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玲珑奇巧 温润有方

2021-05-04王雪

收藏与投资 2021年2期
关键词:玉带苍龙教子

王雪

摘要:玉带钩兼具装饰与实用的功能,造型多样,玉带钩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初始期、发展期、鼎盛期、回升期四个时期。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玉带钩几十余件,年代以战国及清代时期的居多,这些馆藏的玉带钩大都选料上乘,纹饰精美。

关键词:玉带钩;钩头;龙首;苍龙教子

带钩古称“犀比”,是古人革带连接所用的挂扣。革带是古人腰带的一种,多以生革制成,故称为革带。革带质地生硬厚实,使用时需借助带头将首尾两端扣连,为方便使用,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即为带钩。带钩兼有实用与装饰双重功能,材质丰富,以青铜铸造居多,也有以金、银、铁、玉等制成的。其中,玉质带钩是较为珍贵的一类,早期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和使用。玉带钩一般由钩首、身、钮三部分组成,钩首位于器之一端并向上弯曲成钩,钩身正面为钩面,多有纹饰,钩身一般有一钮[1],纹饰以兽纹、龙纹、虎纹、蟠螭纹、鸟纹、卷云纹、几何纹等较为常见。

带钩的起源与服饰有直接关联,起初是作为实用品出现的,原有的革带为皮质,质地坚硬,不易解开,带钩应运而生。关于带钩的出现,国内外考古学界都有过一些研究,其使用方法一般是先将钩钮揿入右手一端的带孔,钩首向外,然后以钩首勾联左手一端革带的带孔,便完成了固结腰带的过程。带钩的用途目前已知的有束带、佩器、佩物、佩饰四种[2]。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君子比德如玉”“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观念,佩玉成为君子的象征,也是权力的象征。玉带钩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初始期、发展期、鼎盛期、回升期四个时期。

可能是初始期的玉带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整体以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是古玉带钩制作的初始状态。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挖掘未有玉带钩出土,也没有传世玉带钩的实物。

春秋至战国时期是玉带钩发展的成熟时期,《左传》中有“置射钩而使管仲相”成就了齐桓公的千古霸业的记载。战国时期玉带钩已形成了钩首、钩身、钩钮的基本结构。

汉代是中国玉器制作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玉带钩有了长足的发展,玉带钩的发展也进入了鼎盛期,佩戴玉带钩成为当时盛行的风气,达官贵人、文人武士争相佩戴。汉代的玉带钩形态丰富,既有带有明显战国遗风的方体形和琵琶形素钩,也有体现战国及秦时带钩特点的曲棒形钩以及其他异形钩。西汉时期的玉带钩在继承战国时期的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质量当属上乘,钩面出现了蟠螭、凤鸟等纹饰[3],东汉以后玉带钩开始衰落。

到了元明清时期,玉带钩的发展逐渐回暖,出土和传世量增多。这一时期的玉带钩更偏重于装饰功能,元代的带钩钩首多为浮雕龙纹、花卉纹等。明清时期的带钩多琵琶形、如意形等,钩首既有龙凤又有鸟兽,钩身上镶嵌有宝石或各种珍禽异兽,十分精美。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玉带钩几十余件,年代以战国及清代时期的居多,这些馆藏的玉带钩大都选料上乘,纹饰精美,笔者特甄选其中数件以飨读者。

一、战国玉带钩

战国时期,玉带钩发展趋于成熟,尤其是战国时期中晚期的玉带钩,出土数量大、分布广、工艺精,其形制、纹饰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钩首、钩钮、钩体的组合已经定型[4]。此件战国玉带钩(图1-1、图1-2)长4.5厘米,宽0.8厘米,厚1.8厘米,重14克,国家三级文物,1952年入藏。玉带钩形制小巧,长度较短,整体素面无纹饰,钩背为方形钮,整體雕刻为动物形象,黄色玉质,钩首与钩钮的土沁、钙化严重,底部破损有缺块。

二、战国玉带钩

战国玉带钩(图2),长5.5厘米,宽1.2厘米,厚1.6厘米,重17克,国家三级文物,1952年捐赠入藏。钩首粗线条雕刻出动物形象,耳朵突起,钩背为方形钮。带钩整体呈乳黄色,有黄色和墨色土沁,钩钮钙化明显,整体造型小巧可爱,充满趣味。

三、战国琵琶形玉带钩

战国琵琶形玉带钩(图3-1、图3-2),长8.5厘米,宽4.5厘米,厚2厘米,重70克,国家三级文物。带钩成琵琶形,钩首为动物造型,两耳突出,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眼睛、嘴巴,钩体装饰竖条纹,钩体扁圆中部有不规则图形突出装饰,钩体下半部均匀分布三个梯形缺口,造型充满巧思。

