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表现形式
2021-05-04孙虎成
孙虎成
人是精神的动物。研习书法几年,随着技艺的些许提高,以及基于迫切需要提高书艺而进行的文化思考的深入,对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这一命题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認识,试述如下。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字同源、同步、共舞
文化的载体是文字。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中国文明史是从有文字开始计算的,自仓颉造字始,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
我们知道,文字的起源是由于人类最初的结绳记事。结一个疙瘩代表一件事情,事情多了绳子不够用了怎么办?刻下来。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开始在物件上刻画文字。最初刻的内容,字画是不分的,既像文字又像画。比如:易经六爻,既可以理解为字,也可以理解为画,这就是象形文字之始。
刻画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标志人类文明的文字。现代公认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之后是西周东周时期的金文、钟鼎文、石鼓文,统称大篆,代表性遗存有《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统一文字,采用小篆,以李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刻石》等为代表。而同一时期隶书也在民间和官府并行存在,近代出土的《里耶秦简》《云南睡虎地秦墓竹简》《青川战国木牍》等都可以证明。汉代隶书取代篆书,成为主要书体,大量石刻成形,知名的有 《莱子侯刻石》(古隶)《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汉末草书兴盛,草圣张芝《冠军帖》、索靖《月仪帖》等皆为代表。行书也被后汉刘德升所创立,东晋时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出世就光耀千秋。三国时期钟繇创制了楷书,代表作如《荐季直表》《贺捷表》等,被称为楷书的鼻祖。至此书法五体具备,其中楷书定型后较为稳定,几千年来变化很小,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简明的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字史。真实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兴盛、衰退,可以说是与文化同源,与文明同步,与时代共舞。
为什么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1.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汉民族特性和风貌的文化,是汉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理念形态的具体表现。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等 。
2.书法可以是这些表现形式的载体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此之多,那么为什么要说书法是它的核心呢?
(1)书法可以是这些表现形式的载体
传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基本上都可以书法的形式来表现。我们可以以书法的形式来书写古文、诗词、曲、赋、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用文字来作为载体的,既然是文字,那么书法就有了用武之地。古往今来,多少名文佳篇都以书法的形式流传下来。
比如我们讲的天下十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伯远帖》《韭花帖》《蒙诏帖》《张翰思鲈帖》《蜀素帖》《松风阁》《土母帖》,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些名帖之所以入选和流传,除了书法艺术成就高,文学成就也不逊色。
我们来看看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先从甲骨文说起。
甲骨文发现较晚,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的。甲骨文被发现至今,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共15万字,单字5000多个,其中考释成功的有1500多个字。我们从有代表性的甲骨文来看。
“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虽是卜辞,却很富有诗歌意味,有浓厚的文学元素。与汉代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二者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甲骨,在当时的功用完全是记事、占卜、祝祷,但对于今人来说,却成了不可企及的艺术绝作。许多书法家被它那质朴单纯变化多端的艺术风格所吸引,致力于甲骨艺术的学习与创作。而甲骨上所刻的文辞,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就是散文形式的滥觞。
从记录内容来看多是卜辞。反映了殷商时期人类由于自身认识水平有限,而向天问卜,求神问卦的现状,这与我们对殷商时期的历史的认知是一致的。
我们再来看《石鼓文》。
《石鼓文》出土于唐太宗时期,石鼓的年代众说不一。据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考证为秦襄公八年(前770年)之物,距今近2700年。石鼓上刻有文字,为大篆一路。风格极其淳厚浑朴,雍容整饬,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文辞的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兼及东徒之盛,又有颂扬天子之意。而其形式则完全是诗歌,四言一句,风格与诗经最为接近。
第一鼓开头几句是: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阜。君子员猎,员猎员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这是一首田猎诗歌,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性。其他诸鼓全同于此。
有意思的是,先秦著作《诗经·小雅·车攻》部分文字与石鼓文第一鼓的文字有一定的相似性。《诗经·小雅·车攻》原文如下:“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可以说,从语言风格来看,两者具有一脉相承性。
书法史上,书写他人诗文的作品很多,书写者,所书诗文和所书法帖都很著名的也不在少数,如隋智永行书,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归田赋》,唐欧阳询楷书,屈原《离骚》,褚遂良行书,北周文学家庾信《枯树赋》,陆柬之行书,东晋文学批评家陆机《文赋》,李怀琳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宋苏轼行书,杜甫《桤木诗》,赵孟頫行书,魏曹植《洛神赋》,明张瑞图,清费密草书,苏轼的《后赤壁赋》,等等。书写自己所作诗文的也很多,如杜牧《张好好诗》、米芾《苕溪诗卷》、黄庭坚《松风阁诗》、苏轼《黄州寒食帖》,等等。
种种书法依存与书法发现证明,书法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密切,彼此依存。
(2)有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直接用书法的形式来表达,但是它的载体却可以用书法的形式来表达
比如音乐。音乐虽然不能直接用书法表达,但是用以记录音乐的乐谱却使书法艺术有了用武之地。以古琴为例,古琴乐谱用的是减字符,即以简化了的字符来记录弦位和微位。比如川派古琴代表人物顾梅羹先生的代表作《琴学备要 》,就是顾先生手工书写而成的。洋洋洒洒,名篇巨制,全是以毛笔小行楷而写,治学态度之严谨认真,可见一斑。
(3)有些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与书法的表达方式可以互相借鉴
比如国画。国画的表达方式与书法的表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国画和书法的工具都是毛笔,表达方式都是用毛笔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再来看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国画是美术学的分支,看似与书法无关,其实与书法唇齿相依,紧密相关。书画同源,都是结绳记事的产物,后来逐渐分流,但是它们都讲究用笔。书法的用笔自不必说,而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南北朝时期,南齐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在著作《画品》中提出了谢赫“六法”,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谢赫“六法”第二法,就是骨法用笔,讲的就是作画时用笔的骨力问题。“骨”,就是指力量、笔力。所以历来文人讲究以书入画,指的就是用书法的用笔作用于国画之中,从而达到作品线质劲健、精神饱满的艺术效果。清末海派名家吴昌硕就是以篆书线条运用于绘画,成为以书入画的代表。著名画家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都是书画并重,卓然大家。
3.书法艺术本身也可以作为各种艺术形式要表达的内容
(1)在历史学里有一个分支,叫书法史。书法发展进程本身也成为历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在文艺理论学科有一个科目叫书法理论,书法艺术本身也成为文艺理论科学研究的对象,成为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3)文学作品中有关书法家的故事传说也不胜枚举。比如黄庭换鹅、萧翼计赚兰亭、秃笔成冢,等等。
綜上所述,一个人研习了书法,为了书法的书写内容之需要,必然要书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诗词、歌赋、名著佳篇,书写这些内容不能是机械地照搬照抄,必然要研究诗词歌赋的内容、作者、时代背景、艺术特色等,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传统文化的研习轨道,就要遵守这些传统文化的规范,就会具备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风格特色。可以说,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看作一个金项链,那么各种艺术形式就是这个金项链的一个个链环,书法就是串起这一个个链环的绳子。由研习书法而上溯历史,贯穿今古,无疑是步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途。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同时,也正由于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子投身其中,乐此不疲,无形而形,无期而期,形成了代代相习的传统,形成了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所以说,研习书法,自然就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
(责任编辑:屈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