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有感

2021-05-04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东野李敖比利

纵观历史的发展,可以发现无论哪个时代,都离不开书籍。书是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播的重要媒介。数不尽的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將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精妙的思维,用变幻无穷的文字勾勒出绝妙而充满无限神韵的人生画卷。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颖,数学使人缜密,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道德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请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与同学们分享读书所得、所感、所悟。

同体共生

——读《24个比利》有感

赖俊泽

人生百态,路过的风景不同,所见所感所想,亦有所不同。在《24个比利》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24个比利》是一本纪实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比利的犯人,在审讯过程中十分异常的表现。他在前后几分钟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经过深入研究,专家们发现在比利体内一共存在24个人格!

这24个人格,可以说是迥然不同的24个人,甚至连“国籍”都有所不同。在人格发展前期,他们的领导人是阿瑟,一位说话带有浓厚伦敦腔的“英国佬”,他是最早出现的人格之一,帮助幼年比利顺利通过多次考试,是最具领导力的人格;这些人格的“保镖”则是里根,他“身强力壮”,在多次危难关头拯救了“比利们”,但也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还有精通逃脱术的汤姆,他是无线电专家,也是人格中智商较高的。这24个人格前期按照阿瑟的指挥依次出现,井然有序,但到了后期一些畸形人格开始反抗指挥,试图抢夺身体控制权,这也直接导致比利犯下一系列罪行,被捕入狱。

初读这本书,我抱着一些猎奇的心态,被比利身体中的多种人格所震撼。但读完第二遍后,我有了更深的感触。这本书借助比利这个多重人格患者,引导我们对个人和社会进行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24个人格代表的是迥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其中那些不受欢迎的人格便是反社会的畸形人格。而出现次数较多的人格,则可以与现实中常见的生活态度相对照。比如阿瑟,与现实里的公司领导有相似之处,有领导力和大局观,但有时也过于自傲,甚至是自负,这也是到了后期人格们不再听从他的指令的原因;里根拥有武力,但做事主张用蛮力,与现实里鲁莽行事的人相近,容易生出是非。

这些生活态度,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以影响。或许未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不能用努力解决,命运可能有所安排,就像比利,他也不想过着这种人格分裂的生活,但,谁能想到呢?

面对生活,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就是好好活着,有骨气地活着,至少让人生不留遗憾。正如《24个比利》中所说:“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

【福建龙岩市第二中学高一(1)班】

侠骨柔情

——读《李敖文集》有感

董晨弘

李敖曾走进一家书店,问店员店里是否有胡适的书,不料店员却反问:“胡适是谁?”于是李敖就想:是否有一天,店员也会反问我李敖是谁。

李敖其人,颇有争议。有人说他学贯中西,仗义执言,是一代大师;有人说他哗众取宠,不过一个小丑而已。其实,做出这些评价的人都没有读懂李敖,李敖是立体的,是多面的。

《冷眼看台湾》无疑是李敖的代表作之一,但也是许多人对他认知出现偏差的原因。也许在某些人眼中,李敖常以“爱骂人”的形象出现:他“炮轰”蒋家父子,批评台湾各党派人士;对台湾的一些知识分子也毫不留情;甚至一些教徒(牧师、僧人)也难逃李敖的口诛笔伐。但在李敖和这些人的“骂战”中,李敖的文章绝非空穴来风,语出惊人的观点中总有丰富的材料辅之,加上严密的论证常常使对方哑口无言、心服口服。他曾自称为“文坛的恐怖分子”,看来并不是虚言。李敖就像一个浑身充满斗志的斗士。

其实李敖骨子里的狂妄与叛逆在中学时代就可窥一二。人如其文,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无疑贯穿了他的一生。固然李敖也有不为人所称道的一面,就是他实在擅长于打官司,比如和前妻胡茵梦离婚后官司不断,纠缠不清……那李敖是不是一个喷子呢?

他曾在节目中提及,拿出价值百万美元藏品募捐,也号召台湾的慰安妇不领日本为平息风声而发放的“封口费”。一身侠骨而无所作为,到底是否可以算是“侠”呢?

这本文集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桀骜不驯的李敖,也展现了一个满怀柔情的李敖。除了少数信件仍然有浓浓的火药味,李敖大部分的信似乎都平淡无奇。也许在书信中看不到多才的李敖,但可看到多情的李敖;也许在书信中看不到党派争斗等“大事”,但一定可以看到他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许在书信中看不到丰富的修辞和内容,但定能看到细水涓涓的言语,定能看到他嬉笑怒骂的个性。

李敖是复杂的,恐怕谁也不敢说读懂了李敖。但在文字的万花筒里,那个侠骨柔情的李敖,仿佛就在眼前。

【福建龙岩市第二中学高一(1)班】

侦“情”

——《新参者》读后感

黄翕玟

“这是一个靠逻辑破不了的案子,情才可以。”

——题记

我对东野圭吾了解甚少,也只看过他的《新参者》。但仅这一部作品,就让我沉陷于东野圭吾那清新淡雅、字里行间满是脉脉温情的文字之中,无法自拔。

在我看来,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与其他同类小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所蕴含的“情”。作者有,作品亦有。

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段对话:

“加贺先生,原来您不是在调查案件啊。”

“当然在调查啊,但刑警的工作不止这些,有人会因为案件而留下心灵创伤,他们也是受害者。刑警的职责就是寻找能够拯救受害者的线索。”

对于侦探类小说,我也是一个“新参者”。之前看侦探小说大都浮于故事的曲折而未曾真正融入,也只是在篇末真相大白的时候,毫无感情地感叹一句:“哦,原来是这样啊。”而东野圭吾打破了我对侦探小说的认识,它不嗜血,不暴力,不冷漠,不孤独,超脱于俗,令人感触的只是情。

9个故事,9段真情。

儿子与保险公司职员异常的联系,只是为了向母亲隐瞒癌症病情,怕母亲对这个世界绝望;料理店风韵犹存的老板娘恶作剧“人形烧”,只是为了敲打不忠的丈夫,担心丈夫对她没有了感情;陶瓷店儿子饱受婆媳关系的纷扰,殊不知婆媳间有着满满的关心,忽略了婆媳俩互相不易察觉的爱护;三井峰子痴痴不忘离家多年的儿子,将西饼店怀孕的女店员误认为儿媳妇,这让她在未来的日子里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翻译家朋友友情相助,峰子难舍少时梦想,遇到难关仍深深祝福朋友幸福,这是挚友间的体谅;保洁公司社长不顾闲言碎语,坚持照顾一位酒场招待,这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愧疚之情;民间艺术品成为杀人凶器,却是源于父亲对儿子的溺爱之情;日本桥的老刑警,用切身之痛助力凶手说出真相,这也离不开情的感化。一切的一切,都无法逃脱一个“情”字。

案件侦破的过程,同时也是抚慰人心、疗愈创伤的过程。论故事情节,五花八门的悬疑事件让我过足了侦探瘾,也许我很快便会忘记具体的故事情节,但会在记忆中留下其中的真切情意。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人问起,哪本书最能柔软我的心,我一定会脱口而出:“那一定是东野圭吾写的……不,加贺恭一郎的故事。”

【福建龙岩市第二中学高一(1)班】

猜你喜欢

东野李敖比利
东野稷驾马车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李敖狱中“贴纸借光”
东野稷败马/《庄子》
开庭了
《李敖自传》
养生要趁早
蓝鸟
东野圭吾《绑架游戏》将拍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