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活动体系化构建

2021-05-04郑艳霞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2期

【摘 要】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公布,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育人体系,在分析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需要体系化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职校特色,融入人才培养,注重“五育并举、多元融合”,在观念引领、精神传承、品质培育、技能习得上同时发力,打造中职劳动教育的优秀活动方案。

【关键词】中职劳动教育;活动体系;优秀活动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2-0041-06

【作者简介】郑艳霞,河北城乡建设学校(石家庄,050031)德育教研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班级管理。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笔者看来,为落实《意见》精神,结合中职学生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需要体系化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职校特色,注重“五育并举、多元融合”,在观念引领、精神传承、品质培育、技能习得上同时发力,打造中职劳动教育活动的优秀活动方案。

一、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现状与特点

(一)活动内容丰富但育人内涵指向不足

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依托专业设置,实现专业融通;依托社团活动,实现才艺施展;通过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志愿服务等方式,中职学生不仅学一技之长、练多样技能,还可以学有所用,多方面锻炼劳动能力。所有这些都为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劳动内容。

然而,丰富的劳动内容并不能涵盖劳动教育活动的全部。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鉴于劳动教育范畴广泛和内涵多元的特点,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需要注重四个方面:科学分类、有序推进、任务明晰、多元发力。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在这四个方面均显薄弱。主要表现在:形式上,重学校劳动轻家庭和社会劳动,重专业实训劳动轻其他生产服务类劳动;内容上,重劳动技能学习轻劳动品质培育,重劳动技术表现轻社会能力锻炼。以志愿服务类劳动为例,中职学校大多有志愿服务组织,但是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是否涵盖广泛,活动是否注重全员参与,活动范围是否校内校外比重协调,是否从培育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出发做出有序推进的培育方案,是否存在着零散化、随意化、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等,都有待考量。再比如,有些地方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展示活动时,往往会展示众多学生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并不能体现学校劳动教育的整体成果,只能算作技术技能习得的一个剪影,劳动教育的育人内涵指向不足。

(二)活动作用明显但五育融合欠缺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强体、以劳创新,劳动活动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载体和途径,五育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影响,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职学校不能忽视五育融合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活动在五育并举中的桥梁和促进作用。

但是,许多中职学校将劳动教育活动单独实施、单独评价,淡化了它与另外四育之间的融合和促进。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架构五育融合的多维空间,是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活动深入有力开展的重要一环。

(三)活动特点突出但整体设计不到位

考虑到学段、专业、地域等各个方面的学情不同,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比如,某红色旅游胜地的中职学校将志愿服务作为学生劳动教育活动的“主旋律”,將传承红色精神作为“主打色”。在中职一年级,学校以七色志愿者的形式鼓励学生做好校内志愿服务,传承红色精神;在中职二年级,学校安排学生发挥专业所长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做好服务社会的志愿者。但问题在于,基于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由于各种限制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比如回答好下述问题:如何与家庭、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紧密配合,形成最大合力?如何突出活动的针对性和普适性?如何发挥三全育人效果?如何科学评价?如何协调特色劳动和其他劳动在活动中的比重?综合分析,劳动教育活动必须进行整体设计,避免顾此失彼。

二、“小鲁班”成长方案体系化构建的特点和意义

《意见》指出,政府和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其中,在教育目标、实践途径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均做出明确规定,这是中职劳动教育活动进行体系化设计的行动指南。对接《意见》要求,笔者所在的河北城乡建设学校建筑装饰系开展了劳动教育实验活动,并设立了实验班。实验班结合专业优势创建“小鲁班”劳育模型,并细化为可具体实施的“小鲁班”成长方案,用体系化设计来指导劳动教育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一)内涵上“四个内核”,方向上“四个融合”

针对中职劳动教育活动存在的内容丰富但内涵指向不足的问题,依据《意见》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结合职业学校特点,“小鲁班”劳育模型中将观念引领、精神传承、品质培育和技能习得作为劳动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核。劳动教育的任何活动安排都以这四个内核为目的、指引和评价,并融入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中职劳动教育活动作用明显但五育融合不足的问题,“小鲁班”劳育模型以五育融合作为方向和载体,充分挖掘劳动要素和特征,在另外四育中植入劳动的内核培育,既保持劳动教育的独有特征,又借力另外四育作为有效载体。

以“四个内核”和“四个融合”作为纵轴和横轴,形成交叉建构的坐标点。每一个坐标点上填充培育内容,以此有效解决劳动教育与另外四育之间“不能融入”“不知融入什么”的问题以及劳动活动零散、片面、随意化的问题,实现任务明晰,多元发力。以中职生学习专业技能为例,它属于“劳增智”,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劳增智”又可细化为见识和能力两个方向,在这两个方向上分别有四个内核发力点,比如在“见识”的“技能习得”这一内核上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学识,具体操作可以在“耕读学习”上发力(详见下页表1)。

(二)以阶段方案为实施指南,打造“特色品牌”

“小鲁班”劳育模型只是高度提炼出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关键点,相当于对劳动教育活动进行了体系化的骨架设计,而其中的“血肉”需要具体的实施方案填充。基于劳育模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关注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保证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内涵、方向和活动设计的发力点,又可以有效解决活动实施中配合、适宜、协调、评价时可能会出现的偏颇和漏洞,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聚合力。在设计实施方案时要凸显整体走向和阶段方案的协调,力求阶段方案中的每一个交叉点都能打造出精品活动,形成特色品牌。

