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OMET测评技术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2021-05-04徐展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2期

【摘 要】KOMET是以高职学生为测评对象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评技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以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为对象,通过KOMET测评,掌握了学生在名义性能力、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设计能力方面的现状,并依据测评结果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双师”队伍建设、专业文化育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KOMET测评技术;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2-0073-04

【作者简介】徐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江苏苏州,215104)纪检监察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近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以下简称“学校”)在学生技能培养、企业文化融合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重培养、轻评价”的现象依旧存在,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不够等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化解,“质量如何”“怎样评价”等难题依然困扰着学校的教改实践。因此,学校尝试通过评价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重点聚焦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客观反映人才培养现状;二是运用科学工具消除学校在评价方法上的困惑,填补评价实践的缺位;三是以评价为抓手,为五年制高职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KOMET测评技术在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索并解答好“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等关键性问题。

一、KOMET职业能力测评技术

KOMET(编者注: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Berufliche Kompetenzen und berufliche Identit?tvon in TVET)是起源于德国的专门以高职学生为测评对象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评技术,它以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行动导向教学、工作过程性知识和发展性任务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为基础,旨在科学、系统地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感等做出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学校基于KOMET测评技术,以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应届毕业生为对象,對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诊断。

KOMET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能力要求”“能力内容”和“行动”,其中“能力要求”维度依次划分为名义性能力、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和设计能力四个等级,“能力内容”维度依次为新手、生手、熟手、能手、专家五个等级,“行动”维度则由获取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测评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测评工作团队,系统学习KOMET职业能力测评的理论、工具、方法等,同时学习测评案例,掌握测评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二阶段: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146名五年级学生(应届毕业生)确定为被试者,测评的内容包括基于汽车维修专业生产中典型工作任务编制的开放式综合测试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调研等背景问卷。

第三阶段:组织工作团队学习测评案例,开展评分者培训与评分练习,掌握测评工具的使用方法,评分者之间达到较好的一致性。

第四阶段:汇总测评结果,与专家团队一同完成基础数据与背景信息的分析,对学生职业能力水平以及课程建设情况、教学情况、实习实训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教学整改建议。

三、测评的结果分析

第一,能力水平分布。测试结果表明,146名学生中达到名义性能力的占比14.38%,达到功能性能力的占比73.98%,达到过程性能力的占比11.64%,无人达到设计能力。

第二,能力轮廓表现。经测试,职业能力总平均分是23.16。各个能力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是:PF(功能性能力)为11.50,PP(过程性能力)为7.33,PG(整体设计能力)为4.33。学生平均能力水平处于“功能性能力”(第二级),详见图1。

第三,测评结论分析。具备名义性能力的学生仅对知识具备概念性、表面化的理解,不能运用理解后的基础知识、概念知识去指导实践,不具备足够的职业能力,到工作岗位上很难按照职业标准独立完成专业任务。具备功能性能力的学生占比较高,这说明通过专业学习和顶岗实习,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功能性能力,他们能够运用与情境无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特定情境下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具备过程性能力的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工作过程知识和职业质量意识还不够强,反映出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且在质量、安全、环保意识等方面培养不够。没有学生达到设计能力,设计能力主要是系统分析工作任务,综合运用习得的知识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且会考虑企业、社会条件的多样化,并能按照不同要求来设计工作流程,反映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还存在一定问题,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系统化设计还有待加强。

从能力轮廓来看,学生在直观性与展示性、功能性、使用价值导向方面做得相对较好,而在经济性、社会接受度、环保性、创造性方面存在不足。这与学生善于执行任务和收集信息,但在解决问题和控制管理方面不足的培养现状一致。从学生对企业实践的认识上看,学生认为企业实践对其最有利的是专业技能提升,其次是增加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及提升综合运用能力。职业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反映,师傅的指导、多样性的任务对其能力提升很重要,这说明有教师、师傅指导的有效实习实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校内实训教学现状方面,学生反馈学校在“生产设备、工具的使用”“以实用技能为中心开展教学”等方面落实较好,但是在“按实际生产流程和工作方式来组织”“教师的教学技巧”方面还需提高。

