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的形成机制与匹配模型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实证研究

2021-05-06傅亚强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问卷中学生题目

□傅亚强 江 洁

(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浙江杭州311121)

一、文献综述

满意度是个体通过比较关于某事物的认识与自己的期望形成的关于该事物的主观价值判断[1]。教育满意度则是个体对教育系统内部各项工作的综合认识与原有期望相比较后形成的主观价值判断,教育工作涉及各类办学软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教师素质、课程配置、教育过程、学业评价、学生发展等多个方面,是教育发展水平的一种反映[2][3]。中学生的教育满意度是中学生在获得关于学校教育的各类信息基础上形成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是学生自主确定的个人对学校经历的总体评价[4]。

关于教育满意度的基本构成,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Garcl提出大学生满意度的指标包括:与同学的接触、课程内容、学习设备、图书馆藏书、教学质量、教材等[5]。英国Ofsted评估组认为,影响公众教育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学校效能、学生成绩、家长对学校的忠诚度、学校文化面貌、学校管理质量、学生纪律、学生福利和学校声誉[6]。Raty等研究发现,教学质量、教育评价、学生在校表现、家校合作、学校处事公平性、家长参与孩子教育机会、学生个性发展受重视程度、学校处理学生行为问题的方式、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了教育满意度[7]。Zullig等人研究了青少年对学校的满意度,他提出的满意度因素结构按照方差贡献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师生关系、学校沟通、学业支持、秩序与纪律、学校设施、学校社会关系、学业成果。

中国教育科学院主持的“全国教育满意度测评研究”,将学生教育满意度分解为5个因素:教育期望、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和总体满意度[8]。隋娟构建了区域学生满意度的综合模型,该模型包含的指标分为七类,分别为教育收费、教育公平、办学条件及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收益、教育过程和教育决策与参与制度[9]。高兵和胡咏梅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分析了中小学生学校满意度问卷的结构,其中,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包括学校条件及环境满意度、学校教育教学满意度、班级氛围满意度和师生评价满意度[10]。

教育满意度研究需要将教育环境视为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从整体视角来探讨中学生满意度的形成机制。为此,本研究以中学教育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形式解释中学生教育满意度。本研究假设:教育条件、学校管理满意度是自变量,教师素质和教育过程满意度是中介因素,教育质量满意度是效果因素,教育条件、学校管理满意度既对教育质量满意度有直接的预测能力,又通过影响教师素质和教育过程满意度,间接地影响教育质量满意度(图1)。

图1中学生教育满意度模型假设

中学生对教育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期待和亲身体验,系统地探讨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的内在结构,以及各个内部成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揭示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的形成机制,理清各项教育工作的相互关系,找到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中学生教育满意度问卷具体包含教育条件、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教育过程、教育质量5个方面的满意度。教育条件满意度是指中学生对校园环境、教室设施、体育锻炼场所、实验室配置和卫生设施的评价;学校管理满意度是指中学生对学校课程安排合理性、校园欺凌现象、食堂饭菜质量等管理事务的评价;教师素质满意度是指中学生对教师公正性、责任心、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评价;教育过程满意度是指中学生对学校具体教育安排中涉及睡眠、作业、运动、竞赛、成绩排名等敏感因素的评价;教育质量满意度是指中学生对学校在兴趣与特长培养、健全人格发展等方面工作的评价。

在前期问卷编写过程中,课题组依据试测数据,分析题目区分度,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因素结构,再根据分析结果,修订或删除区分度低、因素负荷低的题目,形成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包含26道题目,每个因素设置5个问题,另设置1道反向测谎题,以此检测答卷者是否如实答题,该题不参与满意度计算。所有题目的答题方式采用5分利克特式量表,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5分代表非常满意。除反向测谎题之外,题目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二)抽样与施测

课题组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定向调查,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全省抽取中学生样本。抽样的基本要求为:每个县(市、区)至少抽取5~6所中学,其中3所初中、2~3所高中,同时包含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依据学校规模,每所中学抽取100~300名学生。本次调查覆盖了浙江省89个县(市、区)和2个经济开发区,共计抽取了473所中学,得到137815份有效问卷。

