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枢纽建设对承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2021-05-05黄由衡唐岚
黄由衡 唐岚
摘 要:从物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视角,综合分析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对承载城市的经济效应,通过选择全国40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08~2019年面板数据,在考虑相关控制变量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定量测度物流枢纽建设对承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承载城市经济发展,物流枢纽建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具有动态时间滞后效应;(2)物流枢纽的经济效应在不同时段内是同向且为正向;(3)区域经济越发达,当期物流枢纽经济效应的显著性越低,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低;(4)相较东部和中部承载城市,物流枢纽建设对西部承载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持续性促进作用。
關键词: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面板数据;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basic, strategic and leading”of logistic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economic effec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logistics hubs in host cities. By selecting the city's panel data in 40 national logistics hub host cities from 2008 to 2019, and taking relevant control variables into account, the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impact of national logistics hubs construction on economic growth of host citi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1)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hubs have dynamic time lag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of host cities.(2)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hubs have positive economic effects on different time periods.(3)In the mor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he less obvious economic effects of logistics hubs in the current period, and the impact of logistics hubs on economic growth is relatively low.(4)Compared with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host cities, onl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ost cities has been continuously promot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hubs.
Key words: national logistics hubs; host cities; panel data; economic effects
0 引 言
随着国际陆港、中欧班列枢纽节点等快速发展,跨境电商、同城配送等物流新需求持续增长,作为现代物流体系核心基础设施的物流枢纽建设正在不断加大投入,物流枢纽对资源要素的集聚效应和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国家发改委2018年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后,物流枢纽建设在支撑和发挥物流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物流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正向作用,李晓栋[1]研究发现交通固定资产投入显著地提升了物流产业效率,王新玮[2]通过对两个子时期进行测算,得出物流基础设施在每个时期均存在正向的经济效应;同时,基础设施的先期建设对经济促进作用的体现有一定的滞后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外溢作用存在区域与行业差异和时滞效应[3-4],且前期投资效果更显著[5]。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存量物流设施整合提质增效为主,已有学者对物流枢纽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间发展水平和空间关联格局差距明显[6-7],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比非承载城市发挥着更大的经济活力[8]。
本文以2019~2020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共45个国家物流枢纽名单中的40个承载城市面板数据为依据,以物流枢纽建设依据的表征指标及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作为变量,建立物流枢纽与承载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物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视角分析一定时期内物流枢纽建设对承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1)对于承载城市经济增长,物流枢纽建设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显著及影响的程度;(2)相邻时间段物流枢纽建设对承载城市经济的影响是否同向;(3)物流枢纽建设对承载城市经济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
1 方法与数据
1.1 模型构建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不变替代弹性的生产函数为基础,加入物流枢纽投入要素,构建物流枢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9],并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对经济的动态影响。
Y=AQ× fV,G,T,L (1)
其中:Y表示城市i的GDP指标,Q表示城市i的物流枢纽产出指标,枢纽产出函数AQ以乘积形式作用于生产函数fV,G,T,L。V,G,T,L分别表示资本、财政、科技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便于不同城市间的比较,通常采用人均GDP指标,因此对式(1)两边同除以P,两边取对数,考察城市平均增长产出变化,则可以改写成如下形式:
lnY/P=αlnQ+βlnV/P+γlnG/P+δlnT/P+εlnL/P (2)
将式(2)转变为对应的计量统计模型,并为进一步考察物流枢纽产出增长变化,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引入时间纬度t,考虑n阶滞后期,建立动态面板一般自回归模型:
lny=λ+ηlny+αlnq+αlnq+∑θlnx+μ (3)
其中:ln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i城市t年度人均GDP增长率,lny为被解释变量的n阶滞后期;lnq为解释变量,表示i城市t年度物流枢纽建设指标的增长率,lnq为解释变量的n阶滞后期;∑θlnx表示k个控制变量对数的集合;μ为地区、时间效应和随机扰动项三者之和;λ为常数项,其它为回归系数。
1.2 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对于经济增长表征指标的选择,参照一般文献的做法,采用地区生产总值。
解释变量:物流枢纽根据其所依托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陆港型、港口型和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情况可分别采用公路铁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民航货邮吞吐量来予以衡量;陆上边境口岸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分布在西部边疆地区,鉴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地理位置情况,选择(公路铁路)口岸货运量作为表征指标;商贸流通业作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主要产业支撑,选择商贸流通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生产总值作为表征指标;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作为与制造业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流节点设施,可以采用地区工业品物流总额来衡量其建设情况,但鉴于该指标数据难以获得,故选择城市货运总量作为表征指标。
控制变量: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众多,根据宏观经济学定义,并基于样本城市指标数据的可得性,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出、科学技术投入和劳动力数量4个指标。
1.3 数据来源
鉴于模型中多种变量指标的选取,在2019~2020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45个国家物流枢纽中,对其中两个以上城市(宁波和舟山,烏兰察布和二连浩特,钦州、北海和防城港)联动承载的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可得性,选取2008~2019年作为数据采集时间段,剔除其中数据缺失较多的城市(宜昌、阿拉山口),最终确定其中4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
数据来自省市统计年鉴、各市统计公报,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历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和《民航机场吞吐量排名》等2008~2019年公布数据,对于部分年份的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来填补。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2 实证分析
2.1 物流枢纽建设对承载城市的总体经济效应
由于滞后被解释变量引入、相关变量遗漏和测量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模型估计存在内生性问题,但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可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其中系统GMM估计方法比差分GMM能更好地解决工具变量的选择问题,提高模型估计效率,适用于本研究的短动态面板数据[10]。
模型系统估计使用Stata15.1软件完成,在系统估计后考察了IPS单位根检验、Arellano-Bond自相关检验和Hansen过度识别检验,得出本面板数据整体平稳,通过了自相关检验且所有工具变量外生有效,如表3所示。
