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臂机透视下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2021-05-06李军
李 军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民医院,甘肃 秦安 741600)
儿童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需及时进行治疗,若处理不当可导致肘内翻畸形、血管神经损伤,甚至发展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1]。对比两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秦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54例。实验组中男患儿31例、女患儿2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61±1.93)岁。骨折分型为Ⅰ型患儿24例、Ⅱ型患儿14例、Ⅲ型患儿16例。对照组中男患儿30例、女患儿24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68±1.96)岁。骨折分型为Ⅰ型患儿25例、Ⅱ型患儿14例、Ⅲ型患儿15例。两组患儿的一般数据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全麻,仰卧,采用联合手法复位患儿骨折处,在C臂机透视下观察复位效果,复位满意后维持当前状态。取1~2枚克氏针从肱骨外上髁刺入皮肤,接触到骨质并与肱骨长轴形成45°,从矢状面、肱骨长轴的15°角进针,穿过肱骨近端对侧皮质。取1枚克氏针自肱骨近端外侧骨折端上部刺入,直至穿透肱骨内上踝皮质。在C臂机透视下观察复位效果,确定复位满意后,折弯针尾并剪断。用塘沽奥尖刀将克氏针进针部位的皮肤扒开,将针尾埋在皮肤下。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全麻,仰卧,从患肢肘关节后方正中进刀,制成8 cm长切口,用橡皮条将肱三头肌腱膜、深筋膜的神经给予保护,结合患儿实际骨折情况进行骨折复位,并给予2枚克氏针打入内外踝交叉,确认复位满意后,给予石膏固定。
1.3 观察指标
(1)两组的手术耗时、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2)骨折恢复优良率,采用Casstbanm方法[2]评估患儿的肘关节功能。其中,肘关节提携角丢失和屈伸功能受限不超过5°为优,肘关节提携角丢失和屈伸功能受限5°~10°为良,肘关节提携角丢失和屈伸功能受限10°~15°为可,肘关节提携角丢失和屈伸功能受限大于15°为差。(3)术后并发症(肘外翻、肘内翻、神经损伤、缺血性肌挛缩)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实验组的手术耗时、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儿骨折恢复优良率对比
实验组的骨折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骨折恢复优良率对比(例)
2.3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儿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实验组中有4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7.4%;肘外翻、肘内翻、神经损伤、缺血性肌挛缩各1例。对照组中有5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9.3%;肘外翻2例,肘内翻、神经损伤、缺血性肌挛缩各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因暴力造成,可根据骨折移位的实际方向将骨折分为伸直型、屈曲型,最常见的为伸直型,在所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占90%[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复位方式有闭合复位、切开复位。既往研究表明,切开复位进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可清晰准确的进行解剖复位,可恢复患者的肘关节前倾角。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还可拓宽手术视野,在一定视野范围内清楚的观察骨折部位的积液情况,可有效固定骨折断端,预防后期移位,保证患儿及时进入康复训练阶段。但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也存在一定缺陷,手术切口较大,容易对肘关节的软组织造成明显损伤,延长手术时间,术后康复时间较长[4]。C臂机透视下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可在C臂机透视下完成骨折断端的复位与固定,保证复位、固定效果。闭合复位还可避免切口过大对肱骨髁形态的影响,保证肱骨髁维持良好形态。通过克氏针固定骨折断端,保证生物力学固定理想,可使患儿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这种闭合复位造成的切口较小,术中失血量小,恢复速度更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