(三)问卷正态性检验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正态性检验结果发现,各题目得分的峰度系数和偏度系数均在-1~+1之间,数据接近正态分布。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考察问卷的共同方法偏差,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共有6个,而第一个因素所解释的变异量只有33%(<40%)。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偏差处于可接受范围。

(四)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依据题目得分与问卷总平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考察题目的区分度,结果表明,25道题目的区分度良好,分布于0.4~0.8之间,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采用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考察各因素和问卷的信度,5个因素和全问卷的测量信度均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见表1)。

表1中学生教育满意度问卷信度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表明,问卷的5因素结构与数据有良好的拟合度(见表2),拟合度指标达到教育测量学要求,各题目在因素上均有显著的负荷。

表2中学生教育满意度问卷5因素结构拟合度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教育满意度描述统计

中学生教育满意度平均分为4.183分。5个因素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见图2),F(1,551256)=45185.44,p<0.01,中学生对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教育条件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对教育过程、教育质量两方面的评价较低。

图2中学生教育满意度各因素描述统计

(二)人口学变量对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的影响

中学生教育满意度存在年级差异(见图3)。在满意度的各个因素上,初中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高中生的满意度(p<0.01)。

图3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的学段差异

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中学生教育满意度存在差异(图4)。在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教育过程、教育质量4个因素上,民办中学学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公办中学学生(p<0.01);在教育条件因素上,两类学校的中学生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4学校性质对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的影响

学校所在地不同的中学生,其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见图5)。在满意度的5个因素上,主城区学生满意度显著高于镇中心学生,镇中心学生的满意度又显著高于乡村学生。学校所在地与中学生学段交互作用于满意度(见图6),F(1,120753)=126.79,p<0.01,乡村中学的高中生满意度非常明显地低于乡村中学的初中生,而在主城区和镇中心学校,初中生和高中生满意度差异略小一些。

图5学校所在地对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的影响

图6学校所在地与学段对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的交互作用

(三)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结构模型

以教育条件、学校管理两个因素得分为自变量,以教育素质、教育过程两个因素得分为中介变量,以教育质量因素得分为因变量,建立包含多重中介效应的结构模型。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各路径系数t检验结果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结构模型拟合良好(χ2/df=11.843,RMSEA=0.091,GFI=0.996,CFI=0.998,IFI=0.998,NFI=0.997),具体结果如图7所示。

图7教师素质、教育过程在教育条件、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在模型拟合较好的基础上,利用AMOS的Bootstrap程序重复取样2000次,计算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各条路径的间接效应均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并且各路径间接效应对应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

表3教师素质、教育过程满意度的中介效应

具体而言,学校管理满意度通过教师素质和教育过程满意度可以有效预测教育质量满意度,两个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1.91%;教育条件满意度通过教师素质、教育过程满意度可以有效预测教育质量满意度,两个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6.30%。两条预测路径相比较而言,学校管理满意度对教育质量满意度的预测能力大于教育条件的预测能力,教师素质中介效应大于教育过程的中介效应。

(四)教育工作发展优先性分析

以各题目得分与满意度总分的相关系数为横坐标,以各题目得分的标准分数为纵坐标,将各指标放在一个二维坐标系中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基于中学生满意度的教育工作发展优先性矩阵图。该矩阵图的横坐标体现了各题目所指工作的重要性,纵坐标体现了各题目所指工作的满意度。以相关系数0.5、满意度标准分数0为标准,将矩阵图分为4个象限,第一象限为优势区,第二象限为成熟区,第三象限为稳步改进区,第四象限为亟待改进区(见图8)。

图8中学生满意度导向的教育工作发展优先性分析

亟待改进区中的题目包含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校的快乐体验、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向学校反映问题、食堂饭菜质量、学校厕所配置、学科竞赛。中学生对这些工作满意度相对较低,但是由于这些题目得分与总满意度的相关程度很高,因此对相应工作的忽视会大大降低满意度评分。教育部门要重视这些亟待改进的工作。

