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培养社招生的实践与思考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2021-05-06钱达友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育

钱达友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5)

0 引 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办法,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2019 年5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2 号)。各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并积极组织实施。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苏招委〔2019〕3 号),根据此方案,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试行办法》(苏教职〔2019〕9 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据权威部门统计,2019 年全国共扩招116 万人,其中,首次专门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纳入高职的招生范围,招生52 万人,接近扩招人数的一半。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2019 年12 月23 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20 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求:主动适应高职扩招后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保障质量型扩招,全面提高人才质量。2020年8 月,江苏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对《试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发布了《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实施办法》(苏教职〔2020〕20 号,简称《实施办法》),对计划安排、考试组织、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就业服务及政策保障等工作的要求进行了明确和完善,以保证该项工作规范、科学和有序实施,同时,也首次正式使用“社招”这一提法。高等职业院校是政策的执行者、教育的实施者和人才培养的承担者,应当根据各级政府的要求,贯彻落实政策文件精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社招生学情分析

(1)社招生当年未升学的原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为高中阶段教育(或同等学力)的毕业生接受专科层次的教育提供了多种升学路径,具体而言至少包括通过普通高考相应批次录取、未被前段批次录取的考生注册入学、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春季高考)、中职对口单独招生、中职注册入学、中高职分段培养等6 种全日制普通教育的入学方式。可以说,在这种教育发展背景下,高中阶段(或同等学力)毕业生只要有受教育意愿且有学习条件的就会有很多接受高职高专教育的可能。高职扩招后,江苏省面向社会人员录取的学生规模较大,但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盐城幼专)2019 级261名社招生当年完成高中阶段(或同等学力)学业后并未升学,为此,对该261 名社招生未升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当年有升学意愿,但因各种原因未升学的社招生占比74.71 %,说明大部分社招生有继续升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但由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招生人数的限制或其个人原因没有能够实现意愿。这一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国家实施高职扩招工作有切实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说明社招生源的整体文化水平在各类生源中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表1 盐城幼专2019 级社招生当年未升学的原因

(2)社招生源的主要社会角色

根据江苏省《实施办法》的规定,社招对象为:拥有江苏户籍或在苏务工,具备高中阶段及以上学历,年龄在45 周岁以下的各类社会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新型农民、往届毕业生、待业人员等。本文随机选取盐城幼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9 级社招班进行社会角色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盐城幼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9 级社招班学生社会角色分布

据逐一调查访谈,社会角色为退役军人的社招生源多以各种全日制形式就业,社会角色为进城务工人员、新型农民、往届毕业生的社招生源基本处于灵活就业状态,可以说社招生源基本处于在职状态。

(3)社招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而学习动机具有多元性的特点[1]。社招生大多数已有在职工作、部分已成立家庭,在入学年龄高于同龄人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了解其学习动机对增强教育针对性很有必要。本文选取盐城幼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9 级社招班进行了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盐城幼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9 级社招班学生学习动机

表3 中第一和第二类学习动机都是为了胜任现有职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第三类学习动机是为获得更好的社会职业,三类合计占比92.86 %,可见社招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显著的职业性。

2 精准培养社招生的实践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因此,要保证社招生培养质量,必须从实际学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三教改革”,既坚持人才培养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改革创新,实施精准培养。

2.1 重视教师主导作用, 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培养“双师型”教师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知识经验形成和专业技能习得的情况。社招生的学情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简单沿用传统模式,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单纯依靠政策制度和行政管理的约束,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刻苦钻研学习氛围的形成、教学内容的补充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只有通过教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激励教师并赋予其创造课堂的权力,才能实现课堂生态的根本好转、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指导意见》第五条要求,要针对扩招后教育教学新要求,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省级、地(市)级、校级教师培训体系,打造能面向不同生源实施教学和管理的工作队伍。社招生的职业性特点对教师教学的实践性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不断熟悉行业内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专业教学内容与相应专业当前的生产实践相统一,引导学生了解相应专业学科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其在职业岗位上遇到的技术难题,增强教师威信和专业吸引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在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由于社招生的特殊性,要大力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因此要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和建设SPOC 课程、翻转课堂、微课等在线教学手段和资源的能力。

(3)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2019 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 号)提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但当前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许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停留在“双证型”层面,对教师是否有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和工作能力,以及能否指导学生开展技能实训等的关切不够。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加大力度从企业引进人才和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实践,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构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制度、经费、资源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体系[2]。