对表3数据分析如下:
滞后一期GDP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滞后一期的GDP对经济增长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表明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前一期经济的增减是后一期经济的基础,因而对后一期经济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当期物流枢纽未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当期物流枢纽建设对承载城市经济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全国当前物流基础设施的系统规划不足、功能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有关;滞后一期物流枢纽通过10%、滞后二期物流枢纽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滞后一、二期的物流枢纽建设对GDP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滞后二期比滞后一期的影响更显著,由此可推断物流枢纽的长期投资建设体现的是累积效应,物流枢纽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推动承载城市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产业联动发展提供支撑,进而促进承载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发展基础,才促进了经济增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推测是因为城市实现从要素投入的规模经济向依靠科技的集约型经济转变,导致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
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数量均未在10%的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这两项变量对当前经济的增长影响不显著。从近几年基础设施投资可以看出,虽然每年支出占据的比重大,但由于收益往往是滞后的,加之投资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较小。劳动力的投入没有显著影响经济增长,该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目前全国劳动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所导致,即:一方面低端劳动力短缺,出现“民工荒”现象;另一方面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增加,但由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健全,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2.2 物流枢纽建设影响承载城市经济增长的时间效应
将面板数据序列分为2008~2013年、2014~2019年两个时间段,对短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同样运用系统GMM方法,如表4所示。
对表4数据分析如下:
2008~2013年滞后一、二期物流枢纽和2014~2019年当期及滞后一、二期物流枢纽都至少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各时间段物流枢纽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表明物流枢纽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内持续性地促进承载城市的经济发展。
2008~2013年当期物流枢纽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在10%水平下显著为负,这可能是因为早期多个城市物流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而当期政府的巨额投资导致的财政赤字掣肘了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2.3 物流枢纽建设影响承载城市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
对40个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按东、中和西部3个区域归类,使用全面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分别对3个区域进行回归估计,并对误差项等相关问题处理后结果表5所示。
对表5数据分析如下:
对于承载城市经济发展,各区域当期物流枢纽建设所产生的影响都有所不同。东、中和西部承载城市当期物流枢纽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357、0.0091和0.0721,其中对西部承载城市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中部次之,东部最小,表明物流枢纽建设对承载城市经济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物流枢纽影响效应与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即区域经济发展越差,物流枢纽建设对该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越大。其中,东部城市在早期投入大,物流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成熟,单方面通过推动物流枢纽建设已不能明显促进该区域承载城市经济增长。结合滞后一、二期物流枢纽的估计结果,可见西部承载城市相较东部和中部城市拥有更大的物流发展潜力,建设物流枢纽对西部承载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依据表中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在东部和西部承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显著为正,而在中部却显著为负,这可能是因为相较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崛起发展速度快,但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政府承担了债务赤字,而物流枢纽建设所发挥的是长期性累积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期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投入指标在西部承载城市显著为负,这可能是因为该区域城市过多依赖资源型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未充分利用物流枢纽的聚散和扩展功能,导致科技对该区域承载城市经济的支撑明显不足;劳动力投入指标在中部和西部承载城市显著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国家物流枢纽作为物流体系中的骨干物流节点设施,其建设、运营和管理过程需要大量专业物流人才,而这种专业人才的缺口问题在中部和西部城市尤为突出,劳动力供求不匹配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3 结 论
本文以2008~2019年全国40个获批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样本,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在充分考虑经济活动动态性与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經济动态效应进行了估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滞后一、二期物流枢纽对承载城市经济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物流枢纽建设对促进承载城市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物流枢纽建设的先导性作用;(2)物流枢纽建设在不同时期对承载城市经济发展均存在正向作用,能够持续推动经济的发展,物流枢纽对承载城市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3)从东、中和西部承载城市来看,当期物流枢纽建设对承载城市经济影响的显著性与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呈负相关效应,而西部物流枢纽建设为该区域承载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推力,表明物流枢纽建设的经济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4)政府财政支出对承载城市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正效应;在促进中部承载城市经济增长上,所投资的固定资产未得到合理发挥;西部承载城市经济发展还未受到由科学技术投入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劳动力投入对中部和西部承载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栋.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与物流产业效率——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8(18):106
-109.
[2] 王新玮. 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效应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J]. 商业经济研究,2020(24):95-98.
[3] Xiongbin Lin, Ian MacLachlan, Ting Ren, et al. Quantifying economic effects of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 considering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in China: a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perspective[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9,63(3):437
-459.
[4] 万思齐,杨励雅. 高铁建设对城市经济集聚的影响——基于地区和行业异质性角度[J]. 城市问题,2020(4):40-50.
[5] 林雄斌,杨家文,陶卓霖,等. 交通投资、经济空间集聚与多样化路径——空间面板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视角[J]. 地理学报,2018,73(10):1970-1984.
[6] 王军,邓玉. 港口物流与直接腹地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以天津、营口等九海港型国家级物流枢纽为例[J]. 工业技术经济,2020,39(11):62-68.
[7] 曹允春,罗雨.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航空物流关联程度及其网络结构研究[J]. 技术经济,2020,39(8):174-182,190.
[8] 甘卫华,姚文珮,刘郑.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视角下物流业对区域经济活力影响的评价[J]. 物流技术,2020,39(4):16-22.
[9] 张波,张放平. 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J]. 统计与决策,2021,37(2):112-115.
[10] Richard Blundell, Stephen Bond. 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8,87(1):11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