最高理想。

文章大量运用寓言故事,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尤其是美丽、巨大的鲲与鹏的形象,先后出现了三次。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加深读者的印象,引起读者的重视。另外,这不断出现的高飞的鹏鸟,不停地盘旋,更象征着作者的理想,不断在读者的脑海里翱翔,努力地高飞,飞向那没有任何牵累的远方,那里,也有着读者所神往的理想之境。

猜你喜欢

庄子历史评价
《庄子说》(二十二)
新历史
《庄子说》(二十)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庄子说》(十五)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