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字说
2021-05-04杨杨
杨杨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的“曲”字呈弯曲状,其间有纹饰。对于这个字符的象征,人们意见不一:有人说是经过加热后折弯的竹子,也有人说是一把弯尺。但可以确定的是,“曲”在造字之初,其所指与“弯曲”这一意义息息相关。如《荀子·劝学》:“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意思是说,一根木材虽笔直得合乎墨线,但如果用火烤它,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会合乎圆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荀子以此劝说世人不能懈怠,要保持乐学、好学之心,每天都反省自己,才能做到明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由此,“曲”也被引申为动词,表示“使弯曲”。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孔子来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自有乐趣;而通过不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则如同(天上的)浮云一般。此处,孔子教导弟子们要安贫乐道,不以富贵奢华的物质生活为追求,而要以提升内心的修养、追求仁义为理想。
又因“曲”的原义是弯曲,与“直”相对,因而“曲”字也有了婉转、含蓄的意味。如《后汉书·臧洪传》:“南史不曲笔以求存,故身传图象,名垂后世。”其中的“曲笔”,就是指史官因各种原因,不能根据事实直截了当地书写史事,而是委婉含蓄地表达。虽然这种方法也有其合理之处,但古代史学家们最推崇的,还是秉笔直书的勇气和耿直。
另一方面,因“直”常被古人用来表示行为和人格的正直磊落,因此,与它相对的“曲”也慢慢有了邪僻不正的意味。《离骚》中,屈原曾这样抨击楚国的时政:“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意思是说,人们都违背准绳和道德原则,追求歪风邪气,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又如《管子·霸言》:“大国小之,曲国正之,强国弱之,重国轻之。”管子认为霸主和王者的功业可以缩小占地广大的国家,纠正邪曲的国家,削弱兵力强壮的国家,降低权重之国的地位,兼并乱国,从而协合各方、匡正天下。这里的“曲”也是风气歪斜不正的意思。
邪曲不正,即为于理不合、有所过错,因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壁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里的“曲”就代指理亏和过错。秦国假意以城池为幌子,向赵国强求和氏璧,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局势,认为在当前情况下,秦国用城池来求换和氏璧,赵国如果不应许,则赵国理屈;如果赵国给予和氏璧,但秦国不给城池,则秦国理亏。相较之下,赵国不如把和氏璧给秦国,使秦理亏。随后,蔺相如携和氏璧入秦,凭借过人的胆识与秦王周旋,最终带着和氏璧平安回国,留下了“完璧归赵”的佳话。
古时,人们多逐水而居,而河流多呈蜿蜒曲折之状,故“曲”也常用来代指水流弯曲之处。如《诗·魏风·汾沮(jù)洳(rù)》:“彼汾一曲,言采其藚(xù,即“泽泻”,一种中药草)。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诗句说的是一位在汾水河河湾旁采摘野菜的女子,爱上了一位普通的男子,但在她的心中,心上人美得好像玉一样,那些身居要职的贵族青年远远比不上他。而相比于坦荡浩大的笔直河道,河流的弯曲之处则显得深隐偏僻,因此“曲”也有了隐蔽偏僻之处的含义,如“乡曲”就被用来指乡里、穷乡僻壤,“乡曲布衣”“乡曲之士”也是古文中的常见搭配。
在此基础上,“曲”字进一步被引申来指局部、小的事物。《荀子·解蔽》中有一句名言:“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這里的“曲”指局部,是说人的通病是易受局部的现象所蒙蔽,无法全面地看清道理。作者以此警诫人们要从全局看问题,不要拘于成见。《淮南子·缪称训》也说:“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审一时者,不可与言大。”意思是只看见事物很小一部分的人,不足以讨论天地变化;只看到短时间变化的人,不足以谈论广大之事。
而又因“曲”的曲折、起伏多变之义,“曲”也被用来指乐曲、歌曲。如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就是说,乐曲的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这也是成语“曲高和寡”的由来。旧时这个词指知音难得,现在我们则用它来形容如果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后因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戏曲艺术形式,“曲”也有了更广泛的所指。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生活中还会用“酒曲”来发酵酿酒,这里的“曲”字,和上述的意思好像都毫不相干呀?没错,酒“曲”本非“曲”,而为“麯”字,只是汉字简化后,这两个字被合并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