稳步改进区中的题目包括学生睡眠时间、依据成绩排名次。中学生对这些工作的满意度评分较低,而且这些题目得分与满意度总分的相关性较低。这些工作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制订计划,稳步推进改革工作,保障中学生的休息、睡眠时间,将单纯依据学科考试成绩的学业评价转向综合素养评价。

成熟区的题目包含教师在校外兼课、学校补课收费、校园欺凌行为管控。中学生对这些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但是它们与满意度总分的相关性较低,是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方面,对于这些工作需要继续保持。

优势区中的题目包括教师敬业程度、教师批改作业、教师教学水平、教师公正对待学生、教师打骂学生、学校课程配置、体育场所和实验室配置、校园环境、班主任关系。中学生对这些工作的满意度评分较高,是教育工作赢得中学生较高认可度的内容,是教育发展的优势和成绩。同时,这些题目得分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较高,对提高总体满意度得分起到了支撑作用,要巩固和提高这些工作的业绩,以进一步提升总体满意度。

四、讨论建议

(一)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的结构模型

满意度是一个心理过程。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并在自主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学校教育的价值判断。本研究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明晰教育满意度的构成因素及形成机制,影响中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内在逻辑结构,悉知提高学生满意度的方法和途径,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和价值感[12]。

本研究揭示了影响教育质量满意度的两种不同的预测路径:教育条件→教师素质→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教育过程→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满意度通过教师素质和教育过程满意度可以有效预测教育质量满意度;教育条件满意度通过教师素质和教育过程满意度可以有效预测教育质量满意度。两条预测路径相比较而言,学校管理满意度对教育质量满意度的预测能力大于教育条件的预测能力,教师素质满意度中介效应大于教育过程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教育质量和师生关系是学生满意度的关键决定因素[13]。Carcl研究发现,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总体满意度有着很明显的预测作用[5]。Zullig等人研究发现,学生感到安全、受尊重、受到培养和支持是预测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关系则是第二重要的学校满意度预测因素。

在一定的办学条件支持下,在良好的管理基础上,课程设置合理性、教师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和谐程度成为中学生满意度的关键决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与教学专长,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向学生提供各种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学业成果,培养了获得感与价值感,最终形成了他们对教育的满意度评价[14][15]。

(二)改进教育工作的政策建议

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无解的“黑箱”,而是有迹可循,具有可预测性,它与中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切身感受存在密切关联。因此,中学生教育满意度研究有益于制定区域教育发展目标与举措,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

1.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学习良好体验

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都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与落实。本研究发现,中学生认为:学业负担比较重,学业评价单一化,学习效率比较低;学习较为紧张,体育锻炼时间受到挤压,成绩排名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与学校管理工作有关。学校要加大力度开展素质教育,进一步关心学生在校学习体验,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满足学生阅读、体育活动、艺术审美、科学探索、人文情怀等多方面需要。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与各类社团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拓展课程,开展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从而获得学习成就感,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学校要进一步增加学生选择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强化开展社会综合实践等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活动。要广泛实施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的绿色评价,改变原有的只看重成绩的单一评价模式,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多主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优化教育条件配置,健全学生发展的物质支持系统

本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条件满意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教育质量满意度,并且以教师素质为中介传递部分对教育质量的效应,即中学生认可教育条件时,对教师素质满意度也容易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同时,中学生对教师素质满意度又会导致较高的教育质量满意度。中学生认为办学资源尚不能满足自身多样化的需要。这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运动场所、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建设,加强功能教室建设,提升学校办学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要加强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劳动技能等学科教学资源的配备和使用监督;要加强校内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让学生在校内吃好、吃饱;要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让学生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教育变革,提高教育质量。

3.确保教育公平,提升弱势群体的教育获得感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初中生,公办中学学生的满意度显著低于民办中学,乡村中学学生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城镇中学。在教育条件、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等多个方面,公办中学、乡村中学比民办中学、城市中学更没有达到中学生的期望,一些弱势群体的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教育不公平导致的结果。为此,教育均衡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要切实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就近上学、上好学,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区域内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减小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减小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环境差异,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问卷中学生题目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追根求源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