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2021-05-06顾峻宇吴相森于德永肖天昊
顾峻宇 吴相森 于德永 肖天昊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为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强调了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彻“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校作为高学历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为祖国输送三观端正、信仰坚定、能力过硬、专业突出的新时代人才的艰巨使命,更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努力构建专业性强、实践性广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落地落实,就要牢牢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发挥专业特色,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这样才能符合劳动教育的根本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困境及现状,创新提出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主题,以环保公益实践基地为载体,开展多元化劳动教育,发挥高校劳动教育实效。
一、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固有的实践活动单一化,难以满足大学生全方位发展需求
一直以来,高校固有的实践活动、实践平台很多,但大多形式单一,主要以支教、志愿服务、实践调研等为主。然而劳动教育并不能完全由实践活动来取代,要引导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作灵感,培养社会责任感,掌握技能和实践能力。高校只有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融入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与时俱进,创新劳动教育内容,才能更加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二)传统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化,难以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精准施教
在《意见》提出“五育”并举之前,劳动与技术课便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增强了中小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然而在高等教育阶段,仅少数高校真正设有劳动教育课程。这主要是师资力量匮乏和平台欠缺所导致。高校开设劳动教育,既要把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又要真正落到实处。这对师资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积累丰富的专业技能。此外“产—学—研”的实践教学模式现阶段仍然以研究生为主体,对本科生培养中的劳动教育路径仍有待探索。
从高校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中不难发现,更多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化,且大多建立于实践类活动之上。要想真正落实劳动教育,就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顶层设计,把握专业优势及特点,构建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提升技能。
(三)现有劳动教育课程独立化,缺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与关联
随着“一流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更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亟须由传统的“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劳动教育不但要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要让学生获得劳动知识、提高劳动道德、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提升劳动实践能力,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增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开展生态校园建设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点
少年强则国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积极引领大学生参与生态校园建设,既把握了青年群体,更抓住了大学生习惯养成、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间节点。只有引领大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及责任服务意识厚植于心,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国家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针对大学生开展以生态校园建设为方向的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则是牢牢把握住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的关键点。
(二)生态文明建设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环保、能源、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需要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人才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才能得以实现。现阶段各高校都以构建国际一流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专业设置上也涉及化工、环境、能源、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完美契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大主题,积极开展特色鲜明、专业性强且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具有广阔的平台和深远的研究意义。《意见》中劳动教育的提出,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新平台,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大主题,更是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方向。
三、以环保公益实践基地为载体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究
在校內设立环保公益实践基地,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既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更可以高效利用校内资源,增强校园管理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关心校园、服务校园的责任服务意识。在劳动教育开展中,真正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基地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优势,将劳动教育落地落实,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笔者所在的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以生态校园建设为出发点,以学生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依托校园内“柳湖”景观水体水质改善,建立环保公益实践基地,在劳动教育工作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把握人才培养目标
北京化工大学作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一直以为国家“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为目标,高度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育人的作用与实效。搭建环保公益实践基地,更加紧密地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向,为培养学科交叉、涉猎广泛、具有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二)发挥专业育人特色
搭建环保公益实践基地,能够引领不同专业学生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更能发挥专业特色,促进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联动,同时也更加符合“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例如,引领环境工程、能源专业学生开展水质检测;引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商业模式探究;引领自动化专业学生开展数控模拟等。真正将专业融入劳动教育实践中,丰富了劳动教育内涵,也让环保公益实践基地成为学生愿意参与且乐在其中的劳动教育重要载体。
(三)推进一二课堂联动
环保公益实践基地自2019年4月建立以来,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定期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及劳动教育活动,服务于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的12000名学生与教职工。在以环保公益实践基地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既引领大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也培养了劳动服务意识,增进了参与者的爱校荣校教育,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与感恩教育培养,推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发展。
(四)助力生态校园建设
以生态校园建设为大方向的劳动教育开展,既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更从根本上服务于校园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劳动中有所收获和成长的同时,也切实改善了柳湖的水质环境,改善了校园生态环境,让柳湖成为学生关注的校园明星景观。此外,随着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落实,环保公益实践基地涉猎内容也进一步丰富,拓宽了劳动教育路径,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课改与生态校园建设的相辅相成。
四、结语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既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是贯彻落实党的新时代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以生态校园建设为大方向、以环保公益实践基地为载体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既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也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培养的需求,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指明新的方向,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和借鉴性。同时,要真正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更要在实践中勤于摸索,开辟新路径,发挥专业特色,推动校园联动,这样才能真正将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做好做实。
【基金项目】202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PT200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
[2]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3]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4]王朕,赖世海.“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以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120-121.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