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道主义精神和批判现实主义的融合

2021-05-04刘雨欣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3期
关键词:贝西童工艾米丽

刘雨欣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着重反映了狄更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奋斗才能带来成功”的鲜明价值观,弘扬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褒扬了主人公大卫爱憎分明的处世态度与智慧、正义的个性品质,抨击了丑恶的社会现实,感召人们回到充满欢笑和仁爱的生活中。

一、宣扬了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的价值观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着力赞美了人性中的大爱与大善,而对邪恶阴险的小人毫不留情地驳斥和批判,宣扬了其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的价值观,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内涵。

小说中代表真善美的人物,如女仆裴果提,她淳朴勤劳,多次保护大卫免受继父摩德斯通的迫害;姨奶奶贝西虽性情冷漠古怪,但实际心地善良,给予了大卫无私的关爱与教导,并资助其攻读大学、成为律师;米考伯夫妇虽然负债累累,但两人充满乐观精神,彼此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裴果提先生虽然生活清贫,但他这个人“像金子一样好,像刚一样诚实”,勤劳而充满爱心,不仅收养了一对孤儿哈姆和艾米丽,还会接济寡妇古米治太太;哈姆则是作品中人道主义理想的最高境界,他正直、热忱、胸怀宽广,在纨绔子弟斯蒂福诱骗其未婚妻艾米丽与之私奔后,他选择更加卖力地赚钱,以寻找艾米丽的下落。然而天意弄人,在哈姆与艾米丽打算前往澳大利亚时,他为了搭救在沉船事故中遇险的斯蒂福而葬身海中。

作品中的反面人物也基本都自食恶果:希普使用阴谋陷害威克菲尔律师,并导致姨奶奶贝西濒临破产,最终他锒铛入狱,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斯蒂福色欲熏心诱骗艾米丽,背叛了与大卫的友谊,最终也因海难身亡。

不过,狄更斯也不仅是从“正义审判”的角度为善、恶两方人物设定结局,一些反面人物的结局也颇含讽刺意味。如希普虽锒铛入狱,但他在狱中享尽了优渥待遇,被视为“模范犯人”;克拉拉死后,摩德斯通又续娶了一位女子,继续侵占其财产;在学校施行“暴政”的校长也平步青云,成为地方法官。实际上,狄更斯早期的作品大多都是大团圆的结局,反面人物无论如何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作家有时甚至会刻意安排人物的意外死亡来达成这一创作意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为非作歹的反面人物有时并不能受到应有的制裁,狄更斯冷静地洞察到这一现状,于是不再使用过于理想化的描写来美化现实,而是理性地将现实代入小说,以此讽刺当时乌烟瘴气的司法系统和积弊已久的社会体制。这种更趋成熟的现实主义风格,使作品中道德教化的力量更加强大,更能启迪人性。

二、歌颂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在书中,大卫命运的一次次转机都源于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因此,读者会看到从小就不甘忍受欺凌的他,勇敢且成功逃离工厂、逃离饥寒交迫的生活,并得到姨奶奶贝西的容留,这是大卫身上奋斗精神的第一次体现,致使他获得了走向新生活的机会。即便他一开始就被人抢走了行李,身无分文,一路风餐露宿,还要与疯癫的老头、凶悍的流浪汉打交道,但他从来都没有过放弃的念头,他一边哭一边往目的地走去。徒步去寻找姨奶奶贝西的旅程集中体现了大卫的勇气与毅力,也预示着他将来能以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命运的一切挑战。

来到姨奶奶身边后,大卫并没有满足有吃有穿的温饱生活,而是充分利用姨奶奶的资助,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的境遇,并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这再次体现了奋斗将给人带来收获。

而在事业获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大卫又遭遇了姨奶奶贝西濒临破产和所在律师事务所被小人希普所控制的残酷现实,但他没有自怨自艾,选择勤奋地投身于写作事业,最终成为一位在文坛上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作家。同时大卫还坚决地与希普卑劣的行径做斗争,克服重重困难揭露了真相。姨奶奶贝西曾教导大卫,不管处在何时,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大卫也确实一向践行这一原则。本书实际上也是大卫的成长史,他无忧无虑的童年被继父摩德斯通终结之后,就早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复杂;但是他从来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反而在重重考验中慢慢成长,内心愈发坚强。

可以说,狄更斯所提倡的“奋斗才能带来成功”的理念贯穿小说始终,体现在大卫人生的每一个转折时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既增强了大卫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小说的观赏性,又鼓舞了人们的奋斗意识。

三、揭露了丑恶的社会现实

《大卫·科波菲尔》还呈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在婚姻、教育、政治、法律等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并揭示了这些社会问题背后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致使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个人道德严重滑坡。因此,狄更斯在书中如实呈现了社会的丑恶现象,揭露了资本家唯利是图的嘴脸。例如性情贪婪的摩德斯通娶大卫的母亲克拉拉只是为了骗取其家产;希普陷害正直的律师威克菲尔,目的在于掌控律所、谋取贝西的财产;书中的工厂老板、学校校长也都是唯利是图之人,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压榨工人、苛待学生。

同时,书中还揭露了当时因社会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繁荣之下的各种隐患,比如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及童工现象等问题。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带来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一时期,资本的积累加剧,在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而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也使得贫富差异悬殊,贵族和资产阶级享受着广大劳动者创造的优渥物质生活,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底层贫民终日劳作却依旧食不果腹的凄惨境遇。小说中,裴果提一家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子,只能住在报废了的、扣在陆地上的黑色驳船中,这就与相互攀比外表、车辆、马匹和仆役的“博士协会”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显而易见的差距无疑会对人们的内心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狄更斯笔下的大多数下层民众虽有着金子般善良淳朴的内心,但也不可避免地对金钱有着羡慕和渴盼。比如童年时期的艾米丽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却也对富裕的生活有着热切的向往,在回答大卫的疑问时,她直白地表达了自己想当阔太太的心愿,并表示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所谓上等人的生活,所以才有了成年后在欲望与利益的驱使下与斯蒂福私奔的結果,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巨大的贫富差异所引起的社会矛盾。而生于社会底层的哈姆虽然品行端正、天性纯良,但无法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只能成为像裴果提先生一样的普通劳动者。

此外,工业化期间,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在残酷的剥削下,许多童工贫病交加,甚至过早夭亡,无不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书中就用大量笔墨揭露了童工问题:开始独自生活的大卫在摇摇晃晃的旧仓库里做童工,里面不仅老鼠横行,就连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每天还要忍受饥饿与打骂,痛苦与屈辱没有尽头。而这是当时英国工厂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此,狄更斯在表现19世纪英国的社会差异时,用的是批判的笔调。下层民众贫苦困窘而热情善良,贵族、富人骄奢放纵而贪婪自私,此种现象虽触目惊心,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贝西童工艾米丽
你穿得真好看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一节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贝西默老师的钢琴课
今夕何夕
禁止使用童工的立场不能后退
艾米丽的呼噜
世界无童工日:国际劳工组织强调加强社会保障是消除童工现象的关键