聚焦“四个内核”和“四个融合”,“小鲁班”劳育模型重点打造建筑装饰专业劳动教育实验班所开展的七项品牌活动。体系化设计在打造特色品牌活动上突出了阶段性、针对性和精细化,充分将劳动教育活动的内核,该专业学生的学业阶段、专业发展需求、人生发展需求与现有资源相结合,精细化设计每一环节的内容。

以“劳育美”方向的“小鲁班书品创”活动为例。纵向来看,该劳动教育活动的主旨内核是:让中华劳动之美走进专业、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认同中华劳动之美,赞颂劳动最美丽,提升审美情趣,能够欣赏并创造劳动之美。在中职一年级,依托语文校本教材《建筑诗话》,开设“古代诗词中的建筑美”这一课程,并配合仿宋字(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练习,初步引导建筑施工专业的学生体认建筑美、赞美中华建筑劳动之美。结合专业课中基础素描绘画的内容,组织学生临摹或者创意绘制建筑类作品,引导学生体会建筑劳动的创意之美。这样,学生在中职一年级就处在一种“劳育美”的氛围之中:语文课堂中品味建筑诗词之美,专业课堂中创作建筑绘画之美;每月创意作品展示的舞台上,学生们通过美篇推送、画廊展示、手工制作等方式,挥洒劳动汗水,提升审美情趣,尽情享受“一书(仿宋字)、一品(《建筑诗话》课本)、一创(创意作品展示)”的劳动成果和劳动乐趣。到了中职二年级,为适应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需要,“书品创”活动开始倾向于岗位能力锻炼。随着该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创意工作室实训模式的出现,学生“书品创”劳动教育活动也随之调整:一书,创意字体的生活应用(结合社会生活);一品,室内设计的审美特点(结合专业课程);一创,室内设计的作品特色(结合实训)。随着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兴趣就会投注到掌握计算机绘图软件操作、真实任务的实操训练等各种劳动形式上。

(三)建立三全育人评价维度,竖起“三度标杆”

《意见》指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同时《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力量,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贯彻《意见》要求,劳动教育活动需要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关注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内容多角度上发挥作用,聚合全员、全程、全方位力量,建立“三全育人”评价维度,充分发挥以评育人和以评促建的作用。

基于此,“小鲁班”成长方案中设计了“三度标杆”评价方式。这“三度”分别是:思想高度、行为精度和情感温度。劳动教育中的每一次活动都会竖起这“三度标杆”,它既是小鲁班成长七项活动的具体行动标杆,又是学生开展自评,教师、家长和社会进行他评的重要依据,内容不同,灵活运用。“三度标杆”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一次一用,发挥学生自主性,针对性强。活动内容不同,因此教师很难对每次活动采用统一量表,所以体系化设计的方案只负责为学生树起“三度”的旗杆,至于旗杆上的具体内容则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分析整理活动素材,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2.群策群力,激发团队向心力,公平性强。劳动的具体内容不同,“三度”的具体标准也会不一样;个人认知不同,评价也会不一样,这就需要以群策群力的方式进行标准制定。群策群力的益处在于:把标准尽量定周全,统一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群体监督力量,作为评价依据。

3.评议结合,聚合多元力量,建设性强。劳动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评价,更重在育人。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设定“三度”评价标准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并且发挥家长、教师、企业中重要他人和活动关联者的评价效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评价者的建议,将自己和团队的反思改进进度纳入“三度”评价内容。

以值周劳动活动为例,教师要在学生劳动前先以班会或小组的方式集思广益定出“三度标杆”的具体做法,比如值周劳动中如何做到具有思想高度?那就要想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主动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是被动遵守校纪班规,或者只是基于个人虚荣心?如何提高值周的劳动“温度”?那就要提醒自己对人要和颜悦色,并且能够想他人之所需,解他人之所难。在值周劳动之后,根据班级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师生点评、被服务者评价的方式得到“三度”反馈,并将反馈结果作为学生劳动成果的评价考量和改进提升的参考。

三、对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活动体系化构建的建议

(一)不忘初心,《意见》的指导思想是体系化设计的核心驱动

对于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活动体系化构建来说,《意见》中的指导思想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小鲁班”劳育模型的创建,无论“四个内核”“四个融合”,还是寻找交叉发力点、竖起“三度标杆”,都是在为突破重点和化解难点进行探索。在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中,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将指导思想的内涵贯穿其中,保障体系化设计的核心驱动长线贯穿、明晰有力。

(二)科技助力,信息技术的介入将全面提升体系化构建的工作效能

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平台、数据追踪、慕课学习、虚拟仿真技术等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环境,这种改变势必对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活动体系化构建起到支撑作用。当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活动体系化设计依托线上平台运转时,线上调控、線下实施、数据追踪、及时反馈诊断、个性化学习等优势将会凸显。虚拟仿真和慕课学习介入劳动教育活动将会对劳动安全指导和劳动知识学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已经借助微信交流、短视频分享、美篇制作等方式零散使用信息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优质的劳动教育信息育人系统将会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必备品。

(三)因地制宜,做出特色,从根本上保障体系化设计的长久生命力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承担着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任务。要想劳动教育活动具有长久生命力,需要中职学校引导学生走进当地生活,因地制宜,做出特色。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紧密对接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在民俗传承、时令种植、社会志愿服务、生活技能展示等方面做出富有特色的活动项目,比如京绣推广小使者、寻找川菜传承人、抗疫志愿服务等;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紧密对接地方企业生产活动,利用劳动教育活动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合作共赢的桥梁,为促进就业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做好铺垫,比如职业体验、校办工厂(工作室)实训等。“小鲁班”成长方案就是笔者反复考量建筑装饰专业特点和本地劳动实践条件而设计出的可行性方案,地域性、专业性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