四、针对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对接职业岗位实施课程改革

一是构建“项目化、渐进式、多选择”的课程体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以培养掌握新技术、精技能、优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设置职业能力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依据行业分析、岗位分析以及高级实践者的成长经历,在职教专家引领下组织企业专家研讨会。从生产实践的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对职业成长有较大帮助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对筛选出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合并,最终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课程的项目单元。遵循技能形成规律,以“结构认识—部件拆装—整车维护—零件检测—总成修复”为主线,设计渐进式核心课程;导入丰田、北京现代、博世、BASF、PPG、途虎等校企合作项目课程,形成多选择的方向课程,丰富学生职业选择,拓宽学生职业成长道路。

二是打造智控互联未来工厂。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建设校内工厂,参照企业化运作方式重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建设社会化培训中心,升级改造车身修复、车身涂装实训室,建设智能新能源综合实训中心,开展汽车新工艺、新技术研究与培训;按照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要求,建立工厂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基地智能化运营;配套影像采集、虚拟实训、在线学习平台等信息化系统,整合超星、奥谷、景格等数字化资源,为开展智慧教育构建软硬件实现环境。

(二)对接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变革

一是实现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化改造。典型工作任务应用到教学中必须经过教学化改造,即工作任务向学习任务的转换。按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国家、行业、企业标准,确定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将操作过程、安全操作、工量具规范使用、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细化为可用于教学的能力点。同时,配备满足师生随时调用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和实训设备。

二是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实施流程包括: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达成学习目标,对其实现情感认同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构建具有较好的作用。

三是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理念。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技能演示+模仿练习的方式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学生学习过程脱离情境,在生产实践的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应通过评价改革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行动导向教学在整个职业能力测评系统中的意义,并通过相关课程的培训学习、开课评课,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并逐步使其转变教学理念。

(三)二元一体促进教师与师傅合一

一是开展“双师型”教师“一师N证”培养机制的实践。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内部培训与认证,使其既具备师傅的能力,又具备企业管理者的能力,能按照企业规范和要求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参加技能竞赛、教学评比,开展课题研究,建设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是实施“两站”建设。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在学校建立企业工作站,教学、生产过程交替进行、相互渗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师工作站为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学习,深入开展专业调研,研发项目,协助企业管理实习生等方面提供平台。企业工作站引进企业优质资源,在与企业专家骨干形成稳定联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企业师傅激励机制。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开发用于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书、教学包等,带着任务和要求进企业,同时建立企业师傅考核、激励机制,让师傅指导和多样性任务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效能最大化。

(四)聚焦专业文化实施文化育人

一是立足学生专业兴趣养成。学校运用专业文化育人,构建兴趣培养模型,激发学生兴趣,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营造专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其对专业产生好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二是构建汽车专业文化识别系统。汽车专业提出“修身修为、专注专一”的专业精神,并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三个方面对专业文化进行系统性整合,构建汽车专业识别系统,编制执行手册,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方面推进专业文化建设。

三是将专业文化融入五个领域。把专业文化全面渗透到学校制度、相关课程、课外活动、校园环境和学生生活中。在制度领域,依据专业识别系统执行手册推进汽车专业文化建设,推行5S管理、日常行为指导等制度,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在课程领域,开设汽车科普课程,系统介绍汽车制造、汽车发展史、汽车鉴赏等知识,激发学生专业热情;丰富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向学生深度剖析专业行业和职业面向,同时在其他课程中渗透职业安全、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活动领域,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爱好,开展“爱专业、爱职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汽车工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认可、认同并践行专业文化。在环境领域,设计汽车文化主题广场,建设汽车文化馆,按照企业标准建设场地,统一车间、教室和走廊等场所的整体风格,营造企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在生活领域,利用网络平台,推送汽车类资讯,组织汽车类游戏、专题讨论等课余活动,将专业文化延续到学生生活中。让专业文化全方位熏陶学生思想、影响学生习惯和规范学生行為,从而增强学生归属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职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