四、清“苍龙教子”玉带钩

“苍龙教子”是清代玉带钩的常见图案,也有学者将这一图案构成称为龙螭纹。这一图案一般将钩首雕刻为龙首的形状,钩体雕刻一条小龙即蟠螭蜿蜒攀爬其上,整个构图庄重而不失亲昵和谐。“苍龙教子”的典故出自《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古人以苍龙喻窦燕山,五子为窦燕山的五个儿子。相传窦燕山早年间为富不仁,以势压贫而一直无子,后幡然悔悟,克己利人,广结善缘,其妻连生五子。燕山身教言传,十数年如一日,培育他们的品德修养。五子先后登科及第,时称窦氏五龙。

清“苍龙教子”青白玉带钩(图4),长8.9厘米,宽2厘米,厚1.7厘米,重34克,保存基本完整。质地温润细腻,青白玉质,雕工简洁有力,钩首雕刻龙头图案,钩体雕刻攀爬的蟠螭,组成“苍龙教子”的图案寓意。苍龙在上,威严慈爱,蟠螭在下,昂首欲飞,两龙相顾,传递出浓浓的父子之情。

清“苍龙教子”青白玉带钩(图5),白玉材质,长11.8厘米,宽3厘米,厚2.5厘米,重90克,国家二级文物,保存基本完整,钩首雕刻龙头,嘴部外扩微张,眼睛突出外瞪,额部隆起,两角突出于额头之上,钩身雕刻一条蟠螭,蟠螭作爬行状,双耳竖起,毛发后扬飘逸,整个玉带钩雕工精湛,栩栩如生。

清“苍龙教子”青玉带钩(图6),长8.9厘米,宽2.2厘米,厚2厘米,重43克,带钩整体透亮有光泽,青色与褐色相间,钩首雕刻龙头,龙眼突出,两角突起,钩身雕刻一蟠螭,两龙相视,透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情,钩背为圆形钮。

清“苍龙教子”白玉带钩(图7),长13.5厘米,宽2.7厘米,厚3厘米,重113克,白玉玉质,温润透亮,雕工细腻,钩首为龙头形象,嘴部微张,双目突出,龙眉卷曲,龙角突起。钩身一蟠螭蜿蜒爬行,螭身细长,遥相呼应,背刻阴线,憨态可掬。

清代青白玉琵琶形带钩(图8-1、图8-2),长5.9厘米,宽4厘米,厚2.3厘米,重55克,国家三级文物。此带钩整体呈扁方琵琶形,玉质细腻有光泽,钩首为方形龙首,龙首眼睛圆瞪,鼻子、嘴巴明显,双角宽大位于额头两端,钩身镂雕透孔,一蟠螭作爬行状,蟠螭背部以曲线条装饰,钩身与钩体组成了典型的“苍龙教子”纹饰图案。

五、清灵芝嵌宝石白玉带钩

这件清灵芝嵌宝石白玉带钩(图9-1、图9-2)为玉和宝石的复合质地,带钩长10.8厘米,宽3.1厘米,厚2.6厘米,重72克,属国家三级文物。此带钩钩首圆雕一灵芝状,上镶嵌一颗心形红宝石,下突雕圆钮,其上镂空立雕一只小螭虎爬行状,发向后飘拂,须却在颌下撑起螭虎头,面对灵芝,玉质洁白细腻几乎达到羊脂白玉级别,精巧玲珑。灵芝,又有瑞芝、瑞草之称,乃为仙品,古传说食之可保长生不老,甚至入仙,因此它被视为吉祥之物,这件白玉带钩的首部取灵芝之形,寓意吉祥如意。

六、清青白玉龙首带钩

清代青白玉龙首带钩(图10),原名龙头带钩,长7.9厘米,宽2.3厘米,厚1.4厘米,重21克,1958年入藏。带钩整体細长,青白玉质,钩首为龙头形状,线条简洁有力,刻画出高昂的龙首面部,威严肃穆,给人以威猛凶悍的震慑感,钩体为素面。

七、清龙首青玉带钩

清龙首青玉带钩(图11),长8.7厘米,宽1.6厘米,厚1.5厘米,重25克,带钩呈琵琶形,钩首为龙首形象,嘴部微阔,眼部突出有神,双耳位于头部两侧上方,整体层次分明,形象立体饱满。钩体图案为植物花纹,由果实和花朵组成,钩体上部雕刻成熟的瓜果,果子与枝蔓、叶子相连,中下部雕刻一枚花朵,花朵周围有蜿蜒的枝干和叶子,栩栩如生,展现了成熟收获的欢快画面。

参考文献

[1]赵宏伟.玉带钩的出现与发展浅说[J].收藏家,2011(01):13-16.

[2]刘闯.宋至清末龙首带钩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3]成昕.玉带钩的历史演变[J].收藏,2018(06):13.

[4]张楠楠.汉代玉带钩的特征及文化意义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玉带苍龙教子
铁匠教子
绘画
自驾往湘西高速路上
暮景
是什么“龙” 只能让女子独舞
是什么“龙” 只能让女子独舞
颂毛公
孟母教子
“七品芝麻官”
教子/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