2.2 履行学校办学主体的职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供更加“合适”的教育

(1)制订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原则,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UGE”(高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要深入社招生就职的企业,了解其职业岗位职责,熟悉其岗位能力需求,知晓其现有技能水平,邀请企业技术、生产和管理人员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从实际学情、工作胜任、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考核方式和毕业要求,形成适合他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动态相关性原则,要根据行业产业技术的进步、企业需求的变化、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论证、调整、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提供更适合的学习课程。社招生既不是传统的成人教育学生,也不是普通的全日制教育学生,在课程设置、学习要求上要坚持差异化的策略。一是针对学生不同的职业岗位,设置不同的选修课。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供职于土建类建筑施工企业的,可增设“建筑装配式施工技术”课程;对供职于钢结构施工企业的,可增设“钢结构施工技术”课程;对供职于工程监理企业的,可增设“建设工程监理”课程;对供职于造价咨询企业的,可增设“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二是考虑学生成长愿景的不同,同一门课程可提出不同学习要求。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可提供两种不同难度的教材,准备继续升学的学生可选择难度较高的版本,主要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可选择难度较低的版本。三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提供并建议其选择难度不同的课程,如可建议已学习过“建筑材料”课程的学生选择学习“建筑材料与检测技术”课程。四是根据学生已取得的学习成果,认定免修课程,如已取得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可免修“建设法规”课程;已取得施工员证书的,可免修“施工技术”课程;已取得建筑制图与识图1+X 证书的,可申请免修“建筑制图”课程;等等。

(3)选择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意见》指出,要集中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社招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一类生源,这类生源有些是在岗的,有些是需要通过学习获得文凭并求职的,他们都是全日制学生,不是成教生,也不是自考生。全日制意味着他们要集中学习,并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实施办法》要求总学时不低于2 500,其中集中学习时间不低于总学时的40 %。根据这一要求,集中学习必须超过1 000 学时,按8 学时/天计算,每年集中学习时间应超过40 天,平均每学期超过20 天。根据《实施办法》提出的“根据行业企业的生产规律,实施‘旺工淡学’错峰教学”的要求,可采取的“集中学习”方式有多种:一是集中时间要基本安排在非工作时间,如周末、晚上、淡季;二是集中地点不拘泥于办学地点,可在学生工作地或居住地集中学习,可以是固定地点,也可以是流动地点,甚至可以是线上学习;三是集中人员也不拘泥于整班,可考虑分组集中、分地区集中或分企业集中。

2.3 瞄准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过程控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目标导向。目标是行为主体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和方向(归宿),同时包括为了达到最终目的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不可或缺的阶段过程,即关于预期结果的理性设计和一定时空阈限内所达到的结果或状态[3]。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的核心内容,要着力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涵养。而作为一种职业性的“类型”教育,还需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努力提升职业能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社招生培养不能仅仅满足于为企业培养“工器具”,不能沦为制造工具的场所,还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确定的预期结果和状态。

(2)聚力质量控制。《指导意见》第九条指出,要“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做好各类生源学生的学习状态数据采集,根据反馈实时诊断、及时改进”。目前,国内外广泛认可和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4年发布的“ISO9000 族标准”,其应用范围包括39大类,教育属于第37 类。社招生教育可借鉴工商企业界业已成熟的管理经验,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和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牢固树立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而且可以确保其对“产品”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5]。这里的“产品”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学校为社招生提供的各类独具特色的专业和课程,另一种则是质量合格的社招毕业生,两者都是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对象。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以质量计划为主线,以过程管理为重心,按PDCA(戴明循环)进行。P(Plan)即计划,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堂教学设计、顶岗实习计划等,用以贯彻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确定实现的措施和行动方案;D(Do)即实施,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及核心素养培育等人才培养环节,即根据既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施行;C(Check)即检查,深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并将收集的实际值与计划目标值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偏差;A(Action)即处理,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教学质量的诊断和改进机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3)实施协同共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 号)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主体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利益相关方广泛,单靠某一方面,或者缺少某一方面都难以达到社招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等诸方面都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发挥好自己的影响力,推进协同共治。协同共治强调多元利益主体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达成相对一致的协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主体间利益的协同,二是治理方式的协同[6]。要通过各个层面的制度、标准、文化等手段和措施,构建协同共治体系。

3 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职扩招的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是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践行。高职院校既要坚持职业教育的初心不变、人才培养的标准不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不变;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创新,确保“教好”“学好”“管好”,全面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