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刮目看“枕头”

2021-05-04杨杨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3期
关键词:瓷枕洛神赋枕头

杨杨

说起枕头,你也许不会有任何情绪波动,但若是说起博物馆里精美的瓷枕,你也许会产生想要了解它们的冲动。枕,《说文解字》解释说“卧所荐首者”。其中“荐”是指草或草垫子。上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在休息时,或许曾无意间把头依靠在平坦的石块、垫高的草堆上,发现这样竟意外的舒服。慢慢地,大家就学会了在睡觉时有意识地把头垫高,枕头就这样出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枕头渐渐摆脱了原始粗糙的形态,向更精致的方向发展,譬如木枕、玉枕、瓷枕、琥珀枕等等。

对于今人来说,枕头更多地承载着服务睡眠的功能,但古人却挖空心思,在枕头上做起了“文章”。例如,枕头枕在头下,稍有异动,就容易惊醒睡着的人,天然地具有“防盗”的优势;一旦遇上火灾等紧急情况,轻便的枕头也可以拿起就跑,十分方便。古人看准这一点,开发了内里中空的“通中枕”。能够放进“通中枕”的,除了金银,还有秘籍。《越绝书》的“枕中”篇就记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雪前耻之后,就将谋士范蠡(灭吴的重要功臣)献上的计策记录下来,“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邦宝”。《汉书》里也记载了大夫刘更生(即刘向)向皇帝“献淮南枕中洪宝、苑秘之方”。这两个例子都说到古人会将珍贵的秘籍藏在空心枕头里,不轻易示人。而“枕中”或“枕中鸿(古籍中,“鸿”与“洪”可通用)宝”还成了约定俗成的典故,泛指珍秘的书籍或藏在枕中的秘术;“枕中书”“枕中记”则常用作文学作品的名称,如晋人葛洪著有《枕中记》,记载神仙方术之事,唐人沈既济写有唐传奇《枕中记》,说的正是脍炙人口的“黄粱一梦”的故事。

枕头的使用场合,使它成为具有私密性的物品,带有使用者浓厚的个人痕迹。他人见到离人的枕头,往往会睹物思人、睹枕生情。据唐朝学者李善《文选注》记载,曹植见到心爱之人平时使用的“玉镂金带枕”后,想起她平时的音容笑貌,不由得文思激荡,写下《感甄赋》。后来,魏明帝曹睿继位,讳忌原赋中“甄”字与其母姓氏一致,遂将之改名为《洛神赋》。《洛神赋》以华丽的文辞、浪漫的笔法构筑了一个梦幻迷離的抒情世界,描写了一个人与神相爱却无法相守、最终含恨分离的故事,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宋元时期,瓷枕相当流行,人们不仅广泛使用这种寝具,还在它的上面写诗题词、画山水花鸟等等。正因如此,精美的枕头可以用来互相赠送,以示感情深厚。北宋诗人黄寔(shí)曾送给友人张耒一件巩县窑瓷枕,张耒收到后十分珍惜,还专门赋诗答谢友人:“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首诗不仅直接说明瓷枕可用于馈赠,还反映了其在盛夏消暑的功能。除了寄托爱情和友情,枕头还能用来表达志向。《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听说好友祖逖被起用后,兴奋地写信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刘琨报国心切,激动到把平时的枕头换成了兵器,枕在上面等待天亮,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阵杀敌。这里的“枕头”代表着奔涌的报国之志。《三国志·彭羕传》中又记载,彭羕向官员“兜售”好友秦宓时,赞颂他“枕石漱流,……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真不亏”。所谓“枕石漱流”,意思是以山石为枕、以溪流漱口,指隐居生活。彭羕以此说明秦宓很有才干,但他志向高洁、不愿出来做官,所以官员你应该客客气气地请人家出山,如果他答应了,那是高看你,你也得好好地对待人家。

虽然今天的枕头不再有古代那么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了,但其背后的工艺进步却是不容忽视的。更重要的是,与其感叹“文化流失”,不如主动去寻找,因为文化只有被关注和传承,才可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瓷枕洛神赋枕头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瓷枕的门道真不少
打呼噜的枕头
是谁又懂“苟活”——品读舞剧《洛神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黄豆枕